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雨霖铃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音频+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雨霖铃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音频+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20:58:00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柳永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的特点。
2、反复诵读,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婉约派代表。第一个专业写词的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个人边读边划记出《望海潮》中描写都市生活景象的句子,体会词作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②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④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双峰插云
花港观鱼
三潭印月
宝石流霞
阮墩环碧
云栖竹径
艺术手法鉴赏分析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
具体对西湖的描写。居民区繁华,钱塘壮丽,国富民安,西湖繁华,长官威仪。
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评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染——
山色之美:
湖荷之美: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
  铺排,铺陈和排比的简称。多见于古体诗中,
它运用叠句的手法,
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雨霖铃
柳永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作背景
作者才情卓著,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重点词句赏析
1、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
寒蝉、长亭、日暮、雨歇,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勾勒环境
渲染气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点明时间地点气候
悲凉的心境
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
道不尽,说不完的千言万语,而今只有沉默着看对方的泪眼,细数眼中无限的情意,无奈兰舟催发。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本句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名句赏析
这一句动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
—曹植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
李清照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全文结构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分析艺术手法
意象
寒蝉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意境
悲凉
苍茫
凄清
融情于景
实写

虚写
虚实相生
概括艺术特点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
3、虚实结合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杨柳、晓风、残月
烟波、暮霭、楚天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实写:
2、虚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谢谢观赏!(共18张PPT)
“宋词”简介及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学习宋词的发展过程
把握宋词的分类
【何为“
词”

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文体。
其特点可以用明代徐师的话来概括:“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知识】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③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对押韵、平仄、句数、字数都有明确要求。
【词的发展】
词产生于城市文化繁荣的初唐,现存最早的是《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
【望江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词的发展】
中唐以后,文人开始作词,到了晚唐,涌现出一批专以写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的文人,温庭筠便是其中代表。
五代有两个中心,一是西蜀,一是南唐。
西蜀奉温庭筠为鼻祖,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便是这一派的结集,其中又以韦庄的成就最高。
南唐词风与“花间”稍异,情致缠绵中透着家国飘摇的危苦心情,其中代表人物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人。
【词的发展】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思帝乡】
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词的发展】
  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前期词人以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多承五代词风。
柳永擅长做慢词,秦观和周邦彦对词的形式都有所发展。
苏轼率先打破了词为艳体的樊篱,开词中豪放一派。
【词的发展】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的发展】
南宋初年,词人们的作品中更多地反映感怀旧国和抗战杀敌等内容,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和二张(张元幹和张孝祥)。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风格,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稍后形成的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艺术形式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使词创作走向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词的发展】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在宋朝达到繁盛的原因
经济繁荣
教坊与歌楼的设立
文学本身的发展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柳永:“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
临安府九县上户口的人就有124万,而同一时期(公元13世纪),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两宋娱乐业发达:
经济基础
时代性格
大量文人的参与
诗歌的穷途末路
音律的巨大进步
词的发展:
从“艳思恋情”到“去俗复雅”
起源
宋词的前身是“曲子词”。曲子词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更加稳固了这一文学创作特征。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为正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
花间派
发展
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创作之中。如果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遐想,便可两全。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
婉约派
词的发展:
从“艳思恋情”到“去俗复雅”
高潮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从整体上关照,词的“雅化”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了“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的词扩大了词境,与此同时,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至此,词的“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豪放派
词的发展:
从“艳思恋情”到“去俗复雅”
宋词的分类
按照创作风格分类:
婉约派
豪放派
【词的学习】
基本方法同诗歌学习一样:
多读、多背、多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