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第二册课本52-5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初步认识尺,知道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3、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尺,知道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2、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各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多媒体、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初步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1、谜语引出——“尺”
身子长长又扁扁,根根细线头到脚,量衣画图它公平,要问长短它帮忙。
2、你看过这些尺吗?逐一介绍生活中不同的尺。
3、观察一下这些尺,再看看你手上的尺,你发现尺上都是有些什么?
(1)数字。
(2)刻度线。
(3)长度单位:cm。
二、主动探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认识1厘米。
(1)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厘米”。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这把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2)课件演示1厘米:0对应的刻度线到1对应的刻度线这段长度就是1厘米。(请生上来指一指)
(3)除了0-1这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还能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谁能说说你怎样在尺上很快速地找出1厘米的长度?
小结:尺上一大格就是1厘米。
(4)现在请你找找自己尺上的1厘米。(投影演示1人)
(5)演示人这把尺上1厘米的长度和老师这把尺上1厘米的长度会不会一样长?(谁来验证),这条线的长度就是1厘米,刚才不是说厘米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怎么这条线这么长呢?
小结:不管什么尺,表示1厘米的长度一定是一样的。为了看起来方便,黑板上的都已经放大了。
(6)你的桌上有老师给的2根小棒,你能知道哪根是1厘米的长度吗?1cm就是老师给你橘黄色小棒的长度,看一看,闭着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我们身边有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和我们的食指宽度差不多。
2、认识几厘米。
(1)出示2厘米的线段,这条线长几厘米?你是怎么想的?(2厘米里有2个1厘米。)
(2)课件出示4厘米的线段,这条线呢?(互相讲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课件出示1~6厘米,现在是几厘米?你是怎么想的?除了数格子之外,还有什么办法知道这条线是5厘米长?
(4)课件出示7~11厘米,现在是几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我们从用数一数的方法看出线的长度,也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知道要测量的长度是多少。
三、动手操作,学会用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我们已经会在尺上看长度,那么你会用尺量吗?在测量之前,先请你估一下,刚才长的那根小棒大约是几厘米?现在请你验证一下,量一量吧。(6厘米)
2、老师怎么和你们量的不一样呢?我测出来是5cm(进行错误演示)
3、看来我们已经会测量长度了,那接下来让我们来试一试吧。这是我们平时喝的牛奶的一面,老师把它印下来给你们了,打开练习纸,先估一估,牛奶盒这条边有多长?
小结:测量时,让尺贴近需要测量的边,要把物体一端对准尺上的0刻度线,再看物体另一端对准的刻度线是几,就说明它的长度是几厘米。
四、认识“拃”
1、今天我们学习了,度量。其实,除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有很多不同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
2、认识“拃”,通过度量明白以“拃”为单位的弊端。
(1)以前还没有尺的时候,古人常用身体上的部位来进行度量。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小胖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小巧用脚底测量橱的长,小丁丁和小亚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2)小丁丁和小亚用这样的手势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像这样用力打开大拇指和食指,2个指尖之间的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ǎ(板书:拃 zhǎ )
(4)判断:小亚和小丁丁分别用拃测量物体长度,他们的手势正确吗?
(5)估一估自己的一拃有多长。量一量验证一下吧。每个人的“1拃”不一样长,所以聪明的古人统一了单位来进行度量,发明了尺。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动手操作(机动)度量
教材分析:
“度量”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长度比较”之后,已经知道可以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等比较长度的方法。教材从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度量出发,如量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长宽、橱的长度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发现对于同一物体,所用的量具相同,而测出的结果却不一致,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认识米尺和直尺。本课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用尺测量、认识米作铺垫,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度量经验,知道可以用尺进行测量,但为什么要发明尺学生并不了解,1厘米究竟有多长学生没有正确的量感,对于尺上的刻度、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是不清晰的。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正确的量感,感知度量单位的产生源自生活需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通过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通过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身体尺”,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PPT、任务单、衬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绘本,这本书的名字叫《我家漂亮的尺》,请大家带这样一样问题进行阅读:多多用_______测量______。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看完了绘本,多多是用______来测量______?
