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地球 课件(1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地球 课件(1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3 13:36: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天圆地方到一些生活现象的分析猜测最后给出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第二部分是思考古人的理论是否合理。思考一是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情况,从感受生活现象中思考地球的形状。思考二是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三部分是阅读资料,了解真实的地球形状。第四部分是参考地球仪,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直观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对部分自然现象很熟悉,如太阳月亮东升西落等。在认知上能快速接受古人对于天圆地方的解释,对地球是球形的说法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一说法的浅层认知上,需要老师利用多种感知方法,探究发现地球是球体,以强化对这一知识的消化吸收。
学习目标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是球体;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几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
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
地球。
对,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
活动探究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
到这里,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地球是平的了。后来随着虽然人们对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变化吗?谁知道?
我国汉代的张衡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认为宇宙像个鸡蛋,天体如蛋壳,大地如蛋黄。这种说法被称为“浑天说”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意图解析】本环节为学生梳理了人们对地球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几种典型观点。把学生课前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了明晰和强化。
2.用实验解释观点
你们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帮助你解释这些观点?
下面老师要抽选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船只进出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地球是球体演示仪”。
操作中,老师会把小船沿着球体缓慢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
选同学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情况和上面一种(第一种情况)是一样的。
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意图解析】本环节通过生活中海边生活的人们所熟悉的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这一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课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学生的认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人物----麦哲伦,听过的同学举手。
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说说看。
请大家阅读活动手册上相关内容。
然后,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细红线按航行的路线把小旗连接起来。
取下这些小旗和细红线组成的图形。
观察细红线,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
细红线围成了一个圆圈,这说明,麦哲伦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一个伟大的创举也说明了地球是球体。
【意图解析】本环节通过人人参与的动手实验,研究麦哲伦航海路线,从而发现路线的特征,从侧面认识到其中的道理。
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在认识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没有办法实际进行观察,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从外太空观察到实际的地球了。
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观察成了证明地球形状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
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意图解析】本环节是介绍现代人观测到的地球。是人类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最现代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阶段。
让我们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样子。
照片上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白色的云,蓝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黄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绿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盖的区域。
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蓝色的面积大于绿色大于咖啡色。
接下来,给大家一个挑战,请大家仔细观察地球仪,待会老师发给你们地球上的几大板块贴纸,你们有没有信心把板块贴纸准确贴到相应位置?
学生领材料,动手操作。
选出全对的小组进行讲解,鼓励大家进行修正。
【意图解析】本环节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对地球几大板块的特征认识。
3.教师总结
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今天所讲的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阶段吧。
出示课件中的表格。
地球附近还有一个小星球,你们知道是谁吗?
月球
嗯,说的对,就是我们夜晚看到的月亮。课后请大家阅读关于月球的知识,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着你分享哦。
下课。
板书设计
地球
盖天说(古代中国人)
浑天说(张衡)
观测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亚里士多德)
地球是球体(麦哲伦)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宇航员)(共15张PPT)
第2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
地球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使用过微信吗?
微信的启动画面
当你打开微信的时候,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站在那里。
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所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当时太空船正运行至距离地球45000千米(28000英里)之处。
新知导入
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
最初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探究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
张衡:浑天说
宇宙像个鸡蛋,
天体如蛋壳,
大地如蛋黄。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月食的形状变化
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地球是球形物体
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
新知讲解
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情况并进行
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1、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2、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4、取下这些小旗和细红线组成的图形。
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3、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
,并用细红线按航行的路线把小旗连接起来。
虽然有的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直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麦哲伦船队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
现代人实际观测地球
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观察成了证明地球形状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这是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的气球上。
要找到相应的位置哦!
人们是如何发现地球的真实形状的
阶段
主要观点
图示
代表人物
依据
古代
盖天说
古代中国人
猜想
浑天说
张衡
观测分析
观测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
亚里士多德
观测月食分析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
环球航行
现代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科学家
宇航员
实际观测
阶段
主要观点
图示
代表人物
依据
古代
盖天说
古代中国人
猜想
浑天说
张衡
观测分析
观测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
亚里士多德
观测月食分析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
环球航行
现代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科学家
宇航员
实际观测
拓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