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测量气温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测量气温》,本节课聚焦气温这一气象要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知道气温是空气温度的简称,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习使用气温计,使学生掌握用工具测量气温的方法,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摄氏温标的读法和写法;
第二部分;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再针对教材给出的四个准确的气温值,列出应对之举,感受了解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理解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知道气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面质地等。即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定相同。因此,气象部门制定了测量气温的统一标准,气温计要放置在百叶箱中;
第四部分,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百叶箱的用途。了解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站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通过天气预报对天气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能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对气温这个司空见惯,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影响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概念往往忽视。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只接触过电子气温计,对本课实验使用的气温计的构造不太清楚,读取气温计上的数据,是比较困难的,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温标、学会气温计读数,学习中进行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取,能够使用气温计进行实际气温测量。
通过测量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感知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引起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从感受大自然的冷和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写。
2.通过说一说气温对生活有哪些影响,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引起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
3.通过测量气温的实践活动,发现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差异性,并通过了解百叶箱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有差别。。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百叶箱视频,气温计。
学生材料:气温计,学习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最近天气的变化?(总体来说越来越冷)
是的。天气越来越热。
2.天气的冷、热程度,可以用空气的温度来表示,简称气温。(板书:气温)
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越低,天气就——越冷;气温越高,天气就——越热。
3.你在哪里听说过“气温”?(天气预报)(呈现一段天气预报)。
4.你们发现了吗?天气预报中说气温,不是用气温高、低这样模糊的说法,而是用准确的气温数据来表示。比如最高温度35摄氏度,平均温度零下5摄氏度,等等。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知道多少度,就可以决定穿多少衣服)
5.出现一组图片,对话。
6.那我们怎么才能获得准确的气温数据呢?(量,测量)
*听天气预报,听广播。那天气预报、广播里面的气温数据,又是怎么获得的呢?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测量气温(板贴:测量气温)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冷和热,说一说获知气温的渠道,引发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一)认识气温计
1.我们曾经用电子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这些都是在测量。
2.那么,气温怎么测量呢?(借助工具)
3.我们需要一个专用的温度计来测量大气的温度——气温计。
(板贴:气温计)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常用工具。我们先来认识认识它。
4.出示气温计模型,观察并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气温计的结构、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组成;气温的单位……
5.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还有什么疑问?
解释温标华氏和摄氏。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板贴:摄氏度 ℃)
(二)读写气温计上的气温
1.认识了气温计,让我们试试看读写气温计上的气温吧。
出示ppt范例,图中的气温计标示的温度分别是多少?
2.你们学的可真快!学习单上还有读写气温的练习,要挑战一下吗?
①读作:二十摄氏度 写作:20℃ 读作:零下六摄氏度(负六摄氏度) 写作:-6℃
②画出-4℃
[设计意图:认识气温计,学会正确读取气温。]
(三)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
1.你们想不想用气温计实践一下,测一测此时此刻我们教室内的气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熟练的读取图片中气温计标示的温度了,这次我们进行实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提示:玻璃仪器小心使用,正确的读法是用手拿住温度计空白处,眼睛平视液面的刻度位置,且液面稳定,不再升高或降低后读数。)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气温读数。
3.好像你们几个小组的气温不太一致呀,真奇怪,是什么原因呢?
猜测一:气温计不准 猜测二:有可能不同地方(环境)的气温不同。
4.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
5.上课前我已经在学校的几个地点提前放置了气温计。分别是(出示图片)
我们可以去看看不同地点(环境)的气温是不是真的不同。请每个小组前往一个观测点进行读数。
(提示:①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②尽量轻声,不打扰其他班级上课;③小组合作,人人参与测量、读数;④按照测量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⑤完成后快速回到教室。)
6.小组测量气温并读取预置的气温计标示的温度。
7.小组汇报:(填写在大板贴上)
8.有结论了吗?说一说
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气温还是各有不同,水泥地上比草地上气温高,向阳温度比背阴处温度高一些。
[设计意图:去室外测量不同地方同一时间的气温,发现不同地方(环境)下的气温并不相同]
三、认识百叶箱,理解标准化测量。
1.同学们刚刚测得了很多的气温数据,我们该选取哪个气温作为今天的气温呢?
2.看来测量气温在哪里测,怎么测,地点的选择和条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来看看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了哪里?(出示照片)
3.认识吗?
是的就是百叶箱
4.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一起来认识一下百叶箱。
5.简述百叶箱特点: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的仪器的木箱,四壁用木片做成百叶窗式,一面是门,限定和箱底用高低不同的几块木板制成,箱内外涂白漆,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箱门朝北,为了排除干扰,测量准确的气温,百叶箱都按照箱底离地面1.5米这个标准去测量。
6.为了测得气温数据可靠,气象站测量气温时除了把气温计都放在的百叶箱里,每天还要定时记录,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百叶箱,知道这是一种标准化测量,并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四、小结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可以做一个小小气象家了。
2.小小气象家都学会了哪些本领呢?
