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语文第四单元基础测评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锤击(chuí) 抉择(jué) 不修边幅(fú)
B.吓倒(hè) 趋势(qū) 风口浪尖(jiān)
C.彷徨(páng) 露面(lù) 分崩离析(bēng)
D.蛮横(mán) 测量(liàng) 朝气蓬勃(péng)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钟南山、李兰娟等年事已高的老一辈“健康卫士”挺身而出,他们与时间赛跑,不舍昼夜,奔波辛劳,以精 ① 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忘我的精神挺起了民族脊 ② 。这让我想到一张被网友称为“医食无忧”的照片,是袁隆平院士与钟南山院士的合影。一个拯救亿万人于饥饿,毫无保留地投身解决全国人民粮食不足的事业中;一个拯救亿万人于疾病,是中国医疗抗疫的主心骨,也是世界抗疫工作的核心人物。他们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远大志向,激 ③ 着年轻人把个人志向融入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让中国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A.①勘 ②粱 ③励 B.①湛 ②梁 ③励
C.①勘 ②粱 ③厉 D.①湛 ②梁 ③厉
3.古诗文默写。(共8分)
(1)微君之故, ? (《式微》)?
(2)细若蚊足, ,其色墨。(魏学洢《核舟记》)?
(3)《桃花源记》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是: , 。?
(4)有些诗歌能明显地流露出诗人的意图。比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 ”;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来表明深厚的情谊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4.名著阅读。(共4分)
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选段开篇就详细描写与筑路关系甚为密切的秋雨、泥泞,有什么作用?(2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 ① 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 ② 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 ③ 。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更
(2)在第③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2分)
6.2020年6月23日,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新成果在“云”上集中展示,让人大开眼界。某班将开展以“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前瞻
材料二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生产中,天津全面推广应用了“健康码”。小小的“健康码”看似简单,背后的技术支撑系统却十分庞大。每天百万级数量的“亮码”,均基于人工智能科技手段的支撑。有了“健康码”,精准分类防控得以实现,城市得以科学有序地运转起来。
材料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观看手机中的天气预测。在天气预测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手机的GPRS系统,定位到用户所处的位置,再利用科学算法,对覆盖全国的雷达图进行数据分析来预测天气。这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在地的天气走势,收到的天气预报能精准到分钟和所在街道。
材料四 人工智能在车联网的运用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比如,外出购物时,车主启动汽车后,将同步开启车载智能系统,车主只需要告知系统所需要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汽车的智能系统将根据出行路线、交通路况、目的地的评价情况,自动推荐最合适的消费场所。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3分)
(2)请结合以上材料,探究人工智能可在哪些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共14分)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真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需要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就转变了态度,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氲,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7.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缺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2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①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②
8.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做简要赏析。(3分)
9.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2分)
10.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4分)
11.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共14分)
谈读书做学问
张立文
①所谓“学问”,就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学问,才去追求学问,去求得学问。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读书做学问呢?
②第一,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一种知识,所以读书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把自己的基础打得很扎实。研究思想的人,特别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做中国哲学和理论工作的,都应该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去读原典。绝不能以第二手资料作为我们做学问的根据,如果我们只跟着二手资料跑的话,往往就落入别人观点的陷阱,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③第二,立德为先,立功立言。读书、做学问要以德为本,目的是为求真理,无德,无法求得真理。“德”是学者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大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明明德”,就是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所以说读书是做学问、做学者的首要条件。
④一个学者,工作的性质就是求真理。而一个丧失道德的人,他是不可能求得真理的,也不能求得真理。只有立德,才能立功、立言。自古以来,像孔子、老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都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们的“言”,如《论语》《孟子》《春秋繁露》《四书集注》《传习录》等,之所以千百年流传至今,首先是因为他们有德,所以他们的言就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体会,去实行。
⑤第三,眼耳鼻舌,学问思辨。学问思辨,是读书做学问的逻辑推进过程。博学,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眼界开阔,对国内外的知识,都有所掌握。但博而要约,光博不约,不能专精,博大与简约相辅相成;对博约的知识进而要问一个为什么,要追根究底地审问,再经消化梳理,以适合我们的需要;对经过审问的知识,再谨慎地思考,仔细地分析,才能进而明辨真伪、是非、善恶,便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努力去实践、笃行。
⑥第四,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古人特别指出,读书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收益。陈献章说,如果你读书没有疑问,就等于白读。因为对你的思想没有震动和觉解。读书有粗读和精读之别。比如说,浏览很多书,这是粗读,在浏览中发现和我的思想或所作的论文相契,对我所思考的问题有启发的,便再去精读。比如说写博士论文,研究一个人物,或一个问题,与这个人的著作或这个问题有关的文本就成为精读的对象,对精读的文本应该仔细地琢磨,甚至对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追根究底,体会作者的原意和文本的原蕴。李贽说,疑就是悟,是思想的自觉和自由,达到豁然贯通的思想境界,很多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迎刃而解了。在发现疑问、解决疑问中,发现新观点,达到新的境界。所以,疑问是读书做学问的重要工夫,疑问使外在的书本知识转变成自己内在的思想,有疑问说明我们独立地慎思明辨,化解疑问,就是实践的另一形式。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6月30日,有删改)
12.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
13.分析本文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14.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阅读全文,概括读书做学问的方法。(2分)
16.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你对“如果你读书没有疑问,就等于白读”的理解。(30字左右)(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0分)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悄怆幽邃 悄怆:
(2)怀民亦未寝 寝
1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9.语段(一)的第2段通过描写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2分)
20.两个语段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我竞选 的宣言?
