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氯气的性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l2在与金属反应时表现强氧化性。( √ )
(2)氯气可使湿的红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 )
提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使湿润的红布条褪色,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
(3)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 × )
提示:铁与氯气反应生成高价态的氯化铁。
(4)Cl2与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2H++Cl-+ClO-。( × )
提示:HClO是弱电解质,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知识点1 氯气的物理性质
2.下列各种物理性质中,对氯气来说不正确的是( B )
A.黄绿色的气体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溶于水
D.有刺激性气味
解析: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1∶2)、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知识点2 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3.下列关于氯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氯气的液态形式可称为氯水或液氯
B.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氯化铜固体
C.有氯气参加的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D.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解析: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是氯水,即氯水是混合物,选项A不正确;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生成棕黄色的CuCl2,选项B不正确;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不一定在溶液中进行,如金属在氯气中的燃烧,选项C不正确;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选项D正确。
4.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氯气反应的是( D )
A.氢气
B.钠
C.水
D.氯化钠
解析:A.氢气与氯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选项A不选;B.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选项B不选;C.水与氯气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选项C不选;D.氯化钠不能与氯气反应,选项D选。
知识点3 氯气与水的反应
5.有关液氯和新制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液氯和氯水都是纯净物
B.液氯无酸性,氯水有酸性
C.液氯较氯水有更强的漂白性
D.氯水久置后漂白性增强
解析:液氯为纯净物,而氯水为混合物,故A错误;液氯中不存在氢离子,没有酸性,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存在氢离子,有酸性,故B正确;氯水中含有HClO,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故C错误;由Cl2+H2O===HCl+HClO、2HClO2HCl+O2↑可知,氯水久置后为稀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6.在探究新制氯水成分及性质的实验中,依据下列方法和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B )
方法
现象
结论
A
观察氯水颜色
氯水呈黄绿色
氯水中含Cl2
B
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
有无色气体产生
氯水中含HClO
C
向红色纸条上滴加氯水
红色纸条褪色
氯水具有漂白性
D
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成棕黄色
氯水具有氧化性
解析: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氯水呈浅黄绿色,是因为氯水中含有Cl2,故A正确;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氢根离子与氯水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B错误;红色纸条褪色,说明氯水具有漂白性,故C正确;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成棕黄色,是因为发生反应2FeCl2+Cl2===2FeCl3,说明氯水具有氧化性,故D正确。
知识点4 氯气与碱的反应
7.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合价是( A )
A.+2
B.+1
C.0
D.-1
解析: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0、-1和+1。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用氯气制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使其转变为较稳定、便于保存的Ca(ClO)2
B.漂白粉中的Ca(ClO)2和CaCl2都具有漂白性
C.漂白粉与“84”消毒液的杀菌、消毒原理相似
D.工业上漂白粉是由氯气通入石灰乳[主要成分为Ca(OH)2]制得的
解析:氯气是气体,不便保存和运输,将气体转化为较稳定固体物质便于保存和运输,所以工业上将氯气制成漂白粉,故A正确;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2,其中有效成分为Ca(ClO)2,CaCl2不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84”消毒液的消毒原理和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相似的,都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故C正确;工业上制漂白粉是由氯气与石灰乳[主要成分为Ca(OH)2]反应制得的,故D正确。
9.漂白粉是常用漂白剂。如果储存不当,在空气中久置后,易出现板结现象。
(1)请根据所学知识预测该结块中所含固体物质可能有哪些,并分析漂白粉失效的原因。
提示:CaCl2、CaCO3。漂白粉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次氯酸易分解而失效。
(2)若探究该结块中是否含碳酸钙,请写出你所用的试剂(除水外)。
提示:盐酸、澄清石灰水。
10.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同学们的看法不一致,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请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1)提出问题:
氯水中哪种物质能使红色布条褪色?
