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1.1.2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1.1.2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2-23 11:07: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中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2)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3)酸一定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
(4)不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与碱反应。(  )
(5)能与金属镁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
(6)Ag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AgCl。(  )
知识点1 酸、碱、盐的性质
2.在一定条件下,跟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
A.CaO    
B.Na2CO3  
C.CaCO3    
D.CO2
3.如图所示奥运五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知识点2 物质的转化
4.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BaCl2→BaSO4   
B.CuO→Cu(OH)2
C.NaOH→Na2SO3    
D.MgSO4→Mg(OH)2
5.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选项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Cl2
CuCl2
Zn
HCl
6.甲、乙、丙、丁分别是Na2CO3溶液、AgNO3溶液、BaCl2溶液、盐酸四种无色溶液中的一种,它们两两反应后的现象如下: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乙+丁―→无色无味气体。则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依次是(  )
A.BaCl2 Na2CO3 AgNO3 盐酸
B.BaCl2 Na2CO3 盐酸 AgNO3
C.Na2CO3 盐酸 AgNO3 BaCl2
D.AgNO3 盐酸 BaCl2 Na2CO3
7.稀盐酸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Cl-和H+等粒子。请你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一种粒子使石蕊溶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
8.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做了下列实验:①分别向盛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②向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③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④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
他记录了以下现象:
a.溶液没有明显现象;b.溶液变为黄色;c.溶液显红色;d.产生气泡,溶液无色。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__
__(填写物质类别)的化学性质。
(2)实验现象:产生a现象的实验所对应的一类反应通常被我们称作__
__反应。
(3)题(2)所涉及的这类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举出一个利用该反应的实例:__
__。
9.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农药中的波尔多液正是利用石灰乳(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和硫酸铜水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
工业上常用下列方法制备氢氧化钙。具体过程为:
将石灰石煅烧成氧化钙后,再与水按1∶(3~3.5)的比例混合,生成氢氧化钙料液经净化分离除渣,再经离心脱水,干燥,即为氢氧化钙成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上述短文中提供的物质,完成下表(每空仅填一种物质)。
类别
混合物

氧化物
名称
__
__
__
__
__
__
化学式
__
__
__
__
(2)写出生成波尔多液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
(3)写出工业制备氢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物质类别的转化关系。示例如下:
A(氧化物)+B(氧化物)→C(盐)
 
 。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是厨房常备的物质。它们属于(  )
A.酸   
B.碱 
C.盐   
D.前者属于碱,后者属于酸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的是(  )
A.CaCO3    
B.SO3  
C.CuO     
D.KMnO4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属于胶体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4.我们知道酸和碱都有通性,但是很少说盐的通性,也就是说盐应没有通性,其本质原因是(  )
A.盐不能解离出阳离子 
B.盐不能解离出阴离子
C.盐不能解离出H+或OH- 
D.盐不能解离出共同的离子
5.下列反应,一定不会有气体产生的是(  )
A.盐与碱溶液的反应
B.盐与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C.酸与碱在溶液里的中和反应
D.盐与酸的反应
6.有CuO、Fe、H2、Ba(OH)2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七种物质,在常温下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最多有(  )
A.4对    
B.5对  
C.6对    
D.7对
7.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物质X和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X为酸、Y为碱 
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
C.X为盐、Y为碱 
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
8.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C )
A.甲为CuO、乙为CO2、丙为H2O
B.甲为C、乙为CO、丙为CO2
C.甲为CaCO3、乙为CaO、丙为Ca(OH)2
D.甲为H2SO4、乙为H2O、丙为H2
9.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氢氧化钾的流程如下:
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A、B、C、D、E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是(  )
A.铜  
B.碳  
C.铁  
D.钙
二、非选择题
11.(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填写到下面的适当位置。
物质
(2)从(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 
 。
②化合反应: 
 。
③置换反应: 
 。
④复分解反应: 
 。
12.如图五角星上排列的A、B、C、D、E五种物质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相互之间的连线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C、E均为氧化物,A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之一;在实验室中B可以用来制取A,而D可以用来检验A;C和E反应能生成D。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
__,D__
__。
(2)B除了制取A之外的另一种用途是__
__。
(3)C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这五种物质之间两两发生反应,其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
__。
13.下表中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BaCl2
HCl
Cu(NO3)2

