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中国、朝鲜、越南等六国
古巴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东欧八国
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计划经济、五年计划等)。
中苏建交
成员
背景
实质
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冷战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经互会
经互会的影响
弊
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这些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利
成员国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紧密
时间:1953年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失败的根本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评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里.加加林
时间:1964年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军备上赶上美国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苏联经济发展失衡
跛脚的巨人
时间:1985年
结果: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波兰团结工会获胜
客观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德国统一
波兰变革
东欧剧变
罗马尼亚暴乱
南斯拉夫分裂
实质: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变更为资本主义社会
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官员发动政变,维护联盟体制,不到三天失败
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标志冷战(1947—1991)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 — 1991)终结。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苏联解体
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当堂训练
如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A
当堂训练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 使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B.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 使世界经济全球化
D. 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