3.说的都很棒,气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要想把握它的变化规律,要长时间地测量并记录。请小气象家们利用学习单后的表格,连续测量并记录一周的气温。
4.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记录气温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数据和前置经验。]
【板书设计】
16.测量气温
气温计大图 气温计
摄氏度 ℃
读作: 摄氏度
写作: ℃
不同地方,气温不一定相同
阳光 离地面高度 不同地面
17.云量和雨量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云量和雨量这两个气象要素,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云与降雨、降雪关系密切,对云的观测是天气观测的重要内容。这里主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云量,教给学生一种按照云遮挡天空的程度来估算云量的观测方法。
第二部分,云量与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云量的增加预示着降水的到来。这里指导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雨量器是测量雨量的专用器具。这里介绍一种制作雨量器的简易方法,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制作雨量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测量雨量原理的认识。
第四部分,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越是常见的现象,越容易被忽视。通过讨论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认识到降雨的重要性。这里不仅讨论负面影响,也涉及降雨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和云朵的数量,但对于云量的观察,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对云量认识并不规范的。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也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
2.会做雨量器,掌握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的方法。
3.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列举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
【教学重点】
做一个雨量器,测一测雨量。
【教学难点】
说明云量和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观测云量时防止阳光刺眼的遮光片。
教师材料:遮光片;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塑料瓶、剪刀、20厘米长的刻度尺、透明胶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天气预报是最有效的预测未来天气的方法。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它告诉了我们哪些天气的信息?
2.小结:天气预报中提到的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气象局将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降雨的多少叫作“雨量”。晴转多云、多云、阴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引出云和降水这两个气象要素,从而引出主题]
二、云量的划分
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
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
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
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
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
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设计意图: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
三、云量和雨量的关系
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
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
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
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
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
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
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和雨量的关系。]
四、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
1.降雨量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小结:通过雨量器测出。(展示雨量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下雨的时候,雨通过集雨斗被收集起来,装进里面的内筒,再倒出来量。这个是气象学家使用的雨量器。
2.播放视频:简易雨量器制作
3.工具与材料:塑料瓶、刻度纸、剪刀、小刀、透明胶带等
4.制作雨量器的步骤
①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取下部。
②在瓶子的侧面垂直贴上20 厘米长的标尺,在上面贴一层透明胶带。
③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子上。
5.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是以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来衡量的。制作和使用简易雨量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①使用小刀和剪刀要注意安全;②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线;③还要放在空旷的地方测量……)
6.用自制的雨量器收集雨水,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通过视频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其测量模拟降雨的降雨量。]
五、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1.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
(提示: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
2.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说说降水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1)洪涝的危害有建筑倒塌、农田毁坏、人员伤亡等。(2)干旱的危害有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等。)
3.视频: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灾害
4.视频:干旱有多可怕?直击非洲难民的生活
[设计意图:降雨与我们关系密切,适量的雨水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等。但是,如果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
六、拓展提高与小结。
1.天上的云,形态各异,请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依据“四分法”判断天气情况。
2.这节课,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我们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能够列举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会做雨量器,掌握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的方法,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板书设计】
17.云量和雨量
云量划分
云量和雨量关系
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降雨与我们关系
18.风向和风力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风向和风力这两个气象要素,围绕“是什么”“如何测量”“有什么影响”,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力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因而易被学生忽视。通过讨论天气预报是怎么描述风的,帮助学生识别、观测风向和风力。在室外用身体感觉或借助轻飘物体感知,可以来观察风、描述风向。
第二部分,风向和风力是描述风的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自制风向风力计,测一测风向和风力,让学生认识到风力和风向都可以精准测量。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判断风级并不是拿风力计去测量,而是以特定风级现象的出现作为依据,现象观察越仔细,判断越准确。引导学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学会描述今天的风级。讨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龙卷风、台风等极端灾害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
第四部分,连续观测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是研究气象常用的方法,只有连续观测才能发现变化,总结规律。给学生布置一个为期一周的对天气情况进行连续观测的任务,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发现一周中天气有哪些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说明什么是风向和风力。
2.会借助操作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复述“风级歌”的内容。
3.自制风向风力计,测量风向和风力并做记录。
4.通过阅读资料,列举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判断风向和风级。
【教学难点】
利用“风级歌”,在自然场景中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用来观测风向的轻飘物体,如纸屑、纱巾、布条等。
学生材料:自制风向风力计的材料:硬卡纸、乒乓球、粗吸管、细吸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风向和风力
1.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认识空气》那个单元知道,大自然中,空气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让你来跟别人描述风,你会怎么说?
