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课件:1.1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课件:1.1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7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22 10:5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静电力与电场强度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一、静电的产生
【思考】
我们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塑料尺就有了“魔力”,
它可以吸引纸屑等小物体了,为什么?
提示:摩擦之后,塑料尺带上了“电”,从而具有了吸引轻
小物体的特性。
1.电荷的种类:
判断下列情形中,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
(2)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
(选填:A.正电荷 B.负电荷)
A
B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棒相互 ;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硬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两者相互 。
(选填:A.吸引 B.排斥)?
A
B
3.电荷量:电荷的_____叫电荷量,常用Q或q表示,其国际单位是_____,
符号为__。
4.判断下列情形中,使物体带电的方式: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
多少
库仑
C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二、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
【情境思考】
干燥的冬天开车门时手与金属车门之间容易“触电”,所以在某购物网站上出现了名叫“静电消除器”的产品,手持“静电消除器”与车体金属部分接触一下(如图所示),就可以防止“触电”,这样做是把静电消灭了吗?
提示:不是,电荷不会消失,只是发生了转移。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
_____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
荷的总量_____。
2.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_____。
转移
转移
不变
转移
【易错辨析】
(1)摩擦起电就是产生了新的电荷。 ( )
(2)发生静电感应现象时,导体靠近带正电的物体的一端带负电荷。 ( )
(3)带电物体靠近导体,导体感应起电,拿走带电体,导体仍然带电。 ( )
(4)无论哪种起电方式都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 )
×

×

知识点一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内容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产生及
条件
两种不同物体摩擦时
导体与带电体接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实例
分析
毛皮摩擦橡胶棒
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现象
毛皮和橡胶棒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电性的电荷
验电器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带电体“近异远同”
实质
电子得失
电子转移
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引起电子转移
【问题探究】
某同学用一带电金属棒逐渐靠近一验电器并最终接触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夹角逐渐增大,试分析此过程中验电器的带电方式。
提示:先感应起电后接触起电。
【典例示范】
【典例】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不带电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现在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发现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
B.此时A和B都带负电荷
C.A、B分开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仍保持张开
D.先移去C,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仍保持张开
【解析】选C。由于静电感应,靠近正电荷C的A带负电荷,远离正电荷C的B带正电荷,故A、B错误;把A、B分开后移去C,A带的负电荷和B带的正电荷无法中和,A仍然带负电,B仍然带正电,所以金属箔片仍然张开,故C正确;先移去C,则A、B正负电荷中和,再把A和B分开,A和B都不带电,A、B上的金属箔不会张开,故D错误。
【规律方法】感应起电的规律
(1)近异远同: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会在靠近带电体的一端感应出与带电体电性相反的电荷,远离端感应出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2)等量异性: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或两不带电的相互接触的导体)时,会在原不带电的导体两端(或两不带电的相互接触的导体)感应出等量异性的电荷。
【素养训练】
完全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相隔一定的距离,A球所带电荷量为7Q,B球所带电荷量为-Q,与A、B球完全相同的C球不带电,让C球反复与A、B两球多次接触,最后移走C球,问:A、B两球最后所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解析】题中所说“C球反复与A、B两球多次接触”,隐含一个解题条件,
即:A、B原先所带电荷量的总和,最后在三个相同的小球间均分,相当于将
三个小球互相接触,正负电荷先中和后平分,则A、B两球最后带的电荷量
均为 。
答案:2Q 2Q
【加固训练】
1.如图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下列关于摩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摩擦过程中,表面粗糙的容易得到电子
B.摩擦带电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分别产生电子和质子
C.两物体摩擦带电时,一定带上种类及数量不同的电荷
D.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该物体所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
【解析】选D。物体摩擦是否得失电子取决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无关,A错误;摩擦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并非创造电子和质子,所以两物体带电种类不同,但数量相等,B、C错误;由实验可以看出,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带电种类可能不同,D正确。
2. (多选)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个绝缘导体向带负电
的球P慢慢靠近。关于绝缘导体两端的电荷,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
A.两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少
B.两端的感应电荷是同种电荷
C.两端的感应电荷是异种电荷
D.两端感应电荷的电荷量相等
【解析】选C、D。由于绝缘导体内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当它慢慢靠近带负电的球P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绝缘导体上靠近P的一端因电子被排斥到远端而带上正电荷,远离P的一端带上等量的负电荷。绝缘导体离P球越近,电子被排斥得越多,故A、B错误,C、D正确。
知识点二 产生静电的原因及分析
1.原子的组成: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带负电。
(2)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称之为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2.物体带电的实质:
(1)净电荷:没有另一种电性与之中和,整体显电性的电荷,是正、负电荷中和后多出来的电荷。
(2)物体带电的实质不是创造电荷,使物体不带电也不是消灭电荷。
(3)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转移,重新分配,使某物体或某部分出现净电荷。
【问题探究】
某次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拿一带电小球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两小球接触了一下,结果两小球都不带电了,小球上的电荷到哪里去了?
