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2-22 21: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实验活动是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定量实验活动。它设计了两项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实验活动,加深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大致了解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过程及操作步骤,更加规范相关的化学基本操作,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2.教材内容的有序性分析
(1)溶液这个单元包括了溶液的形成,溶液浓度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方法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并穿插了溶解度和影响溶解度因素的知识点,由此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和逻辑明确的知识板块。并且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其它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配制做铺垫。
(2)学生已经较熟悉天平和量筒的基本操作,但是以往都是定性实验,对操作的准确和规范无法进行检验,也并未直接体现量的影响。本节课是初中实验唯一的定量实验,尤其重视定量的问题,所以更加要求操作的准确和规范性,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学生在本课中对溶液浓度的认知发展大致如此:学生在了解溶液浓度与溶剂和溶质的量有关,并且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溶液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对溶液的稀浓有更感性的认识和判断的依据。
2.学生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平时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并且定量实验对于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要求较高, 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相互监督评价, 才能实现能力水平的有序发展。
三、有序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1.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步骤。
难点:实验误差分析。
2.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②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3.有序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举例溶液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开阔学生的认识,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练习操作。让学生感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过程,让学生对溶液浓度的理解从“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应用,采用互评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操作,逐步提高基本操作技能。
(3)实验创新,引导思考。通过实验的创新点——测配制的溶液密度,顺势到误差的分析。让学生对误差存在有感性认识,分析同时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培养严谨细致的实验习惯。
四、有序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与学目标
五、教具准备
ppt,导学案,25支密度计,25个100ml量筒。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有序教学设计意图
情境激活
教师展示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观看ppt并思考 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1
现在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提供的药品有NaCl固体和水,要如何配制呢?有哪些步骤呢?需要哪些相关的药品和仪器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唤醒学生关于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知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配制溶液的步骤,让学生了解溶液配制的步骤和顺序。

提出问题2
配制溶液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学生回忆有关天平和量筒的操作,总结注意事项
唤醒学生关于基本操作的知识,适当提示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

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提醒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及时地做好记录和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实验更加熟悉基本操作,初步掌握配制溶液的基本技能。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测量结果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自己配制的溶液浓度是否准确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密度计测量配制好的6% NaCl溶液的密度。 学生模仿教师操作测量溶液密度,记录所得数值。 提供给学生检验实验成果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操作对结果的影响,体现定量实验对规范的高要求,以达到培养学生细致谨慎的实验习惯的目的。

反思提升 教师提问小组测得6% NaCl溶液的密度值,借此提出实验操作中存在误差,从而进行简单误差分析。 学生思考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思考并讨论。 通过误差分析培养学生实验严谨细致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同时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理解。

提出问题3 用固体可以配制溶液,用液体也可以配制溶液,现在使用刚配制好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如何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溶液呢?(若所配制溶液密度接近标准值则可以直接使用,否则用实验室提供的氯化钠溶液) 学生思考并回忆有关浓溶液稀释的公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巩固溶液稀释的计算依据。
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提醒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做好记录和评价 进一步熟悉和规范量筒的使用
反思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可以从获得的知识、技能、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定量实验相关的方面进行引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 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概括能力。
巩固提升 教师展示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完成练习 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及时反馈。
七、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八、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 溶液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九、有序教学的反思
1.关于教材处理反思:基本上与教材相同,稍作修改的是对溶液的密度进行测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定量实验的量有个参考,对误差有更感性的体验,方便进行误差分析。
2. 关于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间洁,目标突出。穿插部分原教材没有的设计,能够丰富实验,也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逻辑关系更明确。
3. 关于教学效果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更加熟练基本操作,并且掌握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方法,加深了对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理解。
十、专家点评
1.该节课教学目标目标清楚明白、具体,易激发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设计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分量与难度适中,学法指导得当,是一节很不错的课。
2.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紧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符合学段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是一节成熟的课。
3.该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可再挖掘的点,并恰当处理,用密度计对结果进行测量,想法独到,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