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5 雷雨(节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无锡(xī) 大堤(tī)
赐福(cì)
B.涔涔(cén)
遥岑(cén)
妗子(jìn)
C.伺候(cì)
窥伺(cì)
嗣位(shì)
D.谛听(tì)
缔结(dì)
蒂固(dì)
﹒
﹒
﹒
﹒
﹒
﹒
﹒
﹒
﹒
﹒
﹒
﹒
【解析】选B。A.大堤(dī);C.窥伺(sì),嗣位(sì);D.谛听(dì)。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纺绸
半晌
清醒
一帆风顺
B.敲诈
烦脑
固执
发言题要
C.联络
拖延
昧心
苍海桑田
D.揣摩
混帐
签字
斗转星移
【解析】选A。B.烦脑—烦恼,发言题要—发言提要;C.苍海桑田—沧海桑田;D.混帐—混账。
3.选词填空,或判断词语运用正误。
(1)现在的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得一点_____,不能批评,更不能训
斥。(委屈·委曲)
(2)2月8日,法新社_____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一事,进行了评论。(关
于·对于)
(3)针对近期外界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不会一帆风顺的论调,外交部发言
人9日在北京表示,推进“一带一路”遇到困难和挑战很正常。
(
)
委屈
对于
√
﹒
﹒
﹒
﹒
(4)这几年,中国制造业如梦初醒,“工匠精神”成为热词,“振兴实业”成为热
点,国内掀起了“中国制造2025”的热潮。(
)
(5)3月6日,居民高某哭哭啼啼地来到了神木县人民路派出所所长的办公室,向
所长哭诉自己常年遭受家庭暴力的经历。
(
)
(6)大巴车遭袭事件让埃及政府于心不忍,派战机向利比亚东部港口城市德尔纳
附近目标发起了6次攻击。(
)
×。如梦初醒:形容刚刚从糊涂、
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此处用错对象。
√
×。于心不忍:从心里觉得忍不下去。多表示对受
害者的同情。此处应为“忍无可忍”。
﹒
﹒
﹒
﹒
﹒
﹒
﹒
﹒
﹒
﹒
﹒
﹒
文本研读探究
【文本研读】
一、阅读文中语段“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到“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完成1~4题。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低声说出“是你”,表现了他对鲁侍萍出现的惊疑和不敢声张的心理。
B.“舞台说明”有助于表现周、鲁两人的神态,刻画他们的性格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C.周朴园留着那件绣着梅花和“萍”字的绸衬衣,说明他对鲁侍萍的爱始终如一。
D.鲁侍萍说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说明了她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委屈。
【解析】选C。“对鲁侍萍的爱始终如一”有误。
2.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周朴园短时间内“大变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变化: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经历了怀疑、惊慌、恐惧到冷漠、冷酷的变化。
原因:俩人此时地位太悬殊了,周朴园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他发现(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鲁侍萍了,这使他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他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鲁侍萍的幻想。这非常符合周朴园的身份和心理特征。如果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3.“我以为你早死了”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鲁侍萍心头埋着对周朴园的恨,她希望周朴园早死,没有想过再见到周朴园。从这一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侍萍是个刚毅的劳动妇女。
4.“哦,你,你,你是——”一句中连用三个“你”和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周朴园已基本知道眼前这个人是谁了,他希望这不是真的,但又不能不相信,说话结结巴巴,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破折号表字音的延长,在迟疑中等待验证。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7题。
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 (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吗?
周朴园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吗?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 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 什么?
周朴园 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 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什么?说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你想见他?
