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沪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22 17:18:11

文档简介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

年级第

学期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度量》中的第二课时。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接触最多的是直尺,因此,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度量》的第一课时中,学生先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并建立1厘米、1毫米的量感;能够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主要学习米,建立1米的量感,能够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并知道1米=100厘米。归纳、对比米、厘米、毫米三个长度单位,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达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学生能用身边的物体,例如脚步、脚底等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毫米,能用尺测量较短的实物,用量数表达物体的长度。量身高、一庹等生活经验也为米的认识奠定了基础。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用不同量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活动,并能合理选择量具及较为准确的表达测量结果。
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创设“两名小朋友比高矮”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用尺测量。在用较短尺测量身高的过程中,感受用长尺的测量较长物体的优势。在游戏一中“用彩纸条连出100厘米的长度”,初步感受100厘米有多长,知道100厘米=1米。通过游戏二,建立1米的量感。最终落实到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通过小巧的数学日记,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反馈学生对米、厘米、毫米的感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米(m),知道1米=100厘米,能选择合适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过程,建立1米的量感,提高观察与比较、猜想与验证、操作与表达的学习能力。3.在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量感,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量感。
教学准备
20cm彩纸条若干,10cm彩纸条若干,5cm彩纸条若干,1米彩带若干,直尺,米尺,皮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引入:两名小朋友比高矮。
观察并说一说两名小朋友的高矮。
能认真观察、并完整的表达比较结果。能准确的用直尺测量较短的长度。
2、提问:怎样知道到底高多少?标记两名小朋友的身高。小结。
思考、交流方法。用直尺演示测量过程。
教学意图:以比身高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直尺测量,初步感受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需要较长的尺。
二、合作探究,初识1米
1、出示材料袋全班交流。
估一估彩纸条的长。量一量彩纸条的长。核对测量结果。
能估、测出彩纸的长度
2、提问:用多少根彩纸条能连出100厘米的长度?
想一想需要多少根彩纸条?小组合作,用彩纸条连出100厘米的长度。
积极思考,乐于操作,能和同伴合作探究。
3、提供100厘米的尺。
用100厘米的尺检验连出的100厘米。
4、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彩纸都能连出100厘米
交流彩纸连接100厘米的方法:10个10厘米、5个20厘米、20个5厘米、100个1厘米
认真倾听;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操作过程
5、出示1米长的彩带量出彩带长为100厘米
估一估彩带的长。对比彩带和彩纸连出的100厘米。
积极参与,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认真观察,较为准备的估出彩带的长。
6、出示卷尺,介绍卷尺的0刻度线。
用卷尺测量彩带的长度。
有合作意识,在同伴互助下,正确测量彩带的长。
7、介绍“1米”
100厘米=1米
发现卷尺上的“1m”。提出疑问。倾听、跟读、记忆。
发现并推理出100厘米即为1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意图:通过用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彩纸条分别连出100厘米的长,初步体会100厘米有多长。用米尺测量100厘米长的彩带,发现100厘米即1米。
三、游戏感悟,建立量感。
1、指导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利用米尺、1米长彩带等感受1米有长?小朋友的一庹大约就是1米。
积极参与,乐于操作,能较接近的比出1米的长度,并找到教室中长约1米的地方。
2、全班游戏:提问“1米、1米在哪里?”
回答“1米、1米在这里”,同时双手拉开1米的距离,保持不动。
3、小组竞赛。
每组推荐一名能比出最接近1米的小朋友,到讲台前进行小组竞赛。
4、找一找教室里哪个地方长约1米。
根据游戏规则找出教室里长约1米的地方,并贴上小组标签。
5、提问:黑板的长是1米吗?演示测量黑板的长。
估一估黑板的长。观察测量过程,说出测量结果。
积极思考,能判断出黑板的长和小朋友的身高比1米长。
6、两名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吗?量出1米的高度。
量出身高中比1米高出的部分。说一说两名小朋友的身高差。
7、小结。
归纳、总结。
8、提问:还记得1厘米、1毫米分别是多长吗?
用两根手指分别比出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正确操作,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9、小巧的日记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教学意图:利用米尺、1米彩带等,感受1米的长度。通过“1米、1米在哪里”游戏,进一步建立1米的量感。在找到教室里长约1米的地方和帮助小巧完成日记等活动,检测学生是否正确建立了1米、1厘米、1毫米的量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总结
积极发言,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收获。
教学意图:总结整节课的学习和收获。
板书设计
米(m)的认识100厘米=1米
①②③④⑤⑥100cm=1m100个1厘米20个5厘米
10个10厘米
☆☆☆☆☆☆☆☆5个20厘米
☆☆☆☆☆☆☆☆
作业设计
1.填空。(1)长度单位有(
)、(
)、(
),分别用字母(
)、(
)、(
)表示。(2)1米=(
)厘米
10mm=(
)cm
半米=(
)厘米2.填入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约20(