Fe2O3
K2SO4
H2SO4

Fe
NaOH
MgCl2
根据该表回答问题:
(1)第Ⅲ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_
_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_
__。
(2)第Ⅱ组物质中,跟第Ⅰ组所有物质都不能发生反应的是__
__,该物质能与第Ⅲ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
1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如果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氮原子,下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__
__。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__
__。
(3)此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
__。
(4)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__
__(答出一条即可)。
15.请按下图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完后对试剂及实验现象归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比较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有:
①__
__。
②__
__。
③__
__。
④__
__。
(2)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①__
__。
②__
__。
③__
__。
④__
__。
16.“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
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
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
__(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
__(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
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__
__。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中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
提示:甲烷(CH4)中含有氢原子,但不是酸。
(2)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
(3)酸一定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 )
提示:通常情况下,酸(如稀硫酸等)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铜等不反应。
(4)不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与碱反应。( × )
提示:如CO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
(5)能与金属镁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 )
提示:如硫酸氢钠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但是硫酸氢钠属于盐,不是酸。
(6)Ag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AgCl。( × )
提示:Ag不能与盐酸反应。
知识点1 酸、碱、盐的性质
                  
2.在一定条件下,跟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B )
A.CaO    
B.Na2CO3  
C.CaCO3    
D.CO2
解析:CaO是碱性氧化物,与碱不发生反应;Na2CO3和CaCO3都是盐,但后者难溶于水,不与碱、盐发生反应,前者可以,如可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钙等发生反应;CO2是酸性氧化物,与酸不发生反应。
3.如图所示奥运五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反应及类型分别为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HCl+NaOH===NaCl+H2O,复分解反应;CO2+H2O===H2CO3,化合反应。
知识点2 物质的转化
4.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B )
A.BaCl2→BaSO4   
B.CuO→Cu(OH)2
C.NaOH→Na2SO3    
D.MgSO4→Mg(OH)2
解析:CuO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
5.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C )
选项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Cl2
CuCl2
Zn
HCl
解析:A中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丁也不能转化为乙;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之间也不能反应,丁也不能转化为乙,故A、B不符合题意。C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2CO+O22CO2;乙和丙:CO+CuOCu+CO2;丙和丁:2CuO+C2Cu+CO2↑;甲和丁:C+O2CO2;丁→乙:2C+O22CO。D中,甲和乙、丁和甲均不能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6.甲、乙、丙、丁分别是Na2CO3溶液、AgNO3溶液、BaCl2溶液、盐酸四种无色溶液中的一种,它们两两反应后的现象如下: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乙+丁―→无色无味气体。则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依次是( A )
A.BaCl2 Na2CO3 AgNO3 盐酸
B.BaCl2 Na2CO3 盐酸 AgNO3
C.Na2CO3 盐酸 AgNO3 BaCl2
D.AgNO3 盐酸 BaCl2 Na2CO3
解析:
Na2CO3
AgNO3
BaCl2
盐酸
Na2CO3
/
沉淀
沉淀
气体
AgNO3
沉淀
/
沉淀
沉淀
BaCl2
沉淀
沉淀
/
/
盐酸
气体
沉淀
/
/
丙与甲、乙、丁三种物质都生成沉淀,则丙为AgNO3,能生成气体的是Na2CO3和稀盐酸,则甲是BaCl2,可推知乙为Na2CO3,丁为盐酸。
7.稀盐酸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Cl-和H+等粒子。请你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一种粒子使石蕊溶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
答案:见解析(合理即可)
解析:方法一:向一只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加数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将此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和稀硫酸,两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变红。说明可能是H+使石蕊变红。方法二: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蒸馏水和NaCl溶液,各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均不变红,说明H2O分子和Cl-均不能使石蕊变红。说明可能是盐酸中的H+使石蕊变红。方法三: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NaOH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色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Cl-仍然存在,而H+全部生成H2O分子。说明H2O分子和Cl-都不能使石蕊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使石蕊变红。
8.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做了下列实验:①分别向盛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②向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③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④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
他记录了以下现象:
a.溶液没有明显现象;b.溶液变为黄色;c.溶液显红色;d.产生气泡,溶液无色。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__酸__(填写物质类别)的化学性质。
(2)实验现象:产生a现象的实验所对应的一类反应通常被我们称作__中和__反应。
(3)题(2)所涉及的这类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举出一个利用该反应的实例:__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__。
解析:(1)酸的通性包括与指示剂作用、与碱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等,恰好与该同学设计的实验相对应,因此,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酸的化学性质。(2)产生a现象的实验所对应的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3)不仅在中学化学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用熟石灰改变酸性土壤、用废碱中和工业污水中的酸等。
9.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农药中的波尔多液正是利用石灰乳(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和硫酸铜水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
工业上常用下列方法制备氢氧化钙。具体过程为:
将石灰石煅烧成氧化钙后,再与水按1∶(3~3.5)的比例混合,生成氢氧化钙料液经净化分离除渣,再经离心脱水,干燥,即为氢氧化钙成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上述短文中提供的物质,完成下表(每空仅填一种物质)。
类别
混合物

