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11 《廉颇蔺相如列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设计+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11 《廉颇蔺相如列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设计+课件(5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16:20:54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了解《史记》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史传散文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大胆假设、全面求证”的史料分析方法;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讨论分析,深刻理解廉颇蔺相如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批判性解读思维。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解题
1.猜一猜,下列对联,哪句是评价司马迁的?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
3.《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注意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见课件)。
文章思路;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明确: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①1—2段,廉蔺简介;3—13段,完璧归赵;14—16段,渑池之会;17—21段,负荆请罪
(廉蔺交欢)。
具体研讨
廉蔺简介
指名朗读。
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探究: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下文埋下伏笔。同时,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二)完璧归赵
1.朗读:指名朗读,梳理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2.感知:清理故事情节。
开端:强秦索璧→赵王求使
发展:缪贤举蔺→相如使秦
高潮:章台斥秦→持璧胁王
结局:完璧归赵→拜上大夫
3.设疑
问题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问题2:你如何看待蔺相如言行上的矛盾?
4.探新
探新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①蔺相如失败了,那么会产生哪些结果?
明确:或“人璧俱毁”,或“强取(暗夺)和氏璧”,或“秦王怒,杀相如,兴兵攻赵”,或其他。总之,有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发生。
②战争打得起来吗?为什么?能从哪些方面求证?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明确:战争打不起来:赵国有实力,不愿战,但是并不畏战;秦国虽强,但并不愿战。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有眼光敢冒险。
探新2:你如何看待蔺相如言行上的矛盾?
①“宁许以负秦曲”反映了蔺相如怎样的心理?赵王采取了蔺相如的策略,接下去要考虑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明确:表面言行与深层心理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敢表现,有追求。
②能把蔺相如定位成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吗?蔺相如此举,只为追求功名,那么奉璧入秦是他唯一的出路吗?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明确:“蔺相如,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英勇无畏。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三)渑池之会
1.朗读:指名朗读,梳理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2.感知:清理故事层次。
第一层(14段):
会前计议。
第二层(15段):
会上斗争。
第三层(16段):
斗争结果。
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14段):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经过(15段):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结果(16、17段):秦小胜赵→位居将右。
3.表演;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故事。
4.探究
(1)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
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说一说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正是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四)负荆请罪
1.朗读:指名朗读,梳理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2.感知:清理故事层次.
第一层(17-18段):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第二层(19段):迫不得已,说明原因。
第三层(20-21段):廉颇自省,负荆请罪。
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廉颇恃功。
经过(18-19):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20-21):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3.探究
⑴诵读”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回答这段话”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⑵苏轼评价蔺相如“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依据本部分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⑶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总结拓展
归纳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有智谋: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勇敢,机智: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璧玉送回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爱国,忠心: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思考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勇于改过:当明白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
2.概括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
3.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总结。
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⑵对比映衬,相辅相成。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⑶细节描写,形神兼备。“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4.拓展延伸。
⑴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明确: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贴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资料,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⑵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用心的结果。
5.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见课件)。(共51张PPT)
廉颇蔺相如列传
知人论世
猜一猜,下列对联,哪句
是评价司马迁的?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知人论世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
知人论世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

8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知人论世
战国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知人论世
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知人论世
缪贤
遗赵王书
肉袒

mi
à
o
姓氏


tǎn
脱去上衣,露出肩膀)


傲慢

(nì斜看

可予不
列观
(guàn
建筑物的一种)
(fǒu
同“否”

甚倨
睨柱
(Wèi

给)
整体感知
渑池
缪公
汤镬
孰计议之
盆缶
颈血
不怿
皆靡
(mù
同“穆”
即秦穆公)
(huò
古代煮食物的大


(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
)