要求:①以演讲稿的形式写作;②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题目:我的未来不是梦
要求:①以演讲稿的形式写作;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解析: A B项,“吓”应读“xià”;C项,“露”应读“lòu”;D项,“量”应读“liáng”。
2.B
3.(1)胡为乎中露
(2)钩画了了
(3)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4)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每空1分,共8分)
4.(1)渲染了令人抑郁不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恶劣的劳动环境,反衬出筑路者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分)
(2)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2分)
5.(1)D
(2)示例一: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示例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补写的语句能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即可。2分)
6.(1)示例:未来几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3分)
(2)人工智能可在疫情防控和城市管理、天气预测、交通出行等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5分)
7.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先根据提示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概括或提取关键语句进行作答。“李东不爱学习”对应文章第⑤段内容,“‘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对应文章第⑦段内容,因此第①空根据第⑥段内容可概括为:李东给“我”送糖。第②空可根据第段中“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得出答案为“赞赏”。
【答案】 ①李东给“我”送糖 ②赞赏
8.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此题要求从描写或修辞角度进行赏析。“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等语句可知,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难以平静的心情,也为下文“我”对李东的关心做铺垫。“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衬托出“我”难以平静的心情。
【答案】 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难以平静的心情,为引出“我”对李东关心这一情节做铺垫。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椰树舒展的情态,衬托了“我”难以平静的心绪。(表现手法1分,赏析2分,共3分)
9.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人物心理、文章主旨探究其深层含义。“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表面是写热气升腾,结合“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等内容可知,这一句暗示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有了明显的成长进步。
【答案】 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杯里的热气在升腾向上,实质上指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暗示他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意思相近即可。2分)
10.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可见,李东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从“老师,我出彩了吗”可知,李东积极进取,渴望被认可。
【答案】 ①从李东给“我”送泡泡糖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的好学生;②从“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渴望被认可,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4分)
11.示例一:能。“一片独特的叶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12.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思考。第①段是文章的开头,要注意其与下文之间的联系。
【答案】 解释什么是“学问”,帮助读者理解“学问”的内涵,利于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分)提出“应该怎样去读书做学问”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2分)
13.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语段关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第⑤段与第⑥段论证的内容;其次,要把握第⑤段与第⑥段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另外,要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答案】 第⑤段论证“眼耳鼻舌,学问思辨”;第⑥段论证“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1分)读书只有先思辨,才能产生疑问。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两段有逻辑上的前后关系,因此不能调换。(2分)
14.解析: 这道题考查辨别论证方法以及理解其作用的能力。阅读画线语句,抓住“《大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明明德’”即可辨别出运用的是引用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必须结合第③段的论点。
【答案】 引用论证。(1分)引用《大学》中的话,强调“德”是学者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有力地论证了“立德为先,立功立言”的观点。(2分)
15.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立德为先,立功立言;眼耳鼻舌,学问思辨;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答出四点得2分,共2分)
16.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如果你读书没有疑问,就等于白读”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做到观点明确,内容真实。
【答案】 示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才能有所收获。如我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发现作者反复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似乎与怀念母亲的情感不一致,经过老师的点拨,才真正领会作者情感的深沉,才真正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3分)
17.(1)凄凉。(2)睡觉。(每空1分,共2分)
18.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分)
19.表现了潭水清澈的特点。(2分)
20.语段(一)中柳宗元的心情有发现小石潭时的高兴和后来因为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而产生的忧伤之情;语段(二)中苏轼的心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意思对即可。4分)
21.示例:洞庭湖极开阔,湖水几乎与岸齐平,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非常阔大。(意思对即可。2分)
22.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委婉含蓄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入仕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抒发了愿为国家效力,做出一番事业的壮志。(意思对即可。2分)
23.略。(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