(2)收集资料:
①氯气有强氧化性;
②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③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3)提出假设:
①__氯气使红色布条褪色__;
②__次氯酸使红色布条褪色__;
③__盐酸使红色布条褪色__;
④水使红色布条褪色。
(4)验证假设:
实验①:把红色布条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红色布条不褪色;
实验②:__把红色布条放入次氯酸溶液中,红色布条褪色__;
实验③:__把红色布条伸入稀盐酸中,红色布条不褪色__。
实验④:把红色布条放在水里,红色布条不褪色。
(5)得出的结论是__次氯酸使红色布条褪色__。
解析:提出假设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的。氯气有氧化性,那么假设氯气使红色布条褪色,氯气和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假设盐酸或次氯酸能使红色布条褪色,实验③把红色布条放到稀盐酸中,红色布条不褪色。氯水中的氯气、盐酸、水均不能使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是次氯酸使红色布条褪色。
(限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B.闻氯气气味时,用手轻轻在集气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C.Cl-和Cl2均有毒
D.Cl-和Cl2均呈黄绿色
解析:氯气能溶于水,在饱和食盐水中几乎不溶,所以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故A错误;氯气有毒,闻氯气气味时,用手轻轻在集气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故B正确;Cl-无毒,Cl2有毒,故C错误;Cl-没有颜色,Cl2呈黄绿色,故D错误。
2.为了防止储存氯气的钢瓶被腐蚀,钢瓶在装入氯气前必须( D )
A.在钢瓶内充入稀有气体
B.除去钢瓶表层的铁锈
C.用盐酸彻底清洗钢瓶
D.彻底干燥钢瓶
解析:氯气能和水反应生成HCl、HClO,稀盐酸具有酸性,能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常温下氯气和铁不反应,所以为防止铁被腐蚀,装氯气前必须充分干燥,故选D。
3.实验室为了使用方便,通常将氯气溶解于水中形成氯水或将氯气降温加压形成液氯来使用。下列有关这两种液体的实验描述都正确的是( C )
A.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B.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用这两种液体都可给自来水消毒
D.分别向这两种液体中投入几颗金属锌粒均有气泡产生
解析:氯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HClO,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液氯中只含有氯气分子,氯气没有漂白性,故A错误;氯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HClO,可以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液氯没有此现象,故B错误;氯气与HClO均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故C正确;Zn与氯水中H+反应生成氢气,通常条件下,Zn不能与液氯反应,故D错误。
4.常用两种方法制备氯化物:①金属与氯气直接化合;②金属与盐酸反应。用上述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D )
A.氯化铜
B.氯化亚铁
C.氯化铁
D.氯化铝
解析:Cu与盐酸不反应,不能通过与盐酸反应得到,故A错误;Fe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FeCl3,但Fe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Fe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不能得到FeCl3,故C错误;Al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AlCl3,且Al与盐酸反应制得AlCl3,符合题意,故D正确。
5.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氯气分子和氯离子的是( A )
A.氯水
B.液态氯化氢
C.液氯
D.氯酸钾溶液
解析: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次氯酸分子、氢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等微粒;液态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氯分子、氯离子;液氯由氯分子构成,不含氯离子;氯酸钾能电离出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不存在氯分子、氯离子。
6.下列关于氯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氯水是指氯气的水溶液
B.在pH试纸上滴新制氯水,试纸会先变红后褪色
C.久置的氯水漂白作用更强
D.新制氯水应避光保存
解析:氯水是指氯气的水溶液,A正确;在pH试纸上滴新制氯水,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既有酸性,又有漂白性,所以试纸会先变红后褪色,B正确;次氯酸易分解,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含量低甚至不含次氯酸,漂白作用很弱甚至没有,C不正确;新制氯水应避光保存,D正确。
7.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漂白效果更好,原因是( C )
A.漂白粉被氧化了
B.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C.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较多量的HClO
D.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
解析:对于漂白粉来说,其具有漂白作用主要是次氯酸引起的,当漂白粉放置在空气中的时候,漂白粉会和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所以会使HClO的浓度增大,漂白效果变得更好。
8.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C )
A
B
C
D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不符合题意;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不符合题意;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符合题意;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不符合题意。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Cl2与碱的反应,属于Cl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B.利用Cl2与碱的反应,可以消除Cl2污染
C.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以检验Cl2
D.Cl2与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Cl2与碱(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前后只有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Cl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A、B项正确;因为Cl2的氧化性大于I2,可以发生反应Cl2+2KI===2KCl+I2,淀粉遇I2变蓝,故C项正确;Cl2参与的反应,氯元素均有价态变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10.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如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D )
选项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淀粉-KI溶液变为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解析:A项说明Cl2具有氧化性;B项是Cl2与H2O反应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能氧化酚酞而使溶液褪色;C项是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具有酸性,HClO具有漂白性;D项的反应为Cl2+2KI===2KCl+I2,说明Cl2具有氧化性。
二、非选择题
11.秋冬季节,流感病毒容易肆虐。合理应用消毒液,可使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1)生产消毒液是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OH-===ClO-+Cl-+H2O 。
(2)取少量消毒液滴加AgNO3溶液,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消毒液中有__Cl-__(写离子符号),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Cl-===AgCl↓ 。