氧化物
名称
__石灰乳__
__氢氧化钙__
__氧化钙__
化学式
__Ca(OH)2__
__CaO__
(2)写出生成波尔多液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CuSO4+Ca(OH)2===Cu(OH)2↓+CaSO4;复分解反应 。
(3)写出工业制备氢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物质类别的转化关系。示例如下:
A(氧化物)+B(氧化物)→C(盐)
 CaCO3(盐)CaO(氧化物)+CO2(氧化物)↑;CaO(氧化物)+H2O(氧化物)===Ca(OH)2(碱) 。
解析:(1)短文中提供了多种混合物,如波尔多液、石灰乳等。碱有氢氧化钙,氧化物有氧化钙。(2)制备波尔多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Ca(OH)2===Cu(OH)2↓+CaSO4,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3)工业制备氢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CaO+H2O===Ca(OH)2,涉及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盐→氧化物+氧化物,氧化物+氧化物→碱。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是厨房常备的物质。它们属于( C )
A.酸   
B.碱 
C.盐   
D.前者属于碱,后者属于酸
解析:纯碱和小苏打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所以它们都属于盐类。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的是( B )
A.CaCO3    
B.SO3  
C.CuO     
D.KMnO4
解析:CO2、SO2均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SO3属于同类。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 )
A.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属于胶体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解析: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属于纯净物,胶体属于混合物,所以纳米级金刚石粉末不属于胶体,A项错误。
4.我们知道酸和碱都有通性,但是很少说盐的通性,也就是说盐应没有通性,其本质原因是( D )
A.盐不能解离出阳离子 
B.盐不能解离出阴离子
C.盐不能解离出H+或OH- 
D.盐不能解离出共同的离子
解析:酸可以电离出H+,碱可以电离出OH-,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由于解离产生的阳离子及阴离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所以盐没有通性,故选项D正确。
5.下列反应,一定不会有气体产生的是( C )
A.盐与碱溶液的反应
B.盐与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C.酸与碱在溶液里的中和反应
D.盐与酸的反应
解析:盐与碱溶液的反应产生新的碱与盐,若是铵盐与碱反应,则会产生气体,A错误;盐与盐在水溶液中如果发生双水解反应,可能既有气体产生,也有沉淀生成,B错误;酸与碱在溶液里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一定不会产生气体,C正确;盐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例如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D错误。
6.有CuO、Fe、H2、Ba(OH)2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七种物质,在常温下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最多有( C )
A.4对    
B.5对  
C.6对    
D.7对
解析:在常温下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质有CuO+H2SO4,Fe+H2SO4,Ba(OH)2+H2SO4,Ba(OH)2+K2CO3,K2CO3+H2SO4,NaOH+H2SO4,共6对。
7.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物质X和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D )
A.X为酸、Y为碱 
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
C.X为盐、Y为碱 
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
解析:X和Y可能为酸和碱、碱性氧化物和酸、酸式盐和碱(如NaHCO3+NaOH===Na2CO3+H2O),不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二者反应只生成盐,无水生成)。
8.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C )
A.甲为CuO、乙为CO2、丙为H2O
B.甲为C、乙为CO、丙为CO2
C.甲为CaCO3、乙为CaO、丙为Ca(OH)2
D.甲为H2SO4、乙为H2O、丙为H2
解析:选项C中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不能一步生成氢氧化钙。
9.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氢氧化钾的流程如下:
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C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CaCO3CaO+CO2↑(分解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H)2+K2CO3===CaCO3↓+2KOH(复分解反应)。
10.A、B、C、D、E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是( D )
A.铜  
B.碳  
C.铁  
D.钙
解析:A为CaO,B为Ca(OH)2,C为Ca(NO3)2,D为CaCl2,E为CaCO3。
二、非选择题
11.(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填写到下面的适当位置。
物质
(2)从(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 ①CaCO3CaO+CO2↑ 。
②化合反应: 3Fe+2O2Fe3O4 。
③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 。
④复分解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
解析:(1)碳酸钙属于化合物,稀盐酸属于混合物,铁属于金属单质,氧气属于非金属单质。(2)CaCO3可以受热分解,Fe和O2可以化合生成Fe3O4,盐酸和铁可以发生置换反应,CaCO3与盐酸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12.如图五角星上排列的A、B、C、D、E五种物质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相互之间的连线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C、E均为氧化物,A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之一;在实验室中B可以用来制取A,而D可以用来检验A;C和E反应能生成D。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CO2__,D__Ca(OH)2__。
(2)B除了制取A之外的另一种用途是__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可帮助消化等)__。
(3)C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4)这五种物质之间两两发生反应,其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__。
解析:A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之一,可确定A为CO2;D可用于检验A,可确定D为Ca(OH)2;又因B制取A且与D[Ca(OH)2]反应可知B为盐酸,C为H2O,C、E反应生成D,E为CaO。
13.下表中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BaCl2
HCl
Cu(NO3)2