提示:两小球上的异种电荷中和了,即正、负电荷代数和为0,对外不显示电性。
【典例示范】
【典例】(多选)如图所示,将带正电荷Q的导体球C靠
近不带电的绝缘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
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QB;若沿虚线
2将导体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和Qc′。关于这四个部分电荷量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QA和QA′都带正电,QB和QB′都带负电
B.沿虚线1分割时,QA、QB两部分所带的电荷量大小相等
C.沿虚线1分割时,QA、QB两部分所带的电荷量大小不相等
D.沿虚线2分割时,QA′所带的电荷量小于QB′所带的电荷量
【解析】选A、B。 由题意可知,静电感应现象使得A带正电,B带负电,QA和QA′都带正电,QB和QB′都带负电,故A正确; 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中正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端移动,使B端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A端少了电子而带正电。A端移去的电子数目和B端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沿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总量都是相等的,即QA=QB,QA′=QB′,故B正确,C、D错误。
【素养训练】
1.下列关于使物体起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D.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则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解析】选D。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A正确;摩擦起电时,电子发生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B正确;起电的原因均为电荷的转移,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故C正确;接触起电时,两物体只能带上同种电荷,并且只有两物体完全相同时才能带等量电荷,故D错误。
2.M和N是两个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1.6×10-10 C正电荷,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
C.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1.6×10-10 C的正电荷
D.摩擦的过程中,消灭了1.6×10-10 C的正电荷
【解析】选B。在摩擦前,物体内部存在着等量的异种电荷,对外不显电性,故A错误;M失去电子带正电,N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电子是从M转移到N,故B正确;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电荷,也没有消灭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故C、D错误。
【加固训练】  
(多选)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的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
B.此现象说明电荷守恒定律是错误的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选C、D。绝缘小球上的电荷量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潮湿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的电荷量减少,但这些电子并没有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总量不变,因此,C、D选项均正确。
【拓展例题】考查内容:多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典例】(多选)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
作用如图所示,则 (  )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小球带异种电荷
【解析】选B、D。由d吸引a,d吸引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带异种电荷;由c排斥a,c排斥b可知c、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所以A、C错误,B、D正确。
【生活情境】
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介绍说,蜜蜂除了用脚采集花粉之外,
在飞行过程中蜜蜂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
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
探究:(1)蜜蜂本身带什么电?
(2)蜜蜂在飞行过程中电荷如何实现转移?
【解析】(1)蜜蜂飞行过程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故蜜蜂本身带负电。
(2)蜜蜂飞行过程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蜜蜂带负电,说明摩擦过程中,空气中的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
答案:见解析
【生产情境】
静电喷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图所示,
静电喷涂时,喷枪喷出带负电的涂料微粒,被喷工件
带正电,微粒只在静电力作用下向工件运动,最后吸
附在工件表面。
探究:为什么要让涂料带上电?