预设:用拃测量电话、凳子、衣柜,用胳膊测量窗户,用步子测量地毯,用拃测量桌布……
小结:
是的,我们人身体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身上的“尺”。(板课:我们身上的“尺”)
设计意图:绘本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背景情境,有利于建构他们的基础能力,给学生提供情感抒发、经验学台,同时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绘本的功能及优势作为教学媒介,激发学生视觉、听觉和思考幻想空间,借由听读图文讯息,一是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
师: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你们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字上加了个引号呢?你们说的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但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身体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
生: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
师: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我们就先通过小视频来看一看这四种“尺子”(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
小练习:想一想连一连
(
1.黑板长
2.操场长
3.课桌长
4.地砖长
5.教室长
庹
步
拃
脚
6.数学书面长
)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身体尺去测量,通常比较长的物体,我们会庹去测量,而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则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一般我们会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
“身体尺”的初步了解,以丰富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估测方式,丰富他们对各种“身体尺”的感知。在此环节,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学习方法上采用生生互助的学习方式,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更合理的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比一比,量一量——体验“身体尺”的长度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展开了,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利用体锻课进行实践测量。今天我们集中研究一下“拃”这一身体尺。
活动一:测量桌子
1.
讨论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一拃是怎么规定的?
预设: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间的距离。(大家伸出一拃,看看什么样子的,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拃大一些)
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师:你们认为他们测量的怎样?为什么?
教师小结:后面一个手和前面一个手接起来,这样首尾相接才能量的准确。手伸直一拃,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动哦。再来,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拃。
师:怎样才能让手尺尽量不变呢?
教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手尺张到最大,每个手尺都一样长,这样一个手接着一个手,首尾相接的去量,才能量的准确。
2.尝试测量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纠正、示范。
活动二:测量袖子
师:袖子究竟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让我们来测一测吧。
合作说明: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同桌4人一组,合作进行,每人记录下自己的“身体尺”的长度。合作时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比一比哪些小组声音小、速度快、效率高。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纠正、示范。
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选择几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①请你汇报一下你的测量结果。②观察后你有什么发现?
重点交流:不同人对同一个物体的测量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一拃的长度不一样,张开的程度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
3.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师:那你们能不能很准确的告诉老师,袖子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呢?
小结:我们身上的“尺”可以帮助我们对长度进行估测,使用简单方便,但是不够精确。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它就是“尺”。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测量的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身体尺”的作用;第二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测量,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引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或者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我们身上的“尺”可以帮助我们对长度进行估测,使用简单方便,但是不够精确。如果要得到精确的度量结果,我们就必须用尺进行度量。
四、课外实践,延伸拓展
1、回家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或书桌的长大约是多少;
2、数一数学校的篮球场你走一圈走了多少步。
【板书设计】
(
米尺
)我们身体上的“尺”
拃
庹
步长
脚长
估测
精确
任务单
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__
(
课堂活动:我们身上的“尺”
)
(
我们的测量方式:
通过_______来测量袖子的长度(A、拃
B、庹
C、脚长
D、步长)
我们的测量过程:
1号学生
2号学生
3号学生
4号学生
5号学生
袖子长度
)
(
课后活动
)
测量的物体
选用哪种“身体尺”
测量的结果
备注:以上测量数据中,不要出现小数,可以用几拃多或不到几拃来表示。
(
我们身上的“尺”
班级:
姓名:
连一连:测量下列物体选用哪种“身体尺”比较合适?
)我们身上的“尺”
班级:
姓名:
连一连:测量下列物体选用哪种“身体尺”比较合适?
(
我的收获
:
(
)(
)(
)(
)
)
(
我的收获
:
(
)(
)(
)(
)
)
(
1.黑板长
2.操场长
3.课桌长
4.地砖长
5.教室长
庹
步
拃
脚
6.数学书面长
)
(
1.黑板长
2.操场长
3.课桌长
4.地砖长
5.教室长
庹
步
拃
脚
6.数学书面长
)课题
度量(P52-55)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不同的度量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3.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知道如何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
教学重点
经历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评价关注点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遵守学习规则,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汇报结果,敢于表达自己观点。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活动一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不同
的度量方法【对应目标1
】
(媒体出示:主题图)
小朋友们,小丁丁和他的伙伴们在做什么?
他们用了哪些方法来量?
揭示课题:度量
你们发现吗,他们都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工具来度量。那这些身体上的工具到底要怎样来用呢?
拃
①图片演示:小丁丁和小亚在量课桌时用的是拃。谁做的对?大家一起来做一做。把大拇指和食指撑开。大拇指到食指的距离,就是1拃。
②拼读:
拃
③视频:大家一起来跟着视频数一数,讲台有几拃?首先要注意“一端对齐”。
④度量结果正好就是“4拃”。
脚底
①图片演示:脚尖到脚跟
②说明:小巧在量边柜时用的是脚底,从脚尖到脚跟的距离,就是1个脚底。
③视频:大家一起来跟着视频数一数,地线有几个脚底?同样要注意“一端对齐”。
④比3个脚底多一些怎么办?我们就记作“3+”。
脚步
①图片演示:脚尖到脚尖
②说明:小胖在量黑板时用的是脚步,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就是1步。(指名重复。)
③视频:大家一起来跟着视频数一数,边柜有几步?
