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学习目标
1、了解关汉卿和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理清戏剧的剧情,分析把握主人公窦娥的人物形象。
3、赏析“三桩誓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及悲剧意义,培养鉴赏戏剧的能力。
元 代 杂 剧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一、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A.折: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
B.楔[xiē]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须用一套曲调。
(2) 音乐:
元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
A.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即乐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B.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3)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角色。如张飞、李逵。净的配角叫副净。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年妇女)等。
(4)剧本的构成:剧本(舞台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A .唱: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念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B .科: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笑科”“见科”“把盏科” 等。
C.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散曲《天净沙·秋思》
杂剧《汉宫秋》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鲁斋郎》《拜月亭》
白 朴 : 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白 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中国四大名剧
王实甫(元)《西厢记》
汤显祖(明)《牡丹亭》
孔尚任(清)《桃花扇》
洪 昇(清)《长生殿》
二、关汉卿及其杂剧: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zhòu),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一生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但大都散失,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
【整体把握】
楔子:
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改名窦娥。
第一折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整体把握】
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驴儿下药,误杀己父;
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整体把握】
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
窦娥诉冤,指天斥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
【精读第三折】
2、第一部分的唱词(齐读)。
(1).【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唱词选读】
(2).《滚绣球》
A《滚绣球》中哪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哪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
B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C 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B 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C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唱词选读】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淳朴孝顺善良啊!
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是自相矛盾。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能否交换一下顺序?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
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7、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1、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3、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惩治邪恶、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而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造成窦娥冤屈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点拨】(1)流氓张驴儿,强行逼婚,栽赃陷害,他是造成窦娥冤屈的直接原因。
(2)庸医赛卢医,他既是造恶者,又助纣为虐,也是造成窦娥冤屈的罪人。
(3)楚州太守桃杌,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他是造成窦娥冤屈的主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看,
(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腐败黑暗,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黑暗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所以造成窦娥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黑暗社会。
练习:
1 、 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2.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