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对文中文言语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你知道它的作者吗?闻一多。他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情怀!
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背景链接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预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jiào)校订
(ké)弹壳
(zànɡ)宝藏
(hánɡ)行列
校
壳
藏
行
(xiào)校规
(qiào)地壳
(cánɡ)躲藏
(xínɡ)行动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
⑶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⑷目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埋头读书。
⑸兀兀穷年:出自韩愈《进学解》,辛辛苦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
到头。
⑹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沥,滴。
⑺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⑻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⑼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⑽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⑾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
泛指天空。
4.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⑵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四、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说说各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学者和革命家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方面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和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在表现学者闻一多的特点时,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的?选材的角度和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作者通过列举闻一多先生写作的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是详写,后两件事是略写。
2.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山东诸城人,现代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等。
答案:臧克家
诗人
烙印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答案:B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校补(
)
迭(
)起
气冲斗(
)牛
锲(
)而不舍
hè(
)然
yá(
)门
目不kuī(
)园
jiǒng(
)乎不同
答案:jiào
dié
dǒu
qiè
赫
衙
窥
迥
4.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诗兴不作
目不窥圆
兀兀穷年
潜心惯注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心会神疑
警报叠起
一反即往
凶多吉少
气冲斗牛
契而不舍
答案:圆—园
惯—贯
疑—凝
叠—迭
即—既
契—锲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答案:(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答案:C叹号应在引号里边。
7.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无xiá及此(
)
漂白(
)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的“兀兀穷年”中的“穷年”的意思是____。“沥尽心血”中的“沥”的意思是____。
答案
(1)暇piǎo(2)深霄
深宵(3)终年、一年到头
滴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本文的四字词语,读读写写。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目不窥园(kūi)
B.
校补(xiào)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仰之弥高(mí)
C.
小楷(kǎi)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D.
宝藏(zànɡ)
气冲斗牛(dòu)
群蚁排衙(yá)
赫然(hè)而出
答案
A【解析】A.锲而不舍(qì)
-(qiè),窥园(kūi)-(kuī);B.
校补(jiào)-(xiào);D.
气冲斗牛(dòu)-(dǒu)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歉
声振天地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B.卓越
凶多吉少
迥乎不同
慷概淋漓
C.深宵
反对独裁
群蚁排衙
炯炯目光
D.梳头
寻求宝藏
心会神凝
一返既往
答案:C
A.振→震。B.概→慨。D.返→反。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高(更加)
呕心沥血(滴)
B.锲而不舍(刻)
硕果(大,丰满)
C.无暇(空闲)
气冲斗牛(赛牛表演)
D.迥乎不同(差得远)迭起(屡次)
答案:C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B.
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
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D.
老舍先生沥尽心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答案:B(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此题用此词不合语境。)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
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答案:D(D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改为“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注意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
6.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
答案: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二、导入新课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㈠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第3段中“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第3段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4、第3段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第3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第3段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第3段中“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8、第4段中“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处为什么写得好?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的“四方竹纸本子”,比作“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字写得多而工整的情状。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9、第6段中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10、5、6两段起什么作用?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㈡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⑴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⑵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⑶语言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
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4.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六、课堂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
⑵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5.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⑴“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⑵“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方面
”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形象描写,写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5.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⑶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⑷人心,鼓壮志。
⑸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同学们,有一首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你知道它的作者吗?闻一多。他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情怀!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对文中文言语句的理解。
1.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背景链接
典籍(
)
赫然(
)
仰之弥高(
)
锲而不舍(
)
慷慨(
)
淋漓(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无暇(
)
迭起(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jí
hè
mí
qiè
kǎi
lí
kuī
wù
xiá
dié
lì
jiǒng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jiào)校订
(ké)弹壳
(xiào)校规
(xínɡ)行动
(qiào)地壳
(cánɡ)躲藏
(zànɡ)宝藏
(hánɡ)行列
校
壳
藏
行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诗兴不作:
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⑶锲而不舍:
⑷目不窥园:
⑸兀兀穷年: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出自《论语·子罕》,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埋头读书。
出自韩愈《进学解》,辛辛苦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
到头。
⑹沥尽心血:
⑺心不在焉:
⑻群蚁排衙:
⑽潜心贯注:
⑾气冲斗牛:
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沥,滴。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⑼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
泛指天空。
4.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⑵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1.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说说各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学者和革命家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方面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和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1.作者在表现学者闻一多的特点时,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的?选材的角度和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作者通过列举闻一多先生写作的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是详写,后两件事是略写。
2.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1.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山东诸城人,现代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等。
臧克家
诗人
烙印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B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校补(
)
迭(
)起
气冲斗(
)牛
锲(
)而不舍
hè(
)然
yá(
)门
目不kuī(
)园
jiǒng(
)乎不同
jiào
dié
dǒu
qiè
赫
衙
窥
迥
4.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诗兴不作
目不窥圆
兀兀穷年
潜心惯注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心会神疑
警报叠起
一反即往
凶多吉少
气冲斗牛
契而不舍
园
贯
凝
迭
既
锲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更加
刻
劳苦的样子
差得远
空闲
偷看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叹号应在引号里边
7.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无xiá及此(
)
漂白(
)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的“兀兀穷年”中的“穷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沥尽心血”中的“沥”的意思是____。
暇
piǎo
深霄
深宵
终年、一年到头
滴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本文的四字词语,读读写写。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和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对文中文言语句的理解。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你知道它的作者吗?闻一多。他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情怀!