(3)消毒液稀释后喷洒在空气中,可以生成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该物质为__HClO__;该物质有漂白性是因为它具有强氧化性,但是它也很不稳定,写出它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ClO2HCl+O2↑ 。
解析:(1)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2)向少量消毒液中滴加AgNO3溶液,消毒液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3)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消毒液稀释后喷洒在空气中,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起到杀菌消毒和漂白的作用,次氯酸不稳定,遇光易分解生成HCl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2HCl+O2↑。
12.现有X、Y、Z三种元素,已知:①三种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都是气体;②X的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XZ,燃烧时火焰呈苍白色;③XZ极易溶于水,同时电离出X+和Z-,其水溶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④两分子X的单质,可与一分子Y的单质化合,生成两分子X2Y,X2Y常温下为液体;⑤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有漂白作用。
(1)试推断X、Y、Z的元素种类及XZ和X2Y各是何物质(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X__H__;Y__O__;Z__Cl__;XZ__HCl__;X2Y__H2O__。
(2)写出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H2+Cl22HCl ;
④ 2H2+O22H2O 。
(3)解释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作用的原因: 氯气溶于水,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Cl2+H2O===HCl+HClO,因为HClO有强氧化性使氯水有漂白作用 (包括简洁的文字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突破口“②火焰呈苍白色”,由H2在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知,X为H,Z为Cl,因X2Y常温下为液体,可知Y为O,通过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可进一步证明前面的推断正确。
1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为浓盐酸,家庭室内切不可将两者混合使用,因为发生反应:NaClO+2HCl(浓)===NaCl+A↑+H2O,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化学实验室的通风橱内探究上述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为__氯气__。
(2)上述反应中的五种物质,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有__NaClO、HCl、NaCl、H2O__(至少写出三种化学式),则上述反应中生成的NaClO属于__盐__类(填物质类别,下同),NaCl属于__盐__类。
(3)为吸收实验结束后的有毒尾气,可将尾气通入__NaOH(合理即可)__溶液中(填化学式)。
(4)为增强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可向消毒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的原理: ClO-+H+===HClO 。该反应说明稀盐酸和浓盐酸在性质上__不同__(填“相同”或“不同”)。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可知:A为Cl2,名称为氯气;(2)在NaClO、HCl、NaCl、Cl2、H2O中,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其他的都是电解质;(3)氯气是有毒气体,通入氢氧化钠(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4)为增强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可向消毒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使其生成次氯酸,离子方程式表示为ClO-+H+===HClO。NaClO+2HCl(浓)===NaCl+Cl2↑+H2O,NaClO+HCl===NaCl+HClO,由此可见稀盐酸和浓盐酸在性质上不同。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M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水蒸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探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吸收气体M中的水蒸气__。与探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__B中的布条不褪色,C中的布条褪色__。
(3)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事故隐患,表现是__氯气有毒会污染空气__。为了消除事故隐患,图中D处应放置__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__。
解析:(1)从B、C对比现象可看出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2)从事故隐患考虑应是尾气未被吸收,应将剩余的氯气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氯气的性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l2在与金属反应时表现强氧化性。( )
(2)氯气可使湿的红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
(3)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 )
(4)Cl2与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2H++Cl-+ClO-。( )
知识点1 氯气的物理性质
2.下列各种物理性质中,对氯气来说不正确的是( )
A.黄绿色的气体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溶于水
D.有刺激性气味
知识点2 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3.下列关于氯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氯气的液态形式可称为氯水或液氯
B.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氯化铜固体
C.有氯气参加的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D.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4.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氯气反应的是( )
A.氢气
B.钠
C.水
D.氯化钠
知识点3 氯气与水的反应
5.有关液氯和新制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液氯和氯水都是纯净物
B.液氯无酸性,氯水有酸性
C.液氯较氯水有更强的漂白性
D.氯水久置后漂白性增强
6.在探究新制氯水成分及性质的实验中,依据下列方法和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方法
现象
结论
A
观察氯水颜色
氯水呈黄绿色
氯水中含Cl2
B
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
有无色气体产生
氯水中含HClO
C
向红色纸条上滴加氯水
红色纸条褪色
氯水具有漂白性
D
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成棕黄色
氯水具有氧化性
知识点4 氯气与碱的反应
7.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合价是( )
A.+2
B.+1
C.0
D.-1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氯气制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使其转变为较稳定、便于保存的Ca(ClO)2
B.漂白粉中的Ca(ClO)2和CaCl2都具有漂白性
C.漂白粉与“84”消毒液的杀菌、消毒原理相似
D.工业上漂白粉是由氯气通入石灰乳[主要成分为Ca(OH)2]制得的
9.漂白粉是常用漂白剂。如果储存不当,在空气中久置后,易出现板结现象。
(1)请根据所学知识预测该结块中所含固体物质可能有哪些,并分析漂白粉失效的原因。
(2)若探究该结块中是否含碳酸钙,请写出你所用的试剂(除水外)。
10.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同学们的看法不一致,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请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1)提出问题:
氯水中哪种物质能使红色布条褪色?
