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22课《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22课《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20: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朗读素材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并且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四、讨论、合作、交流。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提示)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引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提示)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五、课外延伸、共同探讨: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 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六、板书设计:
虽生(生命)犹死(精神)
有的人 对比
???????????????????? 虽死(生命)犹生(精神)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