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21:4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相关课件。
2.课前安排学生查找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识“彭、拟”分的内容。
3.从课文第一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导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读懂“青山处处埋忠骨”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识字写字。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易读错的字,如“踌躇”是翘舌音。在语境中理解“踌躇”“黯然”的意思。
(2)提醒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炼”是火字旁,不是绞丝旁或金字旁;“眷”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尊”上半部分是“酋”,不要漏写短横。
3.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第一部分:毛主席看到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
第二部分: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
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5.小结,引出学习任务:面对爱子牺牲这件事,课文用两个典型场景来体现了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毛主席的深切情感和复杂内心。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内心的。
三、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人物内心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1)默读第一部分,勾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毛主席的情感,作批注。
(2)找出其他能表现出毛主席情感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2.引导学生在文中勾画句子:见到电报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②“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3.引导学生透过具体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预设:动作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尚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内心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在得知噩耗后的悲痛心情。
②毛主席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毛主席想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忍不住呼唤儿子的名字,他可能在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滴。
(3)“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这段话对表现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有何作用?
??预设:这段话简要交代了岸英的经历及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从中可以看出毛岸英从小历经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可如今他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通过这段描写,更能突出毛主席的悲痛。
(4)“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当时怎样的心情?
??预设:内心极度悲痛,不愿意相信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了。
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从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有利于学生以文本为媒介,走进主人公内心。
4.相机指导朗读。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聚焦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伟大胸怀。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默读第二部分,回顾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聚焦第二部分,感受伟人情怀
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法,从课文的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内心。
2.结合具体语句交流。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时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毛主席可能在想能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我从中感受到毛主席其实是很希望能够再见儿子最后一面的,这是一位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种念头是什么?为什么很快又打消了?
??预设:因为毛主席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想到了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体现了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
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毛主席踌躇、犹豫的时候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可能在想:签了字,就真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从这一神态、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抉择的艰难。
三、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教师注意判断学生搜集的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故事是否与这句诗相匹配,相机进行引导)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了解到的人物故事,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这句话结尾。
??预设:“马革裹尸”就是用马革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这句诗的写照;而毛主席最终作出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同时,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四、总结
从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作为一名父亲,他爱子如命,内心柔软,得知爱子牺牲,内心悲痛;身为一名国家的领导人,他内心坚强,不徇私情,令人敬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