④比“5步”少一些怎么办?我们就记作“5-”。为什么不记作“4+”?
接近5,但是不到5,
所以记作“5-”。
(4)庹
①刚才我们看到了三种用身体度量的方法,你还知道其他用身体度量的方法吗?
②图片演示:两只手臂打开,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就叫做一庹。(拼读:
庹)
③图片上石头的长度是几庹?
认真倾听
仔细观察
活动二
操作体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对应目标1
】
1、用“拃”测量课桌的长,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接下来我们也学着视频的样子来用
“拃”来量一量我们自己课桌的长。
(1)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2)质疑:都是用“拃”来量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3)小结:测量工具的单位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就不一样。
(4)怎么得到一样的度量结果?用相同长度的工具。
2、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度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这一次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相同长度的度量工具,有小正方体、小棒和绳子,请你们同桌合作用他们来量一量橡皮、数学书和课桌的长。
要求:小组合作、2级音量、准确测量、记录结果
度量对象
度量工具(圈出你用的工具)
度量
结果
小正方体
小棒
绳子小正方体
小棒
绳子小正方体
小棒
绳子
(1)集体讨论数学书的长用什么工具最合适?
(2)学生活动。
(3)小组汇报。(生生互动)
(4)为什么这次结果相同?因为这次用的工具长度都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相同。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遵守学习规则,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汇报结果
敢于表达自己观点
活动三
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如何使用厘米尺
【对应目标2、3】
量彩纸的长(学生操作)
选用什么工具合适?7个小正方体(比小棒更精确)
那么一根小棒的长度等于几个小正方体?
(先估在上个环节7个小正方体的基础上还需要添加几个?)原来10个小正方体的长度就是一根小棒的长度。
感知1厘米
(1)那么一个小正方体的边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厘米是人们在量较短物体时,常用的单位。板书:1厘米
(2)1cm究竟有多长呢?请用拇指和食指把小木块轻轻夹住,再把小木块拿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就是1厘米。保持不动,举起来,互相看一看。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把小木块插进去校正一下。
(3)大家用小正方体来比一比,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指甲盖等)
4、认识厘米尺
刚才讲到度量的时候,很多同学提到了尺,那尺和小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看老师变魔术!
尺上有什么?数(0是起点)、刻度、单位cm
请大家在你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总: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0-2、0-3、10-14分别是几厘米?
5、用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
(1)看视频,说说用尺度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判断:哪种度量方法正确,讲讲理由。
(交流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要把物体的一端和0刻度线对齐,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视频配合)
(3)度量大闯关:
两种情况尺分别要怎么放?
怎么得出度量结果?
物体一端和0对齐,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含有多少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估测能力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五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还想知道什么关于度量的知识
板书设计:
度量
1厘米
10厘米度量(一)
学情分析:
1、对于长度,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学生每学期都量身高的经验早已为“长度”提供了认知基础,也就是长度的经验。
2、部分学生已经会用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是对于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以及1厘米的表象是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的。究其原因,就是长度单位的抽象性,对于一年级学生要真正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选用不同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厘米尺、卷尺去量实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尝试体验、操作探究,了解和感受用身上各种不同的部位方法来估测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通过观察讨论、探索交流,初步认识度量工具,知道长度单位厘米并且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尝试体验、辨析交流、操作实践掌握用直尺和卷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尝试体验、操作探究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提高参与解决生活中测量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用尺度量实物的长度。
教学难点: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厘米尺;1.5米卷尺;表示一拃、一庹、一个脚底、一指宽、一步的图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思考:为什么猫没有胡子就不能抓老鼠?猫的胡子有什么用?
胡子是猫身上的尺子,在我们身上有哪些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策略:从一个生活常识引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巩固发展,体验度量
1、探寻、交流各种不同的度量方法。
胡须是猫身上的尺子,我们身上也有很多部分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度量)
找一找,谁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部分能帮助我们进行测量呢?
①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样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叫做一拃。
②张开两臂,我们把两个中指之间的距离叫一庹。
③伸出一只脚,我们把一只脚的长度叫一个脚底。
④迈开双脚,我们把第一只脚的脚尖和第二只脚尖之间的距离叫一步。
⑤伸出一指,我们把一根手指的宽度叫一指宽。
小朋友说出了很多我们身体上的尺,下面我们就一起用这些尺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小朋友还是挺有生活经验的,都能说出我们身上的尺!