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背景链接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预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
)
赫然(
)
仰之弥高(
)
锲而不舍(
)
慷慨(
)
淋漓(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无暇(
)
迭起(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校
壳
藏
行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诗兴不作:
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⑶锲而不舍:
⑷目不窥园:
⑸兀兀穷年:
⑹沥尽心血:
⑺心不在焉:
⑻群蚁排衙:
⑼迥乎不同:
⑽潜心贯注:
⑾气冲斗牛:
4.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⑵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四、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说说各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2.作者围绕学者和革命家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在表现学者闻一多的特点时,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的?选材的角度和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2.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山东诸城人,现代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等。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校补(
)
迭(
)起
气冲斗(
)牛
锲(
)而不舍
hè(
)然
yá(
)门
目不kuī(
)园
jiǒng(
)乎不同
4.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诗兴不作
目不窥圆
兀兀穷年
潜心惯注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心会神疑
警报叠起
一反即往
凶多吉少
气冲斗牛
契而不舍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无xiá及此(
)
漂白(
)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的“兀兀穷年”中的“穷年”的意思是____。“沥尽心血”中的“沥”的意思是____。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本文的四字词语,读读写写。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目不窥园(kūi)
B.
校补(xiào)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仰之弥高(mí)
C.
小楷(kǎi)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D.
宝藏(zànɡ)
气冲斗牛(dòu)
群蚁排衙(yá)
赫然(hè)而出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歉
声振天地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B.卓越
凶多吉少
迥乎不同
慷概淋漓
C.深宵
反对独裁
群蚁排衙
炯炯目光
D.梳头
寻求宝藏
心会神凝
一返既往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高(更加)
呕心沥血(滴)
B.锲而不舍(刻)
硕果(大,丰满)
C.无暇(空闲)
气冲斗牛(赛牛表演)
D.迥乎不同(差得远)迭起(屡次)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B.
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
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D.
老舍先生沥尽心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
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6.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
二、导入新课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㈠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2、第3段中“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3、第3段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4、第3段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5、第3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6、第3段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7、第3段中“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8、第4段中“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处为什么写得好?
9、第6段中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10、5、6两段起什么作用?
㈡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2、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四、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六、课堂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
⑵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5.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⑶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⑷人心,鼓壮志。
⑸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目不窥园(kūi)
B.
校补(xiào)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仰之弥高(mí)
C.
小楷(kǎi)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D.
宝藏(zànɡ)
气冲斗牛(dòu)
群蚁排衙(yá)
赫然(hè)而出
qiè
kuī
C
jiào
dǒu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歉
声振天地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B.卓越
凶多吉少
迥乎不同
慷概淋漓
C.深宵
反对独裁
群蚁排衙
炯炯目光
D.梳头
寻求宝藏
心会神凝
一返既往
震
慨
反
C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高(更加)
呕心沥血(滴)
B.锲而不舍(刻)
硕果(大,丰满)
C.无暇(空闲)
气冲斗牛(赛牛表演)
D.迥乎不同(差得远)
迭起(屡次)
星宿名,借指天空。
C
A.
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B.
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
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D.
老舍先生沥尽心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
比喻做事不辞劳苦。此题用此词不合语境。
B
A.