(2)收集资料:
①氯气有强氧化性;
②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③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3)提出假设:
①__
__;
②__
__;
③__
__;
④水使红色布条褪色。
(4)验证假设:
实验①:把红色布条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红色布条不褪色;
实验②:__
__;
实验③:__
__。
实验④:把红色布条放在水里,红色布条不褪色。
(5)得出的结论是__
__。
(限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B.闻氯气气味时,用手轻轻在集气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C.Cl-和Cl2均有毒
D.Cl-和Cl2均呈黄绿色
2.为了防止储存氯气的钢瓶被腐蚀,钢瓶在装入氯气前必须( )
A.在钢瓶内充入稀有气体
B.除去钢瓶表层的铁锈
C.用盐酸彻底清洗钢瓶
D.彻底干燥钢瓶
3.实验室为了使用方便,通常将氯气溶解于水中形成氯水或将氯气降温加压形成液氯来使用。下列有关这两种液体的实验描述都正确的是( )
A.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B.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用这两种液体都可给自来水消毒
D.分别向这两种液体中投入几颗金属锌粒均有气泡产生
4.常用两种方法制备氯化物:①金属与氯气直接化合;②金属与盐酸反应。用上述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
A.氯化铜
B.氯化亚铁
C.氯化铁
D.氯化铝
5.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氯气分子和氯离子的是( )
A.氯水
B.液态氯化氢
C.液氯
D.氯酸钾溶液
6.下列关于氯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氯水是指氯气的水溶液
B.在pH试纸上滴新制氯水,试纸会先变红后褪色
C.久置的氯水漂白作用更强
D.新制氯水应避光保存
7.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漂白效果更好,原因是( )
A.漂白粉被氧化了
B.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C.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较多量的HClO
D.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
8.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
A
B
C
D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l2与碱的反应,属于Cl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B.利用Cl2与碱的反应,可以消除Cl2污染
C.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以检验Cl2
D.Cl2与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0.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如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淀粉-KI溶液变为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二、非选择题
11.秋冬季节,流感病毒容易肆虐。合理应用消毒液,可使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1)生产消毒液是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取少量消毒液滴加AgNO3溶液,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消毒液中有__
__(写离子符号),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消毒液稀释后喷洒在空气中,可以生成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该物质为__
__;该物质有漂白性是因为它具有强氧化性,但是它也很不稳定,写出它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12.现有X、Y、Z三种元素,已知:①三种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都是气体;②X的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XZ,燃烧时火焰呈苍白色;③XZ极易溶于水,同时电离出X+和Z-,其水溶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④两分子X的单质,可与一分子Y的单质化合,生成两分子X2Y,X2Y常温下为液体;⑤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有漂白作用。
(1)试推断X、Y、Z的元素种类及XZ和X2Y各是何物质(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X__
__;Y__
__;Z__
__;XZ__
__;X2Y__
__。
(2)写出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
④
。
(3)解释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作用的原因:
(包括简洁的文字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为浓盐酸,家庭室内切不可将两者混合使用,因为发生反应:NaClO+2HCl(浓)===NaCl+A↑+H2O,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化学实验室的通风橱内探究上述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为__
__。
(2)上述反应中的五种物质,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有__
__(至少写出三种化学式),则上述反应中生成的NaClO属于__
__类(填物质类别,下同),NaCl属于__
__类。
(3)为吸收实验结束后的有毒尾气,可将尾气通入__
__溶液中(填化学式)。
(4)为增强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可向消毒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应的原理:
。该反应说明稀盐酸和浓盐酸在性质上__
__(填“相同”或“不同”)。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M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水蒸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探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
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
__。与探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__
__。
(3)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事故隐患,表现是__
__。为了消除事故隐患,图中D处应放置__
__。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