3.(出示天气预报图)那天气预报是怎样描述风的?你们知道它说的意思吗?
4.“东风”说的是?(板贴:风向)风向就是风的?(方向)
东在哪儿?(提示教室里的方位标贴)请大家指一指东在哪里?
5.1级指的是?(风力)多少级是对风力强度的一种表达(板贴:风力、风的强弱)
6.通过天气预报,我们知道:可以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去描述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
[设计意图:挖掘前概念和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风力和风向两个名词]
识别风向
1.风是“看不见”的,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发现我们身边有风的?
(感受到风、看见树叶在动、国旗在飘......)
2.你们提到的这些物体都有一个相同点,是什么呢?(轻、飘)我们可以借助轻、飘的物体来观察风。(出示图片(柳树、国旗等的动图))
3.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一条丝巾,我用电风扇来模拟大自然中的风,你们能告诉我现在的风向是什么吗?用手指一指,3秒钟时间思考,指了可不能换了哦!
4.你为什么指向南?你为什么指向北?说得都挺有道理的,但如果请你们做气象播报员的话,你们会播报出不同的风向,所以得有个统一的规定才行。我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板贴补充:吹来)
5.(移动电风扇的位置)请通过观察丝巾的飘动,说说现在的风向是什么?(东)
6.(出示教材上的八个方向图)我们常说的方向不止东南西北四个,还有……
用手指一指
7.(移动电风扇的位置)现在的风向是什么?(东南)
[设计意图:知道可以根据现象观察风力风向,并通过模拟实验明确风向概念]三、用风向风力计测风向和风力
气象要素是可以测量的。比如气温,用什么测量?(气温计)那风向和风力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呢?(风向标)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图片),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可以用风力计来测量(图片),通过观察风杯旋转的快慢来知道风力强弱。也有两者合二为一的,我们叫做风向风力计(板贴)(视频)你能指出哪部分测风向?哪部分测风力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简易的风向风力计,我们一起看一看它是怎么做的。
(播放视频)
风向风力计做好了。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风向和风力,可是,在教室里怎么测呢?(用电风扇来模拟自然风)真聪明,老师在教室里设置了两个地区,分别是地区1和地区2。
怎么才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力强呢?(看风杯的转速)
那每个地区的风向又是什么?你能用风向风力计测量一下吗?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这样的风向风力计,请你们拿着它去两个地区测风向和风力,把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6个组去地区1和2,6个组去地区3和4)
测试点
风 向
风 力
地区1
地区2
7.(学生汇报)
(收材料)
[设计意图:认识风力风向计,并能够使用它测量风力风向]
四、借助”风级歌”判断风力
刚才你们在记录风力时,是用“强”和“弱”来描述风力的,强究竟是多强?弱究竟又是多弱呢?如果对风力的强弱有清楚的划分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去判断了。
(出示风级歌图片)人们根据经验编出了“风级歌”,方便我们根据周围现象来判断风级。(播放儿歌)
随着级数的增加,风力越来越?(强)
有了风级歌,我们就可以根据周围现象来判断风级,我们一起试试看。请每个小组拿出风级歌资料单,你们能利用资料判断风级吗?
(实际生活中的图)(小组讨论)
5.(图)六级风,七级风同时存在时算几级呢?你们怎么认为,说说理由。(就高不就低)
[设计意图:借助风级歌,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现象认识风力大小。]
五、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出示环节一的那张天气预报图)你们认为天气预报为什么要播报风向和风力的信息呢?
2.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人们做些什么?
3.人们知道风向和风力有什么好处呢?
(传播种子、风力发电、帆船航行......)
4.风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好的影响吗?(大风会带来灾害)你们看,(数据)
这,就是龙卷风、台风过境后的样子。(播放视频)看完,你们有什么感受?(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生活经验和视频资料再现认识到风对生产生活影响]
六、总结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估算云量、测量雨量,今天,我们用风向风力计测量了两个模拟地区的风向和风力。大家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测一测南京地区的天气情况,连续测量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像这样记录在表格里(图片)。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查看天气预报,记得把数据及时记录下来哦!
