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2.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3.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感受词句中凝聚的情感。
4.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预习
了解李清照生平,并记录让你触动最深的经历。
你眼中的李清照和她的词……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旷世才女
李清照及其创作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被誉为“婉约正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才华出众。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愁:哀愁、悲愁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愁:闲愁、闺愁
南渡前
南渡后
李清照前期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愁:闲愁、闺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 chǎn )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踏。此处指打秋千。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天真调皮
娇羞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韶光易逝、伤春惜花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新婚不久,丈夫外出,离愁别绪,寂寞、相思之苦。
李清照后期词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愁:哀愁、悲愁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zé)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丧夫之痛,交织着孤身流落他乡、屡经战乱的愁苦。
写作背景
《醉花阴》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李清照留守家中,深闺寂寞,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在李清照18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生活甜蜜幸福。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赌书泼茶:后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之间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纳兰容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趣谈
李清照写好这首词后,把它寄给丈夫赵明诚,赵看了赞叹不已,也想写出几篇与之媲美,于是谢绝宾客,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三天后,共写了五十首。他将李清照的那首混入其中,请朋友陆德夫品评。陆看了又看,最后说“只三句绝佳”,那便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小组合作探究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2)本句中哪个字是关键?为什么?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请用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三句好在哪?
3、《醉花阴》中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回答。
4、词中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做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 一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瑞脑香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女主人公百无聊赖的闲愁。
(2)本句中哪个字是关键?为什么?
愁:
“愁”字直抒胸臆,点出本词的感情基调。“薄雾浓云”,既是写实景,又是主人公情绪的写照——她的愁思如云似雾。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请用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三句好在哪?
一、情景交融:凄冷的秋风穿帘而过,枝瘦叶残的菊花在寒风中瑟缩。人迎着寒风,看着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要消瘦。
二、人比黄花瘦:比喻、衬托
形态:菊枝瘦细,菊瓣纤长——清秀憔悴
情态:寒风中傲立——高洁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化抽象为形象,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得令人心疼。
合作探究二
合作探究三
3、《醉花阴》中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回答。
一愁: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性难发。
二愁:丈夫远离,独饮闷酒。
三愁:秋风飒飒,菊惨人老。
有暗香盈袖: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讲的是折花赠远以表达怀人之思。
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有暗香盈袖”,即隐含着丈夫远离、佳节思亲的愁绪。
合作探究四
4、词中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做简要分析。
(1)巧妙的比喻。“人比黄花瘦”,以枝瘦叶残的菊花来比喻消瘦的词人,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2)设问手法。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合作探究四
(3)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是用‘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 ,“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烘云托月:烘,渲染;托,衬托。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
全篇画龙,结句
点睛,巧妙结合
相映成辉,创设
出了“情深深,
愁浓浓”的情境。
小 结
课堂检测
完成《固学案》上《李清照词两首》:
第1——3题。
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合作探究
★ 2.赏析词开头三句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的句子: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结果
引发
动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强化感情。
叠字的作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蕴含情感的意象或动作
淡酒
雁
赏花
守窗
听雨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堆积,憔悴损
守窗
孤独,度日如年的痛苦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听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沉重的声音,让人难以承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阴阳两隔的痛苦
国破家亡的悲伤
漫漫余生的难熬
…………
愁
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鉴赏探讨
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一、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借景抒情
二、间接写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入愁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空虚怅惘 迷茫失落
环境冷清 心境清冷
沉痛凄苦
愁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淡酒
过雁
黄花
守窗
听雨
鉴赏探讨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愁
借景抒情
鉴赏探讨
意象
内涵、作用
例句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赏意象,品愁情
渲染愁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憔悴的容颜
牵愁惹恨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哀伤,愁丝
无边丝雨细如愁。
愁情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愁作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愁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愁”之内涵
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意义?
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是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鉴赏探讨
当堂检测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注: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niǎn]金雪柳,簇[cù聚集]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huán]霜鬓[bìn],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有什么特点?
①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②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