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了解民族资本发展所受到的阻碍。
3、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大公报》、《解放日报》;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
4、了解大众传媒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学习目标
1、知道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知道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4、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 一 篇
?
?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 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自主复习与评价
任务一:
1、根据复习提纲及教材,复习以下内容。
产生:
发展:
热潮:
良机:
受挫:
挣扎:
特点
代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投资,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概
况
考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掀起发展实业热潮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国民党统治期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主义的摧残
①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张謇(大生纱厂;实业救国)、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考点2:社会生活的变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领域
内 容
特 点
交通工具
变化
意义
社会习俗
变化
意义
生活方式
饮食
婚丧
服饰
娱乐
出现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剪辫、易服、禁缠足;废跪拜礼、“老爷”称谓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等受到追捧
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出现
旗袍、西装、中山装流行
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不平衡的;
②从总体上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 二 篇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qq 2807609224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南宁三中 梁学聪
版权所有,不得上传到网络,如有发现,法律起诉
自主复习与评价
任务二:
1、根据复习提纲及教材,复习以下内容。
创立
学堂
废除
科举
概
况
考点1:教育的发展
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
百日维新: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破旧:
立新:
意义: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温故知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报纸:
刊物:
出版: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民国时期:天津《大公报》、上海《新闻报》、延安《解放日报》
上海《东方杂志》、陈独秀《新青年》、邹韬奋《生活》
概
况
考点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新华书店(中共)
温馨提醒:商务印书馆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
考点3:文学成就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曹禺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丁玲
周立波
《狂人日记》: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阿Q正传》: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
《女神》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考点4:艺术成就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绘画
齐白石
徐悲鸿
音乐
聂耳
田汉
冼星海
电影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
《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
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
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1931年,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D
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B
1897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开明书店 D.生活书店
A
右图为2018年12月启用的隆回高铁站站前广场魏源铜像……由写实的魏源人物形象和写意的书卷形象所组成。魏源铜像背后的书卷应该是指
A. 《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天演论》
B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C
材料一 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数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1)请你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象征着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并指出在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1分)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表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分布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地区分布极不平衡;(1分)类型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分)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表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你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前提?(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经济上,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经济侵略;②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③思想上,知识分子们先后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前提:和平的环境;先进思想的指导;政策的支持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