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21: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1.相关课件。
2.玉门关遗址的图片;标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地图。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
2.板书课题:《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古诗的内容。
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
2.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宋代诗人陆游的诗都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
??预设:《出塞》《示儿》……
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
1.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
2.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第一组词语: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
③指导学生结合形近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
(2)出示第二组词语: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
③拓展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在地图上找出以上地点,想象地名背后的故事。
(3)出示第三组词语:
①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河”和“ 岳”指的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有“三万里”“五千仞”?
②点拨:“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的写法,有夸张的表达效果。
③指导书写“仞”“岳”“摩”“遗”等字。
四、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1.让学生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
五、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
1.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聚焦景物: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的景物。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通过抓住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之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3)感受画面特点: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预设:荒凉、孤寂、压抑……
??追问:联系诗歌背景,说说你从这一画面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六、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即使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也浑然不顾,依然勇往直前。
??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壮誓言?从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感情?
??预设: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誓言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对戍边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2)引导学生抓住“泪尽”“又一年”,说一说遗民的心情。
??预设:悲愤、失望……
??追问:这种悲愤、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
??教师相机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诗人此时是身在南方的,从而明白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
3.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思考并交流: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
??预设:(1)有王师保家卫国,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2)诗人的忧国忧民。
(3)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
(4)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同主题诗句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尝试背诵、默写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试着背诵。
2.指名学生在全班背诵。
3.让学生默写这两首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
4.教师小结:通过两位诗人的描绘,我们感受到了以身报国的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
5.让学生再读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蓟、涕”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等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以诗题为引,导入新课
1.学生小组讨论:从诗题入手,猜猜诗的内容。
2.全班交流。
??预设:这首诗应该写的是作者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感受。
3.课件出示资料,简介作者杜甫及本诗的历史背景。
4.导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听闻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想到自己可以还乡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相机正音,课件出示并提示多音字“裳”在诗中读“cháng”,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2.学生自学“蓟、涕”等生字,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处。
3.指导学生书写“涕、巫”。
4.指名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粗知诗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关注“妻子”“青春”两个词语。
2.全班交流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思考: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预设:“喜欲狂”。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表现诗人“ 喜欲狂”的诗句,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涕泪满衣裳”中能感受到诗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特别激动。
  点拨:这句诗饱含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这“涕泪”中,既有诗人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诗人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诗人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
(2)“漫卷诗书”表示诗人把书随便卷起来就放在一边了,从这样的动作中能看出诗人的开心、激动。
(3)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的狂喜,大白天就开始唱歌、喝酒,喜形于色。
??追问:“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诗人已经“还乡”了吗?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这句诗的意思是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诗人还没有还乡,从中可以看出他愉快、轻松的心情。
4.课件出示地图,标出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和他故乡的所在地,以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大致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预设:写的是诗人返回家乡的路线。
5.追问: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描述中感受到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从这两句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兴奋、迫切、急于返乡的心情。
  点拨:结合地图标识,可以知道这些地方相距不近,但“即从”“便下”等词让人感觉很迅疾,仿佛距离并不远,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急切。
6.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
7.布置作业: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