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溶解度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地点 化学实验室 执行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引发学生去思考
请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交流?
请各小组利用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与假设。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请小组选一位代表交流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补充。 交流实验方案
请各小组进行实验一 (板书:不能继续溶解) 各小组进行实验?:
在常温下,向装有20毫升水的烧杯1中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克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交流、得出结论。
请各小组进行实验二
各小组进行实验?:
在常温下,向装有20毫升水的烧杯2中加入5克硝酸钾,搅拌,等硝酸钾溶解后,再分次加入硝酸钾,每次5克,至烧杯中有硝酸钾固体剩余。观察现象,交流,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如果改变上面所得溶液中水的量或温度,杯底没溶的NaCl和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请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
请各小组进行实验三
向上面所得的烧杯1中的NaCl溶液中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交流,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将一小组上面所得的烧杯2中的KNO3溶液加热。再加入5克KNO3,搅拌。
将烧杯2放入装冷水的水槽中,待溶液冷却后,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交流,得出结论。
结合上面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提出问题:上面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他物质? [演示实验] 另取某小组上面所得的烧杯2中的KNO3饱和溶液5mL于另一个小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搅拌。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展示冷却后的烧杯2,观察现象。 结合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晶的概念 观察现象,得出结晶的概念
[演示实验] 取某小组上面所得的烧杯1中的NaCl溶液一滴于一个玻璃片上加热。 得出结晶的另一种方法。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结合上面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放海水晒盐的录像 观看。
引导学生小节 学生小节
练习 思考完成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固体)的过程;
3.结晶方法:
(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降温结晶的方法)。如:从KNO3溶液得KNO3固体。
(2)蒸发溶剂的方法。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氯化钠固体。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加入溶剂、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溶液概念的基础上从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在一定量溶剂里入题,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是对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的分析以及对饱和与不饱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为溶解度及结晶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注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实验,亲自验证结论,学生掌握较好。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讨论的参与度不够。?一些同学在四人小组讨论时没有很好的参与发言且小组分工不明确。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设计的探究活动须有可操作性且能发动全体学生参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