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课标落实】
本次专项学习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科学探究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作出假设: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处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分享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反思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次专项学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对植物开花环境的研究,简要说明科学家开展研究要进行独立思考、亲自研究。第二部分,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中“养蚂蚁”的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能研究的问题,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进一步学做小小科学家。
本册的专项学习继续抓住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就是从提出一个问题开始,通过观察来寻找证据,再通过分享交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发现,为以后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经历过 “观察、描述、思考、提问、实验、交流与总结”的探究过程。因此,学生对科学探究并不陌生,会积极的参与、快乐的参与。但同时二年级学生一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并没有独立完成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完整交流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并没有很清晰的建立科学探究方法概念,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让学生会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较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和完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比较简单和较短的环节,基本在8-10分钟完成一个活动即可。在讨论与交流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科学、完整的表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介绍沈括质疑桃花的故事,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既“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科学探究:
1.通过研究蚕、蚂蚁、鱼的简单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既“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2.能提出一个自己可以观察和试验研究的科学问题,在研究中能寻找证据,在交流中能用证据说话,合理质疑同学的看法。
3.用语言、图画、表格、照片等多种方式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科学地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
1.在观察“蚕、鱼、蚂蚁”的活动中感受科学乐趣。
2.乐于进行实验探究,对科学实验充满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能与同学进行合作,有序地完成实验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是科学家和人们做研究的普遍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愿望。
2.知道科学技术能解决生活中的疑难,能改善世界。
【教学重点】
像沈括那样研究问题,并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难点】
提出一个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并寻找证据。
【教学准备】
(1)介绍沈括研究植物开花故事的图片和视频。
(2)学生学习《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活动手册、其他学习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 课件出示图片:1幅桃树在山脚;1幅桃树在山顶。
2. 师谈话:有两棵桃树,一棵生长在山脚,一颗生长在山顶。你们猜一猜,哪棵树桃花开得早,哪一棵桃花开得晚呢?为什么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3.出示古诗,提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针对刚才的问题,你有什么启发?
4. 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5. 介绍沈括寻找答案的过程:几百年前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读白居易这句诗句时就感到了疑惑,他不盲从,通过亲自探究发现:越往山的高处温度约低,因此山下的桃花开的快,山上的桃花开的慢。他通过实践、观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为我们解决了众多实际问题。
6.播放视频:有关“沈括”的视频,观看的过程中请思考“沈括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师生交流,学习“沈括”的品质。
[设计意图:课堂的开始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接着引出沈括这位科学家,几百年前他便已思考过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遇到问题,善于质疑,并通过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会盲从的相信前人的论述。他善于质疑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在情境中认知、思考,陶冶了情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
二、了解科学家工作的一般过程
1.提问:视频中介绍到,沈括是怎么探究桃花的呢?
2.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指图说)沈括首先对桃花的开放时间有疑问,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板书);然后为了解决问题,他上山查看,这是科学家做探究的第二步寻找证据,(板书);最后他把想法和同伴交流,编著《梦溪笔谈》与使人分享,这是科学家做研究的第三步分享交流(板书)。
3.板书: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该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但是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知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交流,找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利于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基本活动流程的作用与意义,并在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任务布置
1.谈话:我们在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中进行了“养蚂蚁”的探究活动,对于蚂蚁,你还记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2.提问:对于蚂蚁,你还有其它方面想要探究的问题吗?
3.谈话:你们提出的问题有些便于研究,有些不便于研究,请打开“学生活动手册”,选择一种问题或自定一个方便研究的问题,在课后进行研究,完成“你找到了哪些证据”模块,你可以查阅资料或者拍摄图片等方式给出你们的证据,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研究。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研究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板书设计】
像科学家那样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的方法 寻找证据
分享交流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谈话:请各小组组长汇报要研究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一下选择研究问题的原因。对于你们想要研究的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呢?也请简单做出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师生能够了解学生研究的具体问题。组长汇报选择问题的原因,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思维。该部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猜想,为以下的活动做出铺垫。]
二、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1.谈话:大家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问题,还给出了你们的猜想,那么你们的猜想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呢?请各组讨论交流一下,完善你们的“学生活动手册”。
2.师:请各组组长带着“学生活动手册”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找到的证据。其他小组仔细思考他们小组给的证据是否合理,你有没有存在质疑之处。
3.师提问:他们小组给的证据你们同意吗?
4. 汇报组长总结、反思,再修正,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剩余部分。
5.谈话:请各组汇报“对你的展示,同学提出的疑问”和“你的回应”模块。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是科学课的一个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汇报交流,汇报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老师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交流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有利于帮助学生再一步提高。]
三、总结
1. 谈话提问,引发思考:我们通过提出问题、开展研究并分享交流,做了一次“小小科学家”,在我们今后做实验研究,“小小科学家”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2. 小结:你们已经能够像科学家“沈括”那样,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衷于实践,这是重要且珍贵的品质,我们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些品质,做一名“小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在最后,通过问答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否习得了科学家探究实验的重要品质,帮助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像科学家那样
沈括:敢于质疑、乐于实践
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善于质疑)
寻找证据
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