【解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上同种电荷的涂料相互排斥而均匀散开,同时被带有异种电荷的工件吸引,这样在工件表面上就可以形成光亮的油漆层。
答案:见解析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如图所示是一幅科普漫画,漫画中的英文意思是
“(电子)不能被分成两半”,这幅科普漫画要向读者传
达的主要物理知识应该是 (  )
A.电子带负电荷
B.电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
C.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
D.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解析】选D。题干中说“(电子)不能被分成两半”,表达的意思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电荷量,不能再分为更小的电荷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子所带电荷的整数倍,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错误。
【加固训练】
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其中甲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被排斥。现将甲与乙、丙分别靠近时,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球一定带负电,丙球可能带正电
B.乙球可能不带电,丙球一定带负电
C.乙球可能带正电,丙球一定带正电
D.乙球一定不带电,丙球可能带负电
【解析】选B。由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甲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被排斥,所以甲球带负电,甲能吸引乙,则乙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丙与甲相互排斥,所以丙带负电。故B正确,A、C、D错误。
2.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
【解析】选B。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验电器的上端应带上与小球异号的电荷,而验电器的箔片上将带上与小球同号的电荷,B正确。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创造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
【解析】选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新的电荷,故A、B错误;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故C正确,D错误。
【加固训练】
下列有关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是可以创造的
B.感应起电的过程中电荷总量不守恒
C.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物体的电子发生了转移
D.等量的正、负电荷可以中和,说明电荷可以被消灭
【解析】选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产生电荷,物体带负电荷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此物体得到电子,故A错误;感应起电过程,在电场力作用下,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总的电荷量并没有改变,故B错误;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物体的电子发生了转移,故C正确;等量的正、负电荷可以中和,但电荷并没有被消灭,只是整体不显示电性而已,故D错误。
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Q1=8×10-9 C,
Q2=-4×10-9 C,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则两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 (  )
A.8×10-9C,-4×10-9C 
B.2×10-9C,2×10-9C
C.3×10-9C,1×10-9C
D.无法确定
【解析】选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电荷会平均分配。
由于两小球带异种电荷,所以电荷先中和,再平分,分开后两个小球的带电
量为: ,故B正确,A、C、D错误。
【总结提升】接触带电时电量的分配规律
(1)用带电量为Q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相同金属球接触,每个小球带电量均
为 ,且所带电荷的性质相同。
(2)用带电量为Q1的金属球与带电量为Q2的相同金属球接触,若两球带同种
电荷,则每个小球所带电量为总电量的一半;若两球带异种电荷,则先中和
相同量的异种电荷,然后平分剩余电荷。
公式: (式中Q1、Q2带正负号)
5.如图所示,AB是中性导体,把一个带正电的电荷靠近(不接触)A端后,又拿走。B端带电情况为 (  )
A.正电         B.不带电
C.负电 D.不确定
【解析】选B。把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靠近A端后又拿走,则导体AB将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两端都不带电,故B正确。
6.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解析】选D。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故b会将a球吸引过来,a与b接触后,带同种电荷而分开;故A、B、C错误,D正确。
课时素养评价
一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合格性考试】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古代琥珀价格昂贵,常有人鱼目混珠。南北朝时的《炮炙论》中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的说法,以此作为识别真假琥珀的标准。这些识别方法主要是利用了 (  )
A.摩擦生热使琥珀温度升高
B.尖端放电现象
C.手心和琥珀之间的热传递
D.摩擦起电使琥珀带电从而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解析】选D。用布拭热琥珀,布与琥珀摩擦使琥珀带电,琥珀带电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故D正确,A、B、C错误。
【加固训练】
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
《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 ”之说,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引纸屑
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C.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
D.从干燥的毛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解析】选C。磁铁吸引铁磁性物质是磁铁的本身属性,不是静电现象,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2.秋天的某一天,小明的手指靠近金属门把手时,突然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摩擦使身体带电,当手指靠近门把手时,二者之间形成的放电现象。若放电前,小明的手指带负电。有关金属门把手的两端被感应带电的情况,下列图中标示正确的是 (  )
【解析】选A。人的手指带负电,则由于静电感应,门把手中离手指较近的一端感应出正电,离手指较远的一端感应出负电,则图A是正确的。
3.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  )
A.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
B.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C.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橡胶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
【解析】选C。摩擦起电是因为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得到了电子,橡胶棒带负电。故C正确,A、B、D错误。
4.小华同学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他发现有一个带电质点的电量数字看不清,他只能看清是6. ×10-18 C,拿去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该带电质点的电荷量可能是下列哪一个 (  )?