【板书设计】
18.风向和风力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风的强度
风向风力计
19.天气和气候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紧接天气的影响,从天气拓展到气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相对于认识天气而言,学生认识气候有难度,因为它是一定地区长周期的天气特征,不易把握。选取三个描述气候特点的典型短语,给学生一个“支架”,引导他们去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
第二部分,气温和降水量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最核心的两个气象要素。以地区一、地区二气温情况、降水量情况统计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数据,描述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判断、预测与决策等活动,学习运用气候特点规划生活。
第三部分,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聊到天气,说出很多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句子一一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去看,识别如何来描述天气与气候,明确天气状况与气候状况的区别。
第四部分,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选取学生熟悉的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和极地气候,引导学生指出其气候特征,列举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2.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
4.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
【教学重点】
描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别天气和气候。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不同天气、气候图片、视频
学生材料:有关天气、气候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天气。
2.天气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天气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教师板书课题)。
3.同学们,请你睁开睿智的双眼,带上一颗敏锐的心,拿起一只精妙的笔一起踏上我们的气象之旅(课件出示动图:气象卫星和卫星云图)。首先,我要用一段视频打开我们这扇气象之旅的大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并把从中获取的天气信息记录下来(播放天气预报)。
我们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了未来3天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变化情况。
4.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5.同学们,天气在一定的地区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了解天气的规律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我们应对天气灾害对人类活动景响的能力,并及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调整。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发现气候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以天气预报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感知,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气候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知道气候是说什么
1.同学们,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的地方“四季分明”,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3种气候特点的图片)。
生:“四季如春”就是四个季节都象春天一样……“常年炎热”是指每年天气都很热,常年高温……“四季分明” 是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生活的地方属于哪种情况。
四季分明……
3.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气候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
4.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天气时间短,变化无规律,很不稳定;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比较稳定。
5.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及时引导梳理,课件出示《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对比表格图片。
6.同学们,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到气候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提前知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我们应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分析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以家乡的天气情况入手,引导出气候的概念,强化对四季气候特征的认识。
三、阅读与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1.课件出示两地区气象数据图片,并做读图引导(两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温度,红色曲线表示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绿色曲线表示2016年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地区的降水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降水量,蓝色条形表示2015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黄色条形表示2016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2.从数据来看,哪个地区比较炎热?哪个地区降水量多?
地区二比较炎热(地区二的气温曲线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地区一降水量多(地区一的降水量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
3.预测一下,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几月?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7月(地区一2015、2016年降水量的峰值都出现在7月,平均值为150毫米,并且常年趋于稳定);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46摄氏度(地区二2015年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份44摄氏度,2016年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份45摄氏度,气温峰值升高1摄氏度,并且全年气候有变暧趋势)。
4.如果你想去地区一和地区二旅游,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比较合适?
去地区一旅游选择5月比较合适(地区一5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降水量适中平均在80毫米,不冷不热,空气湿度好,是领略地区一夏季地理风貌,体验风土人情,品尝各种美味小吃的最佳时机);去地区二旅游选择12月份比较合适(地区二12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降水量为0毫米,不冷不热,降水量稀少方便出行,是欣赏地区二冬季自然风光,感受暧冬的最佳时机)。
5.同学们,通过气象数据的分析,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利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天气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解决自己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气和气候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
1.下面哪句话是在说天气,哪句话是在说气候?
昆明四季如春(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昨晚一直在下雨(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未来两天内有寒潮(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北极全年严寒(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梅雨天马上要到了(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今天可真热(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
2.你还知道哪些说天气和气候的语句?
说天气的语句有(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说气候的语句有(冬暧夏凉、海南全年皆夏、终年干燥少雨……)。
3.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你们想知道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的动植物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描述天气和气候语句的辨别,强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别的认识,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
五、查阅资料,列举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1.气候与动植物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动图: 雨林气候中的动物和雨林气候中的植物),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气候,揭开不同气候环境下秘密世界的神秘面纱(播放视频)。
2.同学们,你们还查阅到哪些适宜在这3种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资料,请你和我们一起分享(课件出示图片)。
自愿举手发言分享(我查阅到在雨林气候里生活的植物有……动物有……)
3.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特征不同,生活的动植物也不同,让我们走进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共同探秘不同气候类型下生活着的不同动植物(课件出示图片)。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典型植物
典型动物
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芭蕉、大榕树、望天树、皇冠蕨……
长臂猿,绿孔雀,蟒蛇,巨蜥……
草原气候
全年干旱或半干旱
野牛草、黑麦草、甘草、三叶草……
斑马、角马、长颈鹿、羚羊……
极地气候
终年严寒
苔藓、地衣……
企鹅、鳞虾、北极熊
……
……
……
……
4.同学们,通过对以上3种典型气候类型资料的查阅对,我发现不同气候类型只能适应不同的动植物的生活,动植物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动植物在适应的环境下才能生存。气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因些,我们要善待地球周围的大气圈,维护气候变化相对稳定,为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创造重要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终。]
【板书设计】
19.天气和气候
天气:气温、风向、风力、降水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不稳定。
气候: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