miǎn地名

(mǐ
退却)
(yì
高兴

(jǐng
脖颈子

(shú
同“熟”仔细)
整体感知
避匿
虽驽
案图
诈佯
广成传
衣褐
(yì

穿着粗布衣服

(nú
愚劣、无能

(àn
同“按”审察、察看)
(yáng
装作

(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


躲藏

整体感知
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1—2段:
廉蔺简介
②3—13段:
完璧归赵
③14—16段:渑池之会
④17—21段:负荆请罪
(廉蔺交欢)
整体感知
廉蔺简介
课文研讨
第一部分(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
(一详一略,一贵一贱:对比,为下文埋伏笔)
课文研讨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下文埋下伏笔。
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课文研讨
完璧归赵
课文研讨
“完璧归赵”的具体情节
感知
开端:强秦索璧→赵王求使
发展:缪贤举蔺→相如使秦
高潮:章台斥秦→持璧胁王
结局:完璧归赵→拜上大夫
问题2:你如何看待蔺相如
言行上的矛盾?
问题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
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大胆假设全面求证
疑问
探新
战争
或“人璧俱毁”
或“强取(暗夺)和氏璧”
或“秦王怒,杀相如,兴兵攻赵”
或其他
问题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如果)蔺相如失败了,那么会产生哪些结果?
探新
打得起来吗?为什么?
能从哪些方面求证?
战争
问题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如果)蔺相如失败了,那么会产生哪些结果?
探新
打不起来
结论①:赵国有实力,不愿战,但是并不畏战
结论②:秦国虽强,但并不愿战
战争
问题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如果)蔺相如失败了,那么会产生哪些结果?
有眼光
敢冒险
问题2:你如何看待蔺相如言行上的矛盾?
探新
表面言行
深层心理
“宁许以负秦曲”反映了蔺相如怎样的心理?
(假设)赵王采取了蔺相如的策略,接下去要考虑什么?
如何求证?
自荐
敢表现
有追求
问题3:能把蔺相如定位成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
士子”吗?
探新
(假设)蔺相如此举,只为追求功名,那么奉璧入
秦是他唯一的出路吗?
(求证)
“蔺相如,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渑池之会
课文研讨
渑池相会
第一层(14段):
会前计议。
第二层(15段):
会上斗争。
第三层(16段):
斗争结果。
课文研讨
渑池之会
开端(14段)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经过(15段)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结果(16、17段)秦小胜赵→位居将右
课文研讨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有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回答: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
课文研讨
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说一说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
正是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
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课文研讨
负荆请罪
课文研讨
第一层(17-18段):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第二层(19段):
迫不得已,说明原因。
第三层(20-21段):廉颇自省,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课文研讨
将相交欢
开端:廉颇恃功
经过: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
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课文研讨
“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回答这段话”妙”在什么地方。
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反映了廉颇性格的什么特点?
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课文研讨
苏轼评价蔺相如“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依据本部分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课文研讨
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
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

?
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廉颇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课文研讨
廉颇与蔺相如性格特点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
缪贤——蔺
秦王、群臣——蔺
廉——蔺
有智谋
大智大勇
国家为重
介绍
斗争
冲突
总结拓展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
总结拓展
人物塑造方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总结拓展
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总结拓展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贴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资料,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总结拓展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用心的结果。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竹马之交:幼年之交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朋友
肺腑知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
臣愿奉壁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如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
古代指接引宾
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请奉盆缶。
“奉”通“捧”,托、举。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常用文言虚词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介词
凭)
(介词
用)
(连词
而)
(连词
而)
(连词
连接行为与目的)
(连词
因为)
(连词
因为)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伐齐,大破之
秦昭王闻之
即患秦兵之来
均之二策
秦王度之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代词
代“齐国”)
(代词
“赵得楚和氏璧”)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代词
这)
(音节助词)
(助词
的)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因跪请秦王
(连词
表承接
就、于是)
(介词
趁机,由此)
(介词
经由、通过)
(介词
趁机)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以勇气闻于诸侯
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归璧于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介词
在)
(介词
表被动)

介词
和、跟)
(介词
到)
(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承接
就)
词类活用
臣乃敢上璧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使其从者衣褐
左右欲刃相如
于是相如前进缶
怒发上冲冠
相如奉璧西入秦
间至赵矣
(上:名词作动词
献上)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舍:
名词作动词
安排住宿)
(衣:名词作动词,穿)
(刃:名词作动词
杀)
(前:名词作动词
上前)
(上:名词作状语
向上)
(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间: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卒廷见相如
相如廷叱之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大王必欲急臣
毕礼而归之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廷: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廷名词用状语
在朝廷

(负: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承担”)
(完: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完好”)
(急:形容词用作动词
逼迫)
(毕、礼:
动词使动用法
“使……完毕”、“使……回去”)
(约束:动词用作名词
盟约)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羞”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羞”)
(先、后: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先”、“以……为后”)
(寿:名词作动词
向人进酒或献礼)
(严:形容词作动词
尊重)
词类活用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窃计欲亡走燕
(古义:跑;今义:行走)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义:尊重;今义:严格)
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义:呈献;今义:演奏或取得)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动词;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
位在廉颇之右
(古义:上;今义:与左相对)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
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句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省略句)
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句)
会于西河外渑池
(介词结构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