【教学策略:学生一边汇报一边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纠正一些错误的量法。比如:用拃来计量,必须食指、拇指充分张开,每一拃的距离要相等。用脚步测量,一步必须是脚尖到脚尖,脚跟到脚跟的距离。用庹来计量,下一次测量必须是前一次结束的地方,左右手的中指交替进行。同时每种估测的方法必须在黑板上用板书演示出来:用脚测量
图片
1步。这为下一步学生的操作扫清障碍。】
2、体验用拃的度量方法度量课桌的宽。
(1)量一量
我们一起用“拃”来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2)汇报交流:你量出的结果是多少“拃”?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结果。
(3)讨论:怎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4)小结:每个人的“拃”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为了得到一致的度量结果,人们需要统一度量的标准。
【教学策略: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做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1、引入工具尺
媒体出示:工具尺
人们为了统一度量的标准,产生了尺,人们用尺来进行度量。
2、认识尺
(1)拿出你们的尺,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些什么?小组里面说一说。(板书:刻度、刻度线、厘米的英文)
(2)同学们身边还有卷尺,你能在卷尺上找到刻度、刻度线和单位吗?
(3)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尺上找一找。(尺上的每2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4)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是一厘米的?(一个手指的宽度、铅笔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等都大约有1厘米。)
操作:同组的小朋友互相比一比,你们尺上的1厘米是否相等。
评价: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在我们的尺上有起点,有刻度,还有单位。
【教学策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会更深刻更有意义。】
3、用尺度量
(1)用尺尝试度量
测量铅笔的长度。
(2)错误方法的辨析:
老师看到有几种不同的量法:(媒体出示①斜着量②正确③没有对准0刻度)
总结:测量物体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到几就是几厘米。
(3)度量练习:
①测量课本的长度。(26cm)
提问:在测量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预设:课本的长度超过了尺的长度。
②使用1.5米卷尺进行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提问:在测量的过程中,你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预设:有的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
评价: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用尺度量的技巧,真棒!不过生活大部分物体的长度用厘米还不能够完全表示,还有一些和度量有关的数学小伙伴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策略:通过铅笔长度的测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自由测量的过程老师要关注有些孩子的读数恰好是整厘米数,可以孩子上来演示一下,请同学们读一读测量的结果。正确的读出测量的结果也是度量的一个关键。同时在测量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意识到厘米不能表示所有的测量结果,引起对之后度量知识学习的兴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度量
手
图片表示
一拃
尺
手臂
图片表示
一庹
刻度
刻度线
厘米
脚
图片表示
一个脚底
cm
脚
图片表示
一步
手指
图片表示
一指宽。
设计意图:
“度量”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板块。
度量是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物体的属性具有了量化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体可测量的属性,如长度、面积、角度、体积等。可以说,度量为数与空间几何之间的联系架构起一座桥梁。同时,度量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表述也提供了联系、应用其他重要数学概念的机会,如分数、几何图形特征等。因此,度量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长度作为物体可度量的基本属性之一,既是度量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它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对面积与体积度量的学习。
教材首先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想联系的测量题,如量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长宽等引入,让学生亲身实践用脚步、脚底、虎口等工具进行对物体的测量,在操作过程之后通过对“怎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的讨论,亲身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尺”,对尺上的刻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掌握正确用尺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生将首次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体系。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把“度量”这一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厘米尺和卷尺的用法;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和毫米,建立1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思考、观察和操作,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还要会学。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探求新知——巩固发展,体验度量——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由生活情境导入,首先播放猫的胡须的作用这个视频,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巩固发展,体验度量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内化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
1.探寻、交流各种不同的度量方法。
少部分同学由于生活当中已经有了用尺来量东西的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用尺来量,对尺的含义与刻度往往没有深入的理解,让同学们亲身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对他的思维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体验用拃的度量方法度量课桌的宽。
让学生用自己的“拃”来量桌面,大家都量课桌的同一边,最后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于是就产生了统一度量的需求,这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尺进行度量。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1.认识尺。从学生熟悉的厘米尺入手,和不是特别熟悉的卷尺进行比较,总结出尺上有刻度、刻度线和单位,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使用尺先观察刻度、刻度线和单位的习惯。
2.用尺度量。通过铅笔长度的测量,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对错误方法的评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数学书长度的测量就要求学生在测量前对度量工具进行选择,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进行测量,也是测量中必不可少的技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在“分类”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知,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