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
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D
6.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
反复
比喻
对比
引用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㈠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2、第3段中“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第3段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4、第3段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第3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第3段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第3段中“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8、第4段中“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处为什么写得好?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的“四方竹纸本子”,比作“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字写得多而工整的情状。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9、第6段中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10、5、6两段起什么作用?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㈡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2、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1、主题归纳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2、写作特色
⑴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⑵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⑶语言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
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4.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
⑵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方面
”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形象描写。
写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5.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⑶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⑷人心,鼓壮志。
⑸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再
见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和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对文中文言语句的理解。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你知道它的作者吗?闻一多。他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情怀!
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背景链接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预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
)
赫然(
)
仰之弥高(
)
锲而不舍(
)
慷慨(
)
淋漓(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无暇(
)
迭起(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校
壳
藏
行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诗兴不作:
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⑶锲而不舍:
⑷目不窥园:
⑸兀兀穷年:
⑹沥尽心血:
⑺心不在焉:
⑻群蚁排衙:
⑼迥乎不同:
⑽潜心贯注:
⑾气冲斗牛:
4.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⑵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四、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说说各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2.作者围绕学者和革命家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在表现学者闻一多的特点时,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的?选材的角度和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2.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山东诸城人,现代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等。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校补(
)
迭(
)起
气冲斗(
)牛
锲(
)而不舍
hè(
)然
yá(
)门
目不kuī(
)园
jiǒng(
)乎不同
4.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诗兴不作
目不窥圆
兀兀穷年
潜心惯注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心会神疑
警报叠起
一反即往
凶多吉少
气冲斗牛
契而不舍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无xiá及此(
)
漂白(
)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的“兀兀穷年”中的“穷年”的意思是____。“沥尽心血”中的“沥”的意思是____。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本文的四字词语,读读写写。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目不窥园(kūi)
B.
校补(xiào)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仰之弥高(mí)
C.
小楷(kǎi)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D.
宝藏(zànɡ)
气冲斗牛(dòu)
群蚁排衙(yá)
赫然(hè)而出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歉
声振天地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B.卓越
凶多吉少
迥乎不同
慷概淋漓
C.深宵
反对独裁
群蚁排衙
炯炯目光
D.梳头
寻求宝藏
心会神凝
一返既往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高(更加)
呕心沥血(滴)
B.锲而不舍(刻)
硕果(大,丰满)
C.无暇(空闲)
气冲斗牛(赛牛表演)
D.迥乎不同(差得远)迭起(屡次)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B.
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
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D.
老舍先生沥尽心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
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6.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
二、导入新课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㈠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2、第3段中“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3、第3段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4、第3段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5、第3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6、第3段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7、第3段中“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8、第4段中“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处为什么写得好?
9、第6段中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10、5、6两段起什么作用?
㈡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2、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四、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六、课堂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
⑵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5.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⑶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⑷人心,鼓壮志。
⑸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说和做》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2.
(jiào)校订
(ké)弹壳
(zànɡ)宝藏
(hánɡ)行列
校
壳
藏
行
(xiào)校规
(qiào)地壳
(cánɡ)躲藏
(xínɡ)行动
3.⑴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
⑶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⑷目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埋头读书。
⑸兀兀穷年:出自韩愈《进学解》,辛辛苦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
到头。
⑹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沥,滴。
⑺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⑻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⑼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⑽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⑾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
泛指天空。
4.⑴“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⑵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四、1.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方面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和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五、1.作者通过列举闻一多先生写作的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是详写,后两件事是略写。
2.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六、1.臧克家
诗人
烙印
2.B
3.jiào
dié
dǒu
qiè
赫
衙
窥
迥
4.圆—园
惯—贯
疑—凝
叠—迭
即—既
契—锲
5.(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
6.C叹号应在引号里边。
7.
(1)暇piǎo(2)深霄
深宵(3)终年、一年到头
滴
第二课时
一、1.A【解析】A.锲而不舍(qì)
-(qiè),窥园(kūi)-(kuī);B.
校补(jiào)-(xiào);D.
气冲斗牛(dòu)-(dǒu)故选C。
2.C
A.振→震。B.概→慨。D.返→反。
3.C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4.B(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此题用此词不合语境。)
5.D(D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改为“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注意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
6.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三、㈠1、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4、“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的“四方竹纸本子”,比作“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字写得多而工整的情状。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9、“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10、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㈡1、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1、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2、⑴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⑵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⑶语言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五、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
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4.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六、1.⑴“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⑵“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方面
”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形象描写,写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5.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