Fe2O3
K2SO4
H2SO4

Fe
NaOH
MgCl2
根据该表回答问题:
(1)第Ⅲ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_Ⅰ_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_H2SO4__。
(2)第Ⅱ组物质中,跟第Ⅰ组所有物质都不能发生反应的是__NaOH__,该物质能与第Ⅲ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u(NO3)2+2NaOH===2NaNO3+Cu(OH)2↓ , H2SO4+2NaOH===Na2SO4+2H2O , MgCl2+2NaOH===Mg(OH)2↓+2NaCl 。
解析:(1)第Ⅲ组中的H2SO4可以与第Ⅰ组中的所有物质都发生反应。(2)第Ⅱ组中的NaOH与第Ⅰ组的所有物质都不能反应,但可以与第Ⅲ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
1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如果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氮原子,下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__只有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均含有氧元素__。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__二氧化碳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氮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__。
(3)此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CO+2NON2+2CO2 。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15∶22__。
(4)从微观的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__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3)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有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5.请按下图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完后对试剂及实验现象归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比较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有:
①__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__。
②__酸能跟某些盐反应__。
③__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反应__。
④__酸不能跟所有金属反应__。
(2)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①__盐酸可用于除铁锈__。
②__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H2__。
③__BaCl2溶液可用于检验SO的存在__。
④__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合理即可)__。
解析:上述8个实验所涉及的物质类别分别为稀硫酸和稀盐酸代表酸类;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和氧化铜代表金属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铁、铜、镁、锌代表金属;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BaCl2代表盐。所以这8个实验就是验证酸的三种化学通性。它们的反应情况分别是:
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酸与金属的反应
酸与盐的反应
16.“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③→⑥→⑩→⑦→?→?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2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Na2CO3__(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CO2↑+H2O 。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③⑩__(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⑦?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__不能。因氧气遇到一氧化碳、铜、银等物质也会被“吃掉”__。
解析:(1)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分别为③CO2、⑥NaCl、⑩CO、⑦Cu、?H2SO4、?Ag,故盐酸走出迷宫的路线为③→⑥→⑩→⑦→?→?。(2)①→?中属于碱的有④和⑧,所以中和反应只有2个。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②Na2CO3。(3)据第(1)问知,不与盐酸反应的氧化物为③CO2和⑩CO;单质为⑦Cu和?Ag。(4)若将盐酸换成氧气,它会与上述路线中的⑩CO,⑦Cu,?Ag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氧气按上述路线走不出迷宫。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