鲁侍萍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 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 他很大了。
鲁侍萍 (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吗?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5.通过这一场戏,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碎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6.从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到来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到来是十分害怕的,他认为鲁侍萍是来敲诈他的,于是他“忽然”明白了,说:“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当鲁侍萍表示不是来要钱时,他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要什么?”可见周朴园一直认为鲁侍萍是来敲诈勒索他的。
7.周朴园为什么给鲁侍萍支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鲁侍萍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冷酷)②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自私)③为侍萍:想让侍萍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2)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收入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几乎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
三、阅读文中语段,完成8~10题。
周朴园 哦,(向仆人)合同!(仆人由桌上拿合同递他)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低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他们怎么会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呢?他们就这样把我不理啦。
周朴园 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鲁大海 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A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B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8.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这句话?联系课文说说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体会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这句话,要从分析人物心理入手,周朴园对刚刚才知道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鲁大海,尚有一丝父子之情,所以他制止周萍及仆人打大海。但他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不要打人”又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讲理,不与大海一般见识,捞个好名声,这正是他虚伪的一种表现。
9.分析A、B两处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侍萍怎样的心理。(从品味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入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谐音的手法,表现了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和鲁待萍对大儿子周萍极度失望的复杂心情。她伤心失望地大哭,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他们简直与强盗无异,她也更认清了周朴园的面目。
(2)B处鲁侍萍对周萍又是爱又是恨又是失望,所以她走的时候才会呆呆地望着周萍,继而又哭起来。
10.这个片段中有许多矛盾冲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展现的是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冲突,也是最基本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不肯相认,不仅装作不识,还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甚至把他开除,周朴园更多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来对待鲁大海。
【重点探究】
1.《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假的、虚伪的,还是虚伪中有真情,真情中有虚伪?评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请你利用图书资料或者从网上搜集有关的说法,加以整理,然后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点拨】(1)第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三十年来对侍萍的种种怀念,毫无疑问是假的、虚伪的。也许出于“内疚”,感到自己三十年前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对侍萍有一丝真情。
(2)第二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是喜欢,而是蹂躏、侮辱。
(3)第三种意见认为:当年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爱情,
至于后来赶走侍萍,对侍萍始乱终弃,主要应由周朴园的母亲负责。三十年来周
朴园真心怀念侍萍,这不是伪善,也不是出于忏悔,他是用这种怀念来医治自己
后来不美满的婚姻在心灵上留下的创伤,用它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4)第四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仅是真的,而且在情感上排斥另一
个女人蘩漪。周朴园无法忘怀侍萍,假如他对侍萍的爱只是藏在心底,恐怕也不
会伤到蘩漪,但不幸的是周朴园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
细节外化出来,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
我的看法: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他对侍萍的怀念,在侍萍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是真实的,因为,侍萍曾经给过他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再有通过对侍萍的怀念在感情上是追寻他早已逝去的青春年华,填补他目前空虚的灵魂;还通过对侍萍的悼念,把自己打扮成多情多义的体面人物,以给妻儿们树立榜样。为什么说对侍萍的怀念又是假的呢?一旦侍萍未死,出现在他面前,周朴园马上意识到这会危及他的名誉地位,于是撕去了面纱,露出资本家凶狠冷酷的原形。“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象中的怀念变成了现金交易。他又果断地开除了鲁大海,什么亲生骨肉、血肉之情,统统都是假的。
2.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相见后的对话,他们开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周朴园与鲁大海是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点拨】(1)鲁大海的话简明、直接、单纯、幼稚。
(2)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还要问鲁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雍容。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表现了周朴园的虚伪。
(3)周朴园与鲁大海因阶级矛盾冲突反目成仇。在亲情面前,周朴园选择了阶级利益,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鲁大海作为罢工工人代表,立场鲜明。由此可看出,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也是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
3.有人说“雷雨”这个标题有多重寓意,你也这么认为吗?
