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
究竟该怎样讲述一个文明古国的故事,尤其是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文化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度。
回望历史,或许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认知一个国家。
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注释
chǐ
zhì
一
qǐn
注释
注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注释
chǐ
zhì
一
qǐn
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hǐ
zh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zhì
zhī
zhī
zh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①〔知〕同“智”,智慧。
知是个通假字,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hǐ
zhì
识
(博闻强识)
(认识)
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
),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
(识别)
zhì
shí
zhì
sh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hǐ
zh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hǐ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注释
chǐ
zhì
一
qǐn
导学提示:自主学习,默读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的意思,2.小组交流,交流六句话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①〔知〕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注释
chǐ
zhì
一
qǐn
导学提示:自主学习,默读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的意思,2.小组交流,交流六句话的意思。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以此激励吾校学子勤学善问,积极进取,争做栋梁。
yě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作为一个臣子,他曾做过一些与礼不合的事情,但他死后,卫国国君仍然赐予他“文”的谥号。文,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对此,子贡可能不理解,也可能理解,但他仍然想听听老师怎么说。孔子何等聪明的人啊,他没有说别的,只从“孔文子对学习态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子贡虽能言善辩,也心服口服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zhì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
”
子曰:“敏而好学,
”
子曰:“默而识之,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
子曰:“学如不及,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
”
自南宋以来七八百年间,中国教育受朱子师道的影响最深最大。他继承了孔子之大道,有人说他是孔子以后的第一人。
东周出孔丘,
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余尝谓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③【急】要紧,重要。
注释
yǐ
qǐ
二
xī
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小组其他同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
到乎?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梳理读书态度和方法
《古人谈读书》
《忆读书》
梳理读书经历和选书标准
《我的“长生果”》
梳理读书类型和读书所悟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第八单元
“读书明智”
第八单元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陈寿
古代名人的读书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古代名人的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