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魏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陈
宋
梁
齐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唐
618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魏
东晋
宋
齐
梁
陈
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25
220
221
222 280
266
304
439
534
581
317
420
479
502
557
589
北
386
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
清朝的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
开启了大唐王朝两百多年的太平盛世
建立时间:
581年
建立者:
杨坚
都城:
长安
年号:
开皇
统一时间:
589年
一、隋朝的建立
陈
北齐
北周
隋
隋朝的统一(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2、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深思治国术。
——《隋书·高祖》
开皇之治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文帝励精图治,陈后主昏庸无道。
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影响/意义)。
三点:
运河:
水系 :
洛阳
涿郡 余杭
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长安
洛阳
余杭
涿郡
用数字来归纳记忆大运河概况。
四段
五大
六年时间
二、开通大运河
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材料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都是东西走向,南北运输主要靠陆路交通,运输大宗物资十分困难。
材料一(隋炀)帝谓给事郎慕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猎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有人说,隋炀帝为了看扬州琼花而开凿大运河,你同意吗?为什么?
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2.便利南北交通
评价大运河
资料1: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先后征发了百余万人开通通济渠,百条万人开通永济渠,十余万人开邗(han)沟。运河通航后,隋炀帝又下令建造高大、华丽的龙舟,率数千艘大小船只南巡,护卫的士兵和拉船的民工多达几十万人,沿途州县要准备丰厚的贡品和上好的食物。
资料2:唐朝人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资料3:宋朝人张泊(ji)说:“唯汴水横立中国,首承大河,滞引江湖,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资料4: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该迁在评价开凿大运河的举措时说,隋炀帝“虽轻用民力,今漕河赖之”。
课本p88页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大运河?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大运河
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大量征发民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思考:有人认为只要不修建大运河隋朝就不会灭亡,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汴 水》 胡 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定十科举人,开设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他三次乘坐大龙舟到江都巡游,随行的船只达几千艘,绵延200多里,沿路州县必须供应食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四、隋朝的灭亡:
隋文帝厉行节俭,曾教训太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
大业元年——大规模营建东都,每月服劳役的人数约200万。
大业元年至六年——先后役使约300万人修建运河,男丁不够,就以妇女充任。
大业三年——征丁百万修筑驰道、长城。
大业八年——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
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攻高句丽之战。
大业十年——隋炀帝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
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摘编自《隋书》和《资治通鉴》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首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许多反隋队伍。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在江都杀死,隋朝灭亡
课堂练习:
C
A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满足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愿望 B、实现了南水北调
C、大大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巩固了国家统一
2、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提到:“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是( )
A. 目的是加强皇权B. 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C. 采用择优录取的方法D. 考生可自由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