《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倾情诵读,咀嚼涵咏。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词中深沉的情感、雄浑苍凉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齐读下面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2.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3.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教师正字正音。
2.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3.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词的内容。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词那些字最能展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1)“无人会,登临意”。(2)上阕: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下阕: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3)上阕:愁、恨。下阕:休、怕、羞、可惜、忧愁。
三、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品味鉴赏上阙
配乐齐读上阕,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
明确:李贺也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明确: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景色特点如何?
明确: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品味鉴赏下阙
配乐齐读下阕,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借这几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归纳概括,拓展提升
1.全词总结。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情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
全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
2.拓展训练。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共24张PPT)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诉
的悲愤,乃“
”。
稼轩
幼安
豪放
苏辛
强烈的爱国热情
壮志难酬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背景回顾
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充满感情的朗读。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掌握生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遥岑(cén)???
玉簪(
zān
)??
?
螺髻(?jì?)?
鲈鱼(
lú
)
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
登
临
意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上阕:登临所见所感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下阕:登临所想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上阕:愁、恨
那些字最能展现作者的情感?
下阕:休、怕、羞、可惜、忧愁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愁
恨
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景色特点如何?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上片小结
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登?
寓情于景
(比喻)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用典抒请
许汜
——
谋取私利
张翰
——
乐于归隐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下片小结
张翰
—乐于归隐(反)
许汜
—谋取私利?(反)
刘备
—雄才大略(正)
桓温
—时光流逝(正)
用典
—
为国为民
下片
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归纳概括,拓展提升
情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
归纳概括,拓展提升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谢谢支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