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21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2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 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目涂黑。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晋国史官为公族,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史官一职。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
晋国公族史官,但异姓史官不能像公族史官那样参政、执政。材料中晋国史官的变化
A.与人才选拔方式的调整有关B.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C.破坏了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D.源于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
25.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
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
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B.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C.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D.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2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
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B.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D.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27.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
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B.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
C.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D.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
2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B.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
C.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29.据1938年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
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
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该信息
A.有利于扩大中国抗战的影响B.认为中国抗战局势发生重大转折
C.坚定英国人的反法西斯信念D.迫使英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
30.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
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
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该条例
A.体现了中苏计划体制的差异性B.阻断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C.有力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D.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安排
31.据统计,2003年在169万家乡村集体企业中,就有95%实现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其中20万家转成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39万家转成了个体私营企业;二者增加值
已占全部乡镇企业的70%以上。乡村集体企业变革反映出
A.政府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B.农村经济需加快和城市的经济互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亟需改革
32.公元前304年,罗马营造官弗拉维乌斯把诉讼程序和法庭术语汇编成册,公诸于众,并公
布了开庭日和不开庭日。公元前300年,罗马通过瓦列里乌斯法,重申公民对包括独裁官
在内的高级官员的判决有上诉公民大会的权利。罗马这些做法
A.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B.利于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
C.使贵族失去了政治特权D.导致了民主的泛滥和权力的滥用
33.“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
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
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
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有利于推动中国白银货币的发展B.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34.努力工作、个人奋斗、节制物欲、反对浪费的清教传统对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影响深远,但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投机活动受到推崇、享乐之风盛行、精神文化浮浅粗鄙的趋势。这
种价值观念
A.客观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B.反映出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
C.反映了民众寻求慰籍及时行乐的心理D.说明凯恩斯主义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
35.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
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
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B.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D.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
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
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
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
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
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
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
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
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
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
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
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
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
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
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并分析效果不理想的
原因。(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英环境治理差异的认识。(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80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
清晰)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
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云南的管理,并且在与云南地区各族群众长久的
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云南模式”。先秦时期,楚将庄蹻入滇,带去内地
文化,并按照从俗从宜原则变换服饰融入当地。汉朝在云南设官置郡后,耗费巨资修建了
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加强了对云南的控制。唐前期在云南建立羁縻州县,延续了以当地酋
长为国家之官的管理模式。后来,南诏崛起,威胁到唐朝在云南的统治。元朝灭大理国
后,设云南行省,在部分地区改由流官治政,与土官统治区域犬牙交错,再统一由强有力的
行省管理。忽必烈命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赛典赤在云南“创建孔子庙、明伦堂,
购经史,授学田”,后“阅中庆版籍,得隐户万余,以四千户即其地屯田”,编定赋役,发展农
业经济。元初在云南实施的这些创新性政策,使得云南与内地的一体化加剧,至明清,已
渐同内地了。
——摘编自吕文利等《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的“云南模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边疆治理中“云南模式”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治理云南新措施的作用。(7分)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战爆发后)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
“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呼吁中国参战······一战的爆
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
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到1917年8月14日,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
敦促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终于站到战局已明显占优势的协约国一边,对德国和
奥匈帝国宣战。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7分)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也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
世学者。陈宏谋所谓的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而非为后世立法,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
心“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中即可看出。1745年,陈宏谋在陕西发-
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其后还陆续发布了
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除了注重对官场陋习、士风的批评与治理外,重视社会教育和
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
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仕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的
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
——摘编自曲长海《理学与救世-陈宏谋经世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宏谋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宏谋思想的影响。(7分)
运城市2021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24-28 ADBAC 29-33 ADCBA 34-35 BB
41.(1)(10分)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立法监管;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呈现体系化、
制度化。(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原因:民主政治相对成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
发展的需要;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10分)策略: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4分,每点2分)
原因: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自然经济占主
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环保意识薄弱。(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5分)认识:经济形态及发展程度主导着环境治理;政治体制及政府态度影响着环境
治理;科技及思想解放程度也是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2点4分,3点5分)
42.(12分)示例:20世纪80年代的口号顺应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推动
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进入新时期,各项事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思想文化科技领域的口号,反映了各项事业的拨乱反正;“振兴中
华”等口号表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摸
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时间就是金
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反映出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
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
综上,这些口号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广泛传播,利于
鼓舞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12分)
45.(15分)
(1)内容:传播内地文化,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促进民族交融;加强交通建设;中央政府设置
地方行政机构管辖和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管辖相结合;改土归流;加强人口管理,发展农业
经济。(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云南的管辖和控制;促进了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传播和推广了传
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到了云南封建化进程,促进了云南与内地一
体化的发展。(1点2分,2点5分,3点7分)
46.(15分)
(1)原因:一战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提供了机遇;陈独秀、李大钊等有识之士的推动;日本
加紧侵略中国的刺激;协约国的诱导与支持;协约国已明显占优势。(8分,每点2分,任答
4点即可)
(2)影响:世界各大国相继卷入战争,打破战前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头
号强国;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维也纳体系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创立了国际联盟;十月革命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点2分,2点5分,3
点7分)
47.(15分)
(1)特点: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官场陋习;重视社会教育;重视女子的教育。(8分,每点2
(2)影响:传播了经世致用思想;有利于整顿官场的不良习气;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1
点2分,2点5分,3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