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邓稼先》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12: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邓稼先》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课文的主人公邓稼先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我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付出,名利无求,鞠躬尽瘁的精神、他卓越的创造才能、质朴淳厚的人格魅力等无不放射出灼灼光华。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杨振宁也是顶尖的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因此本文是一篇难得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重要元素的好教材。
面对这样一篇佳作,面对十三、四岁第二次断奶,正初步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一学生,我决心把感受、学习邓稼先的崇高品质作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根据课文特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只有注重整体感知,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的感染、熏陶,获得更多的启示。
二、教学准备: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书籍等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邓稼先、杨振宁、奥本海默等科学家的事迹,准备课上交流使用。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2、知识目标: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观点。
4、教学重点:透过文字品赏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及其内在原因。
5、学习难点: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6、教学方法:整体感受法、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视频片断
(1)1964年10月、1967年6月16日中国分别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2)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4)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2017年4月我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上漆完毕即将下水。 2、引导学生谈观后感想,并指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一些默默无闻的杰出人物无私奉献。“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屏幕展示课题)
3、介绍作者: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幻灯片展示)
4、体裁: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1、生字词语的抽查;2、快速地、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3、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支持你看法的依据。填空:邓稼先是一个__的人。
讨论交流:生1: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中感受到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他和他的同事们时常面临着死的考验,而邓稼先却毫不退缩,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倾尽全部心血。从这里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生2:邓稼先是一个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功绩,充分说明了他一生为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
生3: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当核试验出现意外的危险时刻,他说:“我不能走”;当癌症即将夺去他生命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写《关于中华人民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充分说明他对国家的忠诚,他甘愿为国鞠躬尽瘁。……
教师总结:邓稼先是一位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三)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你觉得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哪一种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读第三部分,体会他们的性格。
(1)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阅读课文所获得的信息先在小组中讨论,确立自己的观点。
(2)再分为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
正方:因为他踏实肯干,不计名利,更容易专心致志于研究工作,这必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举例居里夫人、诺贝尔等)
反方:因为他锋芒毕露,善于发现,不畏权威,更容易突破学术的樊篱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举例伽利略、爱因斯坦等)
教师总结:二者对比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从两人的对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组织学生结合邓稼先的言行探讨。
探讨结果:①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3、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探讨结果:《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4、“如果让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一句如何理解?
探讨结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也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所决定的,这正是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归纳总结,升华感悟
1、如此一个伟人,一个让我们满含深情和敬意的人,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
(1)文章结构上用小标题的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和优秀品质,每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同时连成一个整体。
(2)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3)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
2、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张爱萍将军为此写下的《悼邓稼先词》,共同缅怀这位伟人。视频推出: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五)、课外作业:1、你还知道近几年来有哪些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选取其中一位,写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感受其伟大精神。(郭永怀、钱三强等)2、摘抄文中的成语、诗词。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情感的升华过程。我初读此文时即热泪盈眶,发现这是篇难得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教学设计时,将爱国和敬业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以改变当今年代里浮躁的较浓功利色彩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培养了积极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