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3 09: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郭细林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制度的变化
本课知识结构:
封国名存实亡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汉:郡县、封国并存
唐: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藩镇割据,直至唐亡
“安史之乱”
唐中期设置地方军镇:节度使
宋: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
文官任知州,
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设转运使,抽走地方大量赋税
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
结果:冗官冗兵、积贫积弱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1、地方设置行中书省(除晋、冀、鲁)
行省下,依次分设路、府、州、县
2、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元: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本目小结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是:
1、从整体看,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被强化。
2、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到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最终发展为行省制。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补充完善。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汉:丞相位高权重
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
(1)形成决策机构:“中朝”
(2)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 行机构:“外朝”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
例题: 唐朝修建长安城,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户部
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
皇帝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
门下省

宋: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官:三司使(财政)
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
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行政)
官:枢密使(军政)
讨论: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官:中书令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延伸:
(1)宣政院的设置,标志西藏是我国的版图,
(2)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标志台湾是正式归属我国的版图。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强化
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巩固练习:
A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发展规律:
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本课总结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特征:
中央
分封——郡县——行省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地方
不断发展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