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18: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瑞士思想家阿米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背景资料
   诗歌中的秋   深化理解     
   品读故都秋味  课外交流

教学目标
 一 品味清新、典雅的语言,品鉴情景交融细
   节描写的表现手法.
 二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人文精神,
   感受文学形象,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对秋天的感触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
诗歌中的秋天

?
为什么不以“北方之秋”或
“北国之秋”做题目呢
题目质疑:
品读故都秋味


思:
  究竟是怎样的故都秋味让作者如此一往情深?
  (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么?)
故都之秋:
江南之秋:
对比
烘托
清、静、悲凉
慢、润、淡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本文文眼
味:
意趣,情味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味.
 作者通过几个画面来表现故都之秋的
“清、静、悲凉”?
清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闲人
秋果成熟
五幅秋景图
清晨小院
品秋
读:
唤醒沉睡的文字
听:捕捉住作家笔下每一抹纤细浓淡的景色
枯草:
沧桑感,故都历史文化的积淀渗透在
普通民居中
目光牵引:
在这段文字中,除了有对这些赏心悦目
的声与色的描写,还有一些景也很值得玩味,比如说:
声:
碧绿、青天、蓝朵
驯鸽的飞声
味:

色:
浓茶:
苦,
品,回味
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
破屋:
秋槐落蕊
感官角度

(调动哪些感官?结合文句,品情味)
赏析角度参考(自由选择)
品味语言:
(结合文句,品语言风格)
情景交融:
(怎样的景?怎样的情?)
细节描写:
(结合文句,感受细节的力量;联系自
 己,唤醒细微的、个性化的艺术感觉)
课堂百家争鸣
感官角度
品味语言
细节描写
情景交融
(小结)

(尽可能用有情有韵的散文化语言来表达)
视觉:
感官角度:

落蕊满地 花落无声 
生命有痕
无声无味 
脚踏落蕊 
听觉
嗅觉:
触觉:

更静
细腻

品位语言:
清新、典雅
文句改动:
  “早晨起来,推开门一看:呵,槐树底、墙跟处、
院中央,全铺满厚厚的一层落蕊!似花非花,非梦似
梦,四周静悄悄的……”
原句:
  “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觉出一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比 较
“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细节描写:
 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是来自这种
极微细的、个性化的艺术感觉。
扫帚丝纹
细腻


情景交融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怎么理解?
写文写心情
味秋味人生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悲凉
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感触,其中也不乏
 有王勃、刘禹锡、毛泽东等笔下壮阔明丽的秋,
为什么郁达夫偏偏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呢?
 作家的个人气质 审美情趣 
   生活经历 时代背景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
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
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
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那个
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
蚀的时候。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
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
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正是怀
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小诗歌

题目质疑:
为什么不以“北方之秋”或
“北国之秋”做题目呢
?
一个“故”字道尽了
历史的苍凉与厚重啊!
悲凉美
故都之思
家国之思
生命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____郁达夫
一九三四年八月
在北平

请运用以景写情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个
300字右景色描写片段。
附:
叶老师习作(情景交融与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又一次走过密林掩荫中的老别墅。这么冷的天,老别墅里一定生
起旺旺的炉火,红红的火焰在炉子里跳荡着,像是从火里长出来的红 
舌头,舔着鲜润的,胡乱劈开的,生着厚厚的、绿中带白的苔藓的劈
柴滋滋滋儿地冒着水汽,不时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那是时间的记
忆么?那些或悲壮或美艳或温婉或豪迈的故事,渐渐化作缕缕烟云在
庐山的天空或舒或卷,无言的大山是永恒的倾听者……”
——节选自《冥想大山》
  
 

课外交流
谢谢!
lshyxy0@.cn
叶老师邮箱:
课件制作:叶小燕
授课教师:叶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