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殷红(yīn)
抱厦(shà)
木垫(diàn)
接榫(sǔn)
B.脊梁(jǐ)
折断(zhé)
翘起(qiào)
翘首(qiào)
C.缓和(hé)
唱和(hè)
横木(hénɡ)
横行(hénɡ)
D.栈桥(zhàn)
栖居(xī)
琥珀(pò)
渲染(xuàn)
【解析】选C。A项,应为“殷红(yān)”;B项,应为“翘首(qiáo)”;D项,应为
“栖居(qī)”。
﹒
﹒
﹒
﹒
﹒
﹒
﹒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翼状
横梁
帷幕
不足称道
B.震撼
遗憾
板凳
稍纵即世
C.园林
点缀
装饬
脍炙人口
D.田埂
繁衍
赋与
无可厚非
【解析】选A。B项,“世”应为“逝”;C项,“饬”应为“饰”;D项,“与”应为“予”。
3.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
(1)岁月的洗礼和人为的破坏已经将阿富汗一段辉煌的历史_____在尘封的历史
中。
(湮没·淹没)
(2)国家海洋局局长提出,构建现代产业_____
,促进“蓝色经济”绿色发展。
(体系·体制)?
(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终于建设起了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取
得了辉煌的_____。(成就·成绩)
(4)财政部副部长在会上表示,中国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国的补贴政策是严
格_____WTO规则的。(遵守·遵循)
湮没
体系
成就
遵守
(5)我们的奥运冠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光想着“三老四严、三大一从”
的训练是不对的,叉腰肌要练,精神头更要练,除此之外,苗子的寻找思路也要
_____。(拓宽·拓展)
拓宽
4.初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点拨】第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3~13段: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第①~?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具有形成时间比较早,保留时间比较长的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物都是由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
C.中国的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结构上有斗拱、举折、举架等。
D.文中的九大特征基本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让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
【解析】选B。“都是”错误,扩大了范围。
2.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同时,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阅读课文第?~?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3.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运用“文法”,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解析】选B。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4.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又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重点探究】
1.说明方法
(1)《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自然段中,“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其含意是什么?
【点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的特点及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第10自然段介绍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这段文字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美观和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的草草处理、生硬无趣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同时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证明这种设计由来已久,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3)《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5自然段中,用“文章”“大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点拨】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2.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了哪些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建筑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也就必然有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情调,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致在中国古代建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又一特色。
3.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好,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却用不少的篇幅写了西方的建筑,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本文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梁思成先生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技法借鉴】
简明、严密的语言
简明、严密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本文属于科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科技说明文,而科技说明文要求语言简明、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运用点拨】
如何做到语言的简明
1.明确“简明”的基本要求:
(1)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
(2)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总之要让别人都能准确地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2.具体做法可从三方面入手:
(1)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疣,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语句。
(2)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3)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
【主题阅读】
责任 使命 守护
梁思成先生一直对中国古典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深挚的感情。当看到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当时却是满目疮痍,满怀爱国热忱的他下定决心要研究自己的建筑,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正是出于对祖国建筑的热爱,对建筑艺术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他在建筑理论上突出的建树。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文化传承
1.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张柠
2.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
——贝聿铭
3.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践行楷模
洞庭守护者——余元君
“生于洞庭,逝于洞庭,用一生守护洞庭”,余元君同志
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一个水利人“守护好一江碧
水”的不懈奋斗。他用自己46年的生命诠释了新时代好干部
的奉献和担当,他是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投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优秀代表。
他,理想崇高、信念坚定。认真践行习近平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治水工作方针,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生动实践中,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水利事业上,为有效保护、科学治理洞庭湖奉献了毕生精力。
他,恪尽职守、敢于担当。负责工程技术尊重科学、求实创新、严格把关,组织建成了一大批优质水利工程,每逢汛期身先士卒奋战在湖区防汛一线,遇到重大抢险经常吃住在堤上,直到殉职前还一直奔走在蓄滞洪区建设一线。
他,业务精湛、勇于创新。把一生用在对洞庭湖的保护和治理上,有近20篇论文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专家和复杂水系的“活地图”。
★素养内化
话题: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我们文化衰弱,至于消减的现象。”(《中国建筑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主题阅读】
“老伙伴”梁思成
黄 汇
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咋呼,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噢……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行!你这人挺好玩。”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先生(指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对于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说明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
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甚至辅导课程设计。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这作业真奇怪,不过梁先生常常会出一些怪题,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的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和另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2/3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
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
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
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
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
‘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
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
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
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
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我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看后他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我在回想罐子的事时,先生立刻唤回我的思路,嘱咐我:“每当你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一定要冷静地去调查一下还有什么不足,甚至勇敢地问一问有没有错误,认真总结,定出新的目标,这是不断进步的诀窍。千万要改正你的缺点,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甚至跟别人计较自己的功劳有多大。要记住,我今天的话很重要!”“当然,我的画也很重要,现在把曾受你夸奖的那张谐趣园的画送给你。”他的话我铭记至今,他的画就是梁先生画集的封面。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赏析】作者开篇引出下文,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全文的内容,即梁老对我们的影响;凝聚了对梁老的敬佩、感激爱戴和深情厚谊。然后记叙了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梁先生带给自己的人生启迪:先生在“我”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先生亦师亦友。
他有时严格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他有时像个孩子教“我”在玩中学习。他睿智、幽默,影响“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