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人教版(5分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人教版(5分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22 16:27:28

文档简介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第3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必须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要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8+64=
27-14=
35-29=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
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总结并板书:
化小数为整数,再进行加。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2)列竖式计算。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1)买一个卷笔刀比买一支铅笔贵多少钱?
(2)买一支黄色的铅笔比买一支绿色的铅笔贵多少钱?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4+2.7=
5-2.4=
解决问题
买一本笔记本和一个笔袋一共花多少元?
2.5+4.2=6.7(元)
橡皮比尺子贵多少元?
1.6-0.9=0.7(元)
5元钱可以买哪两种物品?
笔记本与橡皮:2.5+1.6=4.1(元)
笔记本与尺子:2.5+0.9=3.4(元)
橡皮与尺子:1.6+0.9=2.5(元)
小结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一位数的小数加减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利用小数点对齐就可以把相同数位对齐,学生难以明白其中算理,特别是整数减一位小数时数位对齐会有一定难度。
难点分析
小数加减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学生未必能明白其中的算理,整数减一位小数时数位对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难点教学方法
1.抓住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新知的生长点,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算理;2.利用知识的迁移,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领悟满十进一、借一作十的计算法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唤醒旧知,引入新知竖式计算     
8
 27
35
      +
64 
-14
-29  复习整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通过解决问题,引入学习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明确方法一,利用元角分为基础,可以转化成整数去计算,实则让学生感悟其中算理;体会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2.方法二,直接引导直接用竖式计算,强调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要与加数或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体会借一作十的计算法则。  三、小结:整理竖式计算小数加减的注意  (1)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3)得数的小数点要与加数或被减数和减法的小数点小齐。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四、通过四道算式,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小结
五、利用儿歌帮助记忆计算时注意: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往左计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与整数列竖式有些异同。学生对于小数点对齐的原因要重点讲清楚,避免在计算时错写成右边起数字对齐。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突然接触小数列竖式计算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的计算,忘记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1.通过激趣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更加巩固新知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晚上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本96页,预习了吗?通过预习你都懂得了什么知识呢?太棒了!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预习了。老师要奖励大家!咱们一起去选礼物吧!(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最想要哪两种文具呢?根据你选的礼物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你看到了什么?哪种文具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最喜欢哪两样文具?你能根据你挑选的两样提一个数学问题吗?(2-3人提)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特别的好,老师课前做了调查,发现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有很多,就整理了一下,大家请看问题清单?你能把这些问题分类吗?理由?(加、减)我们一起挑两个问题,一块来解答一下好不好?
师:大家来齐读一遍题目,怎样列式呢?0.8+0.6=
0.8-0.6=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过渡语:观察这个横式,与我们前面做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生可能回答:有小数点,是小数,或者是小数的加(减)法。师:你真善于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现在同桌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师:好了,谁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把小数换算成整数来做,0.8元=8角,0.6元=6角,8角+6角=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2)直接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师: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请你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他写的对不对。学生板演完站回座位上。教师先带领学生看看计算过程对不对。
教师问:为什么6要写在8的下面。可能的回答:1.计数单位相同(0.1)(板贴:相同计数单位)
2.相同数位
(板贴:相同数位对齐)
3.利用元、角来说明
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
那又为什么4要写在8和6的下面呢?1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可能的理解:(学生说出一种即可)1.8个0.1加6个0.1等于14个0.1,所以4要写在十分位上,而1要写在个位上。2.十分位上的8+6=14,在十分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向个位进1。3.
8角+6角=14角=1元4角,所以十分位上写4,个位上写1.
教师提问:同学们再看他写的这个式子,这几个小数点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小数点在同一列上或者小数点对齐。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小数点对齐(板书),那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生:因为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个位、十分位都要对齐,所以小数点也要对齐。师:嗯,你分析的太对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而我们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自然也对齐了。但是要注意:是这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得数的小数点是落下来的。(0.8-0.6=
教法和前面的加法差不多)
4.巩固新知
那现在你们可以直接用小数计算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吗?找一位同学黑板上做题。请他说计算过程。(如果有同学算错了投影错误展示)老师:这有位同学是这样算的,对不对啊?他是怎么算的啊?1.2-0.6=0.6,十分位上的2-6减不开,就用6减2了。所以注意强调:在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师顺势说,那要是加法中哪一位相加满十呢?向前一位进1.
同学们,这是不是又与我们整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一样了啊?
5.学生自己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那你们觉得通过前面的练习,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先小组讨论一下,再来全班交流。
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加法中,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把0去掉。小数点要落下来,得数上不要忘了点上小数点。哪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提示。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具体,那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可一定要注意这些哦!
(板书:①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②与整数加减算法一样)
6.拓展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读题审题、分析解答、反思检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火眼金睛(巩固练习)
1.四道闯关题,一个小组选一道,每组一个代表展示。出现问题相机指导。师:看来同学们对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经会计算了,我们一起继续完成前面问题清单里面没完成的问题吧。
2.与生活有关的习题。(体验身边的数学。)
着重引导取帽子的例子,及时引导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多去发现和积累,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小结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看到每个同学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同学们能满载着收获走向生活,在五一假日里帮助父母当一次小管家,去超市购物,相信你们一定会做的很出色。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要从小数部分算起,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容易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搞混乱,容易分不清先从哪个部分计算。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计算过程
2.让学生自己也计算,熟悉计算步骤。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
计算下面各题
8+23=
23+28=
83-62=
说一说计算方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再减。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加法
(1)同学说一说买一本笔记本和一块橡皮一共多少钱是怎么计算的?
(2)学生汇报,师板书。
A.0.6元=6角
0.5元=5角
6角+5角=1元1角=1.1元
B.
(3)师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数位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思考:在小数加法中,怎样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小数点对齐
就可以了。)
2.小数减法
(1)你能进行计算吗?(板书:6.5-0.6=)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4)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6.5-0.6的过程。
(5)师生总结: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
二、总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运用
第二个文具盒比第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1)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并计算得数,
(2)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3)老师板书出正确答案。(6.5-0.6=5.9)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完成课本96页“做一做”
小结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章第三节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不是很难,就是考验学生计算能力,但是知识点比较杂,一会借位,一会儿退位,一会又直接加减,所以判断啥时候进位,啥时候借位,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难点分析
虽然10以内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退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难,还有些学生会把进的“1”忘记加上,有些退位的时候忘记向前一位借位,直接减。
教学方法
知识的迁移:从复习整数的加减法法则过渡到小数的加减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演示不同类型的竖式加深印象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多练习找技巧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4=
27-14=
35-29=
2.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同来研究小数
的加、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问题。
主板书: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主板书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
4.指名学生列式。
0.8+0.6=
0.8-0.6=
5.你会用哪些方法计算?
6.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与组内同学交流。
7.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1: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4角=1元4角=1.4元
8角-6角=2角=0.2元
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学生2:
0.8
0.8
+
0.6
-
0.6
1.4
0.2
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8.他们算得对吗?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板演。
9.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新知。
教师:在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小数点要对齐,从低位加起、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教师: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师: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加起、减起。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教学目标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