A.6.2×10-18 C B.6.4×10-18 C
C.6.6×10-18 C D.6.8×10-18 C
【解析】选B。元电荷e是最小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因此该带电质点的电荷量为e=1.6×10-19 C的整数倍,将四个选项中的电量除以元电荷电量得数为整数的便是可能正确的数字,故A、C、D错误,B正确。
二、计算题(1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标明单位)
5.半径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解析】(1)A、B两球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为Q,C与A接触后,由于形状相同,二
者平分电荷量。A、C所带的电荷量均为 。C与B接触后平分二者电荷量,则
B、C的电荷量均为 ,A、B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
Q∶ Q=2∶3。
(2)A、B两球带异种电荷,设电荷量分别为Q、-Q,A、C接触后,平分电荷量,A、C
的电荷量均为 Q,C与B接触后,平分二者的电荷量,C、B的电荷量均为
× ,A、B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 Q∶ =2∶1。
答案:(1)2∶3 (2)2∶1
【选择性考试】 (10分钟·20分)
6.(6分)如图所示,某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验电器的金属球(未接触)的过程中,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逐渐变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原本带正电
B.此过程中,自由电子从金属箔片转移到了金属球
C.玻璃棒带电过程为感应起电
D.金属箔片张角变小是因为验电器上的电荷消失了
【解析】选B。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金属球时,吸引金属箔片上的负电荷到金属球,由金属箔片张角变小,可知验电器原来带负电,故A错误,B正确;玻璃棒通过与丝绸摩擦而带正电的过程为摩擦起电,故C错误;金属箔片张角变小,是由于金属箔片上的电荷移动到金属球上,从而导致金属箔片的带电量减少,但验电器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故D错误。
【加固训练】(多选)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 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种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解析】选A、B、C。笔套与头发摩擦带电,A正确;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发生静电感应,其上、下部感应出异种电荷,笔套与圆环有静电吸引力,当圆环所受静电力大于重力时圆环将被吸引到笔套上,B、C正确;当笔套碰到圆环时,其整体所带电荷量与笔套之前所带电荷量相同,D错误。
7.(14分)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

(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
(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
(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正电?
【解析】(1)解法一:把A、B紧密靠拢,让C接触A或B,然后移去C,再把A与B分开,则A、B就带等量正电。
解法二: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把A与B分开,移走C后再用手摸一下B,再把A与B接触一下,则A和B就带等量正电。(2)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再用手摸一下A,移走C以后再把A与B分开,则A和B就带等量负电。(3)把A、 B紧密靠拢,让C靠近A,则在A端感应出负电荷,B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把A与B分开后,移走C,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答案:见解析
【加固训练】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B,A球所带电荷量为q,B球所带电荷量为-q,现
要使A、B球所带电荷量都为- ,应该如何实现?
【解析】方法一:用手碰A球,A球失去电荷,将A、B球接触,A、B球都带上- 的
电荷量,再用手碰A,A又失去电荷,再把A、B接触,则A、B球都带上- 的电荷
量。
方法二:用一个与A、B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球与A接触,A球带电量变为 ,
再把A、B球接触,A、B球带电量都变为- 。
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