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中考语文专题精选精炼:古诗文阅读训练(二)(含答案与译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中考语文专题精选精炼:古诗文阅读训练(二)(含答案与译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2 21: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1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
张允济传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封武城县男,擢幽州刺史,寻卒。
【注】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下列各组句子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行十数里方觉/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B.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C.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D.遗衫于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A.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B.其真无马耶?(《马说》)
C.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D.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1)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2)寻卒 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5.诵读文段,你认为张允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
1.下列各组句子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行十数里方觉/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B.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C.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D.遗衫于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A.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B.其真无马耶?(《马说》)
C.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D.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1)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到……去(前往)
(2)寻卒 寻:不久,随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你有你的县令,为何跑到武阳县衙呢?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
5.诵读文段,你认为张允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①张断案如神。巧断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智断偷葱案。②张有很强的工作才能,他的辖区,路不拾遗,民风淳朴。③做事讲究方法,以德训下,老百姓非常怀念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2分)
(1)面数之。
(2)祯击杀其魁,余尽。
(3)两人见贼即走。
(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1.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3分)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4分
22.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2分)
(1)面数之。
(2)祯击杀其魁,余尽。
(3)两人见贼即走。
(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答案】(1)责备(数落)(2)首领(3)逃跑(4)“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能力。文言实词,词多而义项也多,要准确理解其含义,除了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理解时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1)句中的“数”联系上下文可以解释为“数落”,(2)句中的“魁”一般是“首领”的意思,(3)句中的“走”跟《核舟记》中的“几欲先走”中的“走”义同,“逃跑”的意思,(4)句中的“直”跟《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义同,通“值”,价值,这里指“钱”的意思。
21.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3分)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4分
【答案】(1)(等到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亡。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上下文语境,分析给出句子的句意。还可借助课内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变化,加深对句意的把握。翻译时注意:(1)中的“陷”意思是“陷落”, “方”是“当……时候”的意思;(2)中的“骤”意思是“突然”;“啮”意思是“咬住”;“翌日”即“第二天”。“翌日呕血死”是省略句,翻译时应该加上王某。
22.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结合选文中,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归纳。由“祯面数之……抚伤残,招溃散”归纳王祯的忠义与担当。由“祯被围半日……断其喉及右臂,祯死”可归纳王祯为国尽忠,视死如归。
第二问考查表现人物的方法。文章第二段写战马从战场奔回报信,后又咬死王同知,说明王祯的精神连马都感染了,意在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文言文阅读(12分)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征可比。”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1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1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15.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2分)
(2)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2分)
参考答案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B项中的“谤”,立木以示纳谏,称“谤木”,在这里是提建议的意思。
1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以”是按照的意思。A项的“以”是按照的意思;B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拿、把;D项的“以”是连词,表修饰。因此A项中的“以”和例句相同。
1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例句“封事,谤木之遗也”是判断句。A句“何陋之有”应该是“有何陋”,此句为宾语前置;B句的“者……也……”可以看出此句是判断句;C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是介宾短语后置;D句中“皆叹惋”的是村里的人,省去了,应为省略句。由此B项是错误的。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中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的意思是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可知D项是错误的。
15.将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2分)
(2)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2分)
【答案】(1)(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2)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1)锻:锻造。宝:把……当做宝贝。(2)尝:曾经。
【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胸怀大志,学贯古今。
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这样辞官呢?”
当时上书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实际,太宗厌烦,想予以驳斥,魏徵说:“古时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知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政局。”太宗高兴了,对上书言事者全都加以抚慰而后送走。
(皇帝)宴请群臣时,太宗说:“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求长久利益,仅魏徵而已。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比不过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太宗曾问群臣说:“魏徵与诸葛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徵履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问之
②亦不睨视而去
9.翻译句子。(2分)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10.许衡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问之
②亦不睨视而去
8.①有的人 ②斜着眼看 说明:本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还要能课外联系课内。“或”常见义项有两个,即“有时”“有的人”,这里结合上下文可知为“有的人”之意。“睨”字可以联系到《卖油翁》中“睨之久而不去”,结合语句,可判断为“斜着眼看”的意思。
9.翻译句子。(2分)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9.人们赠送的(东西),(即使)有一点儿不合乎道义也不接受。 说明:本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此句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此句为判断句。其次,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遗”指“赠送”,“义”指“合乎道义”。最后,逐字逐词翻译,语言要连贯。
10.许衡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0.品行方正,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感。 说明:本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住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分析事件入手,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还可以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抓住文中对文中直接评价性的语句。选文讲述许衡不食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以无主的,诚实就是金子,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综上,可选择其二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许衡曾经在酷暑的时候路过河阳,当时非常口渴。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而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拿,是不可以的。”那人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树没有主人了。”许衡回答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有一点儿不合乎道义也不接受。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日:“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9.解释文中的词。(3分)
(1)是( ) (2)贤( ) (3)恐( )
10.翻译文中下列词句。(4分)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11.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朗读一般是按照意思来划分节奏的。“上默然惭”这句话的主语是“上”,“默然惭”是谓语,主谓停顿,节奏划分应该是“上/默然惭”。
9.解释文中下列的词。(3分)
(1)是( ) (2)贤( ) (3)恐( )
【答案】(1)这 (2)才能 (3)担心,害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可以联系和借助课内的知识来推断这个词在当前句子里的意思。“是”的意思与“是非木杮”(《河中石兽》)中是的意思相同,是“这”的意思。“贤”和“贤哉回也”的“贤”意思相近,可以解释为“贤能”“才能”。“恐”与“恐前后受其敌”的“恐”意思相同,都是“担心”“害怕”的意思。
10.翻译文中下列词句。(4分)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答案】(1)(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2)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语要解释准确。(1)句中,重点词“面”是“当面”的意思,“谀”意为“阿谀逢迎”,“摇动”意为动荡不安.(2)句里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以”意为“因为”,“誉”意为“赞誉”,“毁“意为“毁谤”。翻译是,做到通顺连贯。
11.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①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季布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和人物特点的能力。概括事件,首先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择要表述。如第一件事,起因是匈奴王单于写信侮辱吕后,事情的经过是樊哙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季布训斥樊哙这使天下动荡不安,事情的结果是吕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简要概述就是“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注意概括的格式为“季布做什么”
人物的特点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当中体现出来的,可以按照“从‘ ’中可以看出季布是个 的人”的格式分析,再简单表述。
【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