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对词句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本文中的一些历史事物的名词如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四年级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幼稚偏激的言语。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三、说目标:
中年级段,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程标准还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本学段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振兴中华”等词语,理解“帝国主义、租界、衣衫褴褛、焦点、惩处”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运用。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从文中找出说明少年周恩来立志原因的词语。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四、说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认识一位伟大的人(出示周恩来照片)认识他吗?了解他吗?(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评语:你知道的真多;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关注到周恩来为国家、人民的辛苦工作;课前预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课文。
2、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谁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资料,指生读)
过渡语:周恩来总理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这里是座“山”,就是有座“山”我们也不能“屈”服!(板书课题,齐读)
师:结合预习,说说你是对“崛起”的理解(生说)
“之”是“的”的意思,课题连起来就是
生: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为中华的富强而读书……
师:为中华的振兴、富强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质疑预设:①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你想知道他立下志向的原因?)
②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你和他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把书翻到121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4组词语(一组组的出示)
▲ 帝国主义列强 焦点 租界
▲ 衣衫褴褛 巡警 耀武扬威
▲ 惩处 中华不振
▲ 铿锵有力
师:这些词语会读吗?谁来读第一行?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①(指生读第一行)
师:焦点是什么意思?谁查字典了?(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生如果说不出时,教师告诉学生字典里的解释)
师:在文中焦点指的是?(东北,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焦点)
课件出示句子:当时的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指生读)
师: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局面呢(课件出示“瓜分的狂潮”视频)
师:这些国家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因为东北资源丰富,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武器,强行在弱国圈占土地,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许你们还不太了解,没关系,随着课文的学习,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②(指生读第二行生词)
学生读不准时,教师范读,请跟我读(读两遍)
师:(“衣衫褴褛”)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说,
师:“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破烂烂的意思
师:一起读。
注意惩处的惩是后鼻音,跟老师一起读一遍。(生跟读)
师:放到句子中会读吗?出示句子:“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指生读)
师:注意通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请把拼音标注在这个字的旁边。一起读读这句话。
③(指生读第三行生词)
生:铿锵有力。(学生读不好时,教师示范读,让学生再来读)
生读的很有节奏,但是声音不大。
师:你读的很有节奏,这就是铿锵。请你再大声的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我们一起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快速的浏览课文,试着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填一填
帝国主义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1910年,东北是( )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 )让周恩来感到( )。在一个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的外国租界,看到一个( ) 的中国妇女被( )的洋人欺凌,于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 )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自己试着说说)
师:谁来说说?(指名说,并投出答案,齐读)
4、概括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读书时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抓重点词语,感知立志原因:
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相信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你们一定清楚了。哪个词语就能说明?(指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一起读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
1、师:是呀,正是因为周恩来深切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学生圈画语句,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交流反馈。
预设:
1生:“又能怎么样呢?”……(伯父说的话)、
师:伯父的话让你感觉到中华不振。
2生:一问才知道……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一幕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
3生:为什么……(周恩来的疑问)
师:周恩来的疑惑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你说。
4生: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了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也是租借地里的一幕,揪起了你的心。文中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借地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界?(第七自然段)
(课件投出第七自然段)
师:谁来读?(生读)
师:(示范读第一句)“闯进”这个词,你知道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师:谁再接着读?(指生接着读)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研读“租界一幕”,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师:自己轻声的读读这段文字,边度边想象画面。(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生读)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较为投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指望中国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 ……
师: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委屈。
师: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生说)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
请你来读读这几句话。(指一生读)
生:(读,感情饱满)
师:你也在替这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2)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生说)
师:对,一定要惩处他(课件出示词语:“惩处”)一起读这个词。
(3)指导学写“惩”字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恨,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再读这个字(生读“惩”)
师: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生练写)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齐读“惩处 ”)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敢不敢惩处?生:不敢
师:是的不敢,在洋人的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引读: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 生读: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 生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 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四、巩固延伸,情感升华。
(1)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再读第八自然段,情感进一步升华。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五、拓展作业。
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无法忘记在租界目睹的一切,心里一直无法平静。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请以日记的形式,把他那天的经历写下来。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