桌子高约80(

书厚约20(
)3.在○里填入“>”、“<”或“=”。8米○8厘米
99厘米○1米
78m

87m4.列式计算。(1)小巧家要建造一栋新房子,一层高3米,建了3层,小巧家的新房子有多高?(2)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这时量一下是5米,这根绳子全长几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学习了有关长度的知识之后会量、会换算,但估测方面却很薄弱,尤其像“米”这样较大的长度单位量感较难建立,随之而来会影响学生对物体的面积、体积大小等量态的感性认识。为突破难点,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具身认知特点,本课中,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对长度单位的需求,通过游戏体验建立米的量感,并将测量还原到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使原本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变得生动丰富有趣味,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设计了下面几个教学环节:首先,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两个学生比身高,并尝试计算高出多少,引出需要用尺测量,才能得出具体的长度。同时,体会当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需要一把长一点的尺测量。其次,在游戏中建立1米的量感。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厘米、厘米排排坐”,用5厘米、10厘米、20厘米长的彩纸条连出100厘米的长度,初步体会100厘米的长。再通过“1米、1米在哪里”的游戏,感悟1米的长,建立量感。在建立了1米的量感后,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长约1米的地方,对“1米”有了更深的印象。最后,回归生活,综合应用新知。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帮小巧完成日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这个过程既是对估测的一种练习,也检测他们是否建立了正确的量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课堂评价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不应只从完成的速度、正确与否上进行评价,而应留给小组时间,让他们谈一谈在小组合作中的经验和收获,这样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用“拃”测量物体的长度,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长度单位厘米(cm)、毫米(m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3、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学习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彩纸,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拃”。
1、认识“拃”。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度量》。以一个故事来开始我们的学习。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就是这个穿绿衣服的人,他到裁缝店做衣服。店里的老师傅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并给他量起了尺寸。
(1)看看老师傅是用什么量的?(老师傅是用“拃”量的。)(板书:拃)
板书完再PPT:拃[zhǎ]指的是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后的长度。
(2)请小朋友们跟王老师一起来试一下:这就是1拃。
2、“拃”的测量方法。
(1)老师示范用“拃”测量彩纸一边的长度。
师:小手放平。师:仔细看王老师怎么样用“拃”测量物体的长度,以测量彩纸这条边的长度为例。(演示两边)
【慢一点演示】(大拇指和边的一端对齐,将食指张到不能再张,这就是1拃。食指尖不动,将大拇指收回到食指尖停留的地方,开始量第2拃,就这样,一直量到这条边的另一端。)
(再看一遍,大拇指和这一端对齐,食指张开,1拃,2拃,3拃,4拃)
师:那么我可以说彩纸的这条边长大约4拃(板书:大约4拃)。
(2)学生用“拃”测量课桌的长。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用“拃”测量课桌上离你最近的这条边的长度。
(3)师:量好了吗?量这条边的小朋友,一起告诉我答案,大约(…拃)。我听到了不一样的测量结果。换一条边。量这条边的小朋友,也一起告诉我,大约(…拃)好像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停顿一下】我们先说用“拃”测量的这种方法,你会了吗?
那么同样的边,量出了不同的拃数。肯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现在先继续我们的故事,阿福的新衣服也出现了问题。
二、探究“尺”,认识厘米、毫米。
1、发现问题:“拃”的误差。
(1)师:老师傅量好之后,小徒弟就按照师傅量好的尺寸,认认真真的做起衣服来了。
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发现这衣服(太小了)。老师傅马上又量了一次,量完,生气地对小徒弟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小徒弟很委屈:我明明做了三拃,怎么会小呢?
(2)师:请你们帮着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汇报: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他们俩的拃不一样长。
(现在王老师就是裁缝店的老师傅,你就是小徒弟,这是老师傅的一拃,这是小徒弟的一拃,你们发现什么了?老师傅的手大,1拃比较长,徒弟的手小,1拃比较短。所以小徒弟做出来的衣服小了。)
师:那要怎么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备用1】(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
也就是说要让同一个人完成量尺寸和做衣服。
(还可以怎样?用尺子量)
【备用2】用尺子量。(这个方法很好,我们一会再学。如果只能用“拃”量怎么办?)(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也就是说要让同一个人完成量尺寸和做衣服。这其实体现了“拃”这种测量方法的缺点:手有大小,拃有长短。就像我们刚刚用拃测量课桌的长,手大的小朋友量的拃数比较少,手小的小朋友量的拃数比较多)
2、解决问题,“尺”的精准。
(1)认识直尺。
师:如果想比较准确的表示物体的长度,就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测量了,比如:尺。(板书:尺)。
师:(ppt各种尺)尺子的种类很多,(停顿)不同的尺子有不同的用途。我们今天要用到的是小朋友手中的这种直尺。
现在拿出你的尺子。仔细观察一下,
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你觉得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随机提问几个小朋友)
