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21: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杨氏之子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相关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救友”和“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分别出自什么故事吗?
预设:司马光砸缸救友和曹冲称象。
2.揭题导入:司马光七岁想出砸缸救友的办法,曹冲七岁想出称大象重量的办法,他们的聪明机智让人折服。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另外一个聪慧的九岁男孩——杨氏之子。(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3.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杨氏”是姓杨的人家,“之”是“的”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诣”“禽”两个字的读音:“诣”读,不要读成;“禽”是前鼻音。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杨氏之子和孔君平。
提示:如果学生答“杨氏之子和父亲”或“杨氏之子和夫子”,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父亲当时有没有在场,再读读注释,了解“夫子”的所指。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围绕杨氏之子和孔君平这两个人物说说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上标注出停顿处。
(2)指名学生在全班朗读,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3)让听的同学说一说停顿的地方是否恰当,不恰当的地方应该怎么读。
(4)教师范读。
(5)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三、理解语句,把握故事内容
1.组织学生逐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难理解的语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让学生结合“惠”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②指导书写“梁”字:上部较紧凑,下部较疏朗。上部右边是“刅”,不要写成“刃”。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让学生结合“诣”“乃”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预设: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②指导书写“诣”字。
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引导学生思考:是谁为谁设果?(提示学生联系家中来客人时的场景理解)
预设: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②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把句子的意思说完整。
预设: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③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为设果”的“为”应该读第几声?为什么?
“为”读第四声,因为它表示“行为的对象”,意思是“给、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引导学生思考:孔君平“指”的事物是什么?
杨梅。
②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示”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提示学生:这里的“家禽”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指的是“家中的鸟”。
②让学生结合“夫子”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③让学生结合句意说一说:“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几声?
读第四声。
④指导书写“禽”字:上部“人”撇、捺张开,盖住“离”;下部“离”的最后两笔是撇折、点,不要写成“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品析语言,体会人物的机智
1.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就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
2.出示两个关键句,组织全班交流。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提问:为什么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提示学生结合孩子的姓氏思考。
预设:“杨氏之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
(2)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杨氏之子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提示学生结合“夫子”的注释以及对“君家果”的理解说一说。
预设:“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孔君平也姓“孔”,所以说是“夫子家禽”。
3.引导学生比较“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非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两句话后有什么感受。
预设:第一句显得有点生硬,第二句则比较幽默风趣。
(2)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预设: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在姓上做文章来调侃他,孩子迅速听出了客人话里的玄机,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说“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理解“应声答曰”。
(1)这么巧妙的回答,孩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
马上回答,不假思索。
(2)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语言幽默,且有礼貌的孩子。
(3)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聚焦人物对话,帮助学生读懂两人对话之间的言外之意,在交流中多角度感受杨氏之子“甚聪惠”。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1 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君家(杨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孔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