【点拨】我也这么认为。“雷雨”这个标题有多重寓意。《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在雷雨中崩溃。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作者以象征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技法借鉴】
语言个性化,人物个性显
课文节选部分,对出场人物的语言进行了个性化描写,使得人物个性特征鲜明,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运用点拨】
人物语言个性化描写三注意
1.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
生活中的人,由于职业、年龄、地位等的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描写时要让人物说自己的话,不要用作者的语言代替文章中的人物语言,这样语言描写才会多彩、鲜明。
2.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由于性格特点不同,人的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语言描写时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向的人要赋予其内向化的语言,外向的人要赋予其外向化的语言,直率的人要赋予其直率的语言,鲁莽的人要赋予其鲁莽的语言……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3.语言要反映人物神态。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无表情地叙述,而是常常伴随神态表情。高兴时会喜笑颜开,愤怒时会横眉竖眼。不同环境,不同心情,神态也不一样,写作时应该注意准确表达,不可干巴巴的,表现不出人物举止神态。
【主题阅读】
不可亵渎的尊严
纯洁的母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在周公馆备受凌辱和
压迫。她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
里伺候人。为了孩子,她两次嫁人。她撕碎5000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不可亵
渎的骨气和尊严。她唯一的要求是“见见我的萍儿”,她的心依然牵挂着那三
十年不见的儿子。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这对一位慈祥的母亲是一种煎熬。当
她的大儿子周萍,粗暴地打她的小儿子鲁大海时,她是何等的痛苦哇!她对周萍,
又是爱,又是恨,又是失望。她伤心失望地大哭……这一切,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又不可遏制的母爱。
★文化传承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唐)孟郊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
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苏联]高尔基
4.母亲是伟大的!
——鲁迅
5.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董宝平
★践行楷模
高山上的母亲
方雅云是嵊州市崇仁镇高湖头村人,住在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山上,距离镇上有半个小时车程。在村里方雅云家是最穷的,这么多年来,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受伤的女儿身上。她是村民心中最有爱心的母亲。
32年前,一场车祸让年轻的女儿几乎变成了植物人,从此,方雅云每天守在
女儿床边。医生告诉她,女儿失血过多,每天的营养不能少于一个蛋,为此她每
天给女儿喂一个鸭蛋。起初的几年,他们还去杭州、上海等地的大医院寻访了
许多名医,可女儿的病却丝毫不见好转。方雅云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照料,
穿衣、洗漱、喂饭、擦身……吃喝拉撒几乎全部亲自护理。女儿躺在床上32
年,身上从不长褥疮,这是因为母亲方雅云一天起码要给她擦洗身子3到4次。
方雅云与丈夫无怨无悔地照顾女儿,还有繁重的田头、土地里的活,没有睡过
一夜舒坦觉。让她惊喜的是,2019年5月12日,在32年后的母亲节前夕,女儿竟
然开口叫了一声“妈”。听到是女儿的声音,方雅云跑过去,抱着女儿哭了起来。想起走过的这32年,她觉得什么苦都是值得的。72岁的方雅云等这一声呼唤,从中年等到了老年。对于这位高山上的母亲来说,这是今年母亲节最珍贵的礼物。
★素养内化
运用上面的素材,围绕着“母爱、慈祥、善良”,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高尔基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的确,母爱,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母爱,人世间最仁慈的爱;母爱,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无论你走至天之涯还是海之角,她都会每时每刻将你牵挂。天之高,永不及于母亲思念儿女之情;海之阔,永不广于母亲疼爱儿女之心!没有高山上的母亲方雅云的精心照顾,她的女儿就不会苏醒。没有坚强善良的母亲鲁侍萍的辛勤培育,就没有鲁大海的刚强正直。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咿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热茶;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
【类文欣赏】
永恒的母亲
三 毛
我的母亲——朱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地方。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程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辞。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从外面赶回家吃晚餐时,总是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赏析】文章以“永恒的母亲”为题,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母亲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作者“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的确,文中的母亲不因知识的浅陋而自惭形秽,对生命的态度永远是以家人的幸福快乐为前提的,特别是对丈夫、对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和永远不变的。她是内心平静恬淡安详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对家人充满爱,为家人操劳一生,具有牺牲精神和正直坚韧刚强的品质。乐于付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平凡而伟大。
文章的第三段写对母亲不满,看不起她,是运用对比手法,与后文写体会、理解母亲博大、深沉的爱形成对比,表达出自己深深的忏悔和自责;写自己的年幼无知衬托出母亲的平静、安详和对家人的深沉、真挚的爱,进而刻画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