(画是用来装饰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画图,以后会用到;字是生产厂家的介绍或直尺的牌子。)(举起学生尺介绍)
师:小朋友们的尺子看似不同,其实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把你的直尺放好,看着王老师的这把尺。
师:直尺上都有数字,刚刚有小朋友说到了。数字是从几开始的(0),然后是(1、2、3、4)越往右数字越(大)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如果尺子够长,接下来一个数字是几?(11)
这些数字是尺子的刻度。
师:还有什么?(生1)
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竖线是尺子的刻度线。我们先看最长的刻度线。最长的刻度线对着几,就是几刻度线,比如这是(3刻度线),这是(5刻度线)。这个起点0对着的是(0刻度线)
两条相邻的最长刻度线之间是1大格,1刻度线和2刻度线之间也是1大格。
每个大格里又被短的刻度线分成了小格。我们来数数一共多少小格。(1、2、3、4、5,数到这个稍微长点的刻度线正好是5,继续,6、7、8、9、10)一共(10小格)
(板书:)也就是说1大格里有10小格。
在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找一找(cm)。cm表示厘米,(边板书边说)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的厘,厂字头下面一个里面的里,cm是厘米的英文单词缩写。我们把这两个字读一下。(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①找出直尺上的1厘米。
师:在直尺上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cm。(ppt:1cm)
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你还能在这把尺上找到1厘米吗?(快速的多找几个小朋友说1厘米)
小结:也就是说,在直尺上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师:在你的直尺上找一个1厘米,像王老师这样比划一下,这大约就是1厘米。
我们小朋友食指宽,你可以把它放在尺上量一下,大约也是1厘米。
师:尺子放好。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这块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cm,再比如透明胶带的这个宽大约也是1cm。
请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感知几厘米、几毫米。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cm吗?你的理由是?(从0刻度线开始到2刻度线的长度就是2cm)还有吗?(从2到4的长度也是2cm)
如果从1开始到哪里是2厘米?为什么?(1个大格是1cm,2个大格就是2cm)
师:4厘米呢?(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的长度。)
(也可以说是几个大格的长度)
④小结: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总结: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3)认识毫米。
①师:在大格中这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毫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毫米的毫,下面是一个毛,它用字母mm表示。(板书:毫米(mm))把这两个字读一下。
②1毫米是一个非常短的长度,所以我把它放大一点。
师:这样2个小格是多长?4个小格呢?(4毫米)
(4)探究1厘米=10毫米。
师:10个小格呢?(10毫米)
还有其他答案吗?【10个小格就是1大格,1大格就是1厘米】
同样的这段长度,既可以用10毫米表示,也可以是1厘米。那么说明1厘米和10毫米是相等的。我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1厘米=10毫米)(正读、倒读)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读测量结果。
师:尺子我们算是认识了,接下来就要用尺测量了。
橡皮的这条边多长?(3cm)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橡皮的一端对齐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3刻度线,所以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
铅笔的长度?(7厘米)
固体胶的长度?(9cm2mm)。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固体胶的一端对齐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9刻度线多一点点。)(如果正对着9刻度线的话,是)(9厘米)(现在比9厘米要多一点点,多了多少?)(2小格)(2小格也就是)(2毫米)(所以固体胶的长度是)(9厘米2毫米)
这把尺子怎么了?(没有0刻度线)那还能拿来测量吗?怎么量?和王老师想的差不多(一端对齐2刻度,看另一端是8,数大格或者8-2=6)
2、辨析判断:
刚刚我们是看着图说测量结果,有几个小朋友已经按耐不住,要动手量一量了。
他们准备测量彩纸这条边的长度。我们来判断一下,他们的测量方法对不对?
这种方法对不对?为什么?
对比这两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一点?为什么?
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和0刻度线对齐。
3、独立测量彩纸一边的长度。
(1)师:现在请小朋友也动手量一量。
师:王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彩纸,请你用尺量一量彩纸的这条边有多长?(学生量)结果是多少?
我们刚刚开始学习用尺测量,所以可以有1毫米的误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量的?(上台演示)
师:我们边演示边总结一下测量方法。(彩纸这条边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把尺放平,让尺的这一边和我们要测量的边对齐,然后看另一端,对准的是13,所以彩纸的这条边长13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度量》,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来做度量工具的有很多,除了今天学的“拃”、“尺”,“脚底”、“脚步”,“甚至是王老师的这个教棒”,等等,都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板书:……)
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的选择度量工具,可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节课中,请小朋友们记住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
还要知道(1厘米=10毫米)。
板书:
度量(预先写好)
①拃、③尺、⑧……
②大约4拃
⑤长度单位:厘米(cm)、⑥毫米(mm)
④1大格里有10小格
⑦1厘米=10毫米
彩纸预先放好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