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戏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社戏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16: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戏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怠慢(dài)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撺掇(cuān)
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柏树(jiù)
旺相(xiāng)
D.家眷(juàn)
纠葛(gē)
棹船(diào)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觉查
缈茫
家醅
翻筋
B.疏朗
豆荚
一折
白蓬船
C.朦胧
蕴藻
屹立
向午
D.赤博
竹蒿
叉港
一瓢水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B.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社戏》选自小说集《彷徨》,文中能连翻四十八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属于戏曲四行当中的角色。
D.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为新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石。
4.下列各句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活泼淳朴的少年儿童,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
B.《社戏》一文重点写了“我”的童年趣事,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C.散文《社戏》的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迅哥儿”)与外婆家乡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D.《社戏》的作者鲁迅围绕中心事件“看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和无私。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6.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作者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7.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8.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
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11.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现代文阅读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____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____前篙,阿发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___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____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偷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下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⑴至⑹的空白处,写在横线上
















(1)
(2)
(3)
(4)
(5)
(6)
13.文中⑴至⑹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熟练和敏捷的驾船技术。
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4.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我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16.对“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中的“自失”理解正确的是(

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
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
17.“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似乎”“料想”“也许”的作用是(

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18.选文第3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
19.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请举其中的一例加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触觉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B
6.B
7.B
8.C
9.B
10.D
11.(1)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2)①删除“约”或者“左右”
②删除“……”或者“等等”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12.泊、拔、拔、点、磕、架
13.D
14.心理、表现我愿望实现时的愉快心情。
15.比喻、我们的船行速度之快,小伙伴们驾船技术之娴熟、高超
16.A
17.A
18.远处的笛声
19.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