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微课案例
微课名称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知识点来源 适用年级:初三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材名称:九年级化学下册 所属章节:第八单元课题2
录制工具和方法 电脑录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金属与酸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手段,使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有效信息,获取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
②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信息加工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①金属与酸的反应 ②置换反应概念
教学难点 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实验演示、讨论、类比法、引导法相结合
仪器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镊子、酒精灯、火柴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铜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活常识引 入 设问:你知道家里盛放食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吗?
能用铁质或铝制的容器盛放食醋吗? 学生回答:玻璃瓶或塑料瓶 从生活常识引入,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回顾旧 知 回忆:镁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和稀硫酸反应
猜想:铁、铝等金属也能与酸反应 温故知新,更好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设计实 验 【实验目的】运用金属与酸反应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提供药品】稀盐酸、稀硫酸、镁、锌、铁、铜。
【分组实验】第一三五小组探究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第二四六小组探究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在学案上画出实验装置图(对比实验):
设计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对比实验,一目了然。
进行实 验 【小组合作实验】1.小组长分别取等量镁、锌、铁、铜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约3mL稀盐酸或稀硫酸。
2.小组内全体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
①是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上述两种酸反应?
②反应现象有哪些?反应剧烈程度如何?
③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书写方程式?
④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如何排序?
3.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4.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1.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
3.个别小组上台展示。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实验记 录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 论 1.Mg、Zn、Fe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H2,而Cu不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Mg>Zn>Fe>(H)>Cu
3.不同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4.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例题解 析 1.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用高纯硅制成的。下面是生成单质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SiO2+2C=Si+2CO↑,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反应
2.下列物质不能由酸和金属直接反应得到的是( )
A.FeSO4 B.MgCl2
C.FeCl3 D.ZnSO4 学生思考并回答:
1.C 2.C 进一步强化知识。
课题小 结 1.很多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部分)
Mg>Zn>Fe>(H)>Cu
3.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之一:利用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以及反应剧烈程度如何
思考并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 小结本节课,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反 思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本课题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组合作实验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