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与图片视频观察,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
三、教法与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又分别有哪些功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回顾知识并回答
?回顾引入新知
?新课
1、肺
首先,先来了解肺作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什么位置?结构如何?
播放视频肺的节律性呼吸。
根据经验回答
观看视频
初步了解肺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刚才提到肺在胸腔内,而我们的胸腔内部由骨性支架——胸廓作为支撑。
展示图片胸廓
大家都把手按在胸部两侧,一边呼吸一边感受肋骨的运动方向和胸廓的变化。
在我们的运动系统当中,肢体的运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那在呼吸中,刚才胸廓的横向扩张和收缩与什么肌肉有关呢?
展示肋间肌
吸气的时候很明显使劲了,因此肋间肌在收缩,肋骨受到牵拉就会向上向外运动,随之胸廓扩大。呼气的时候肌肉放松,因此肋间肌舒张,肋骨随之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因此肋间肌的活动使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变化。
播放视频呼吸时肋间肌的变化。
我们的胸腔除了有骨性支架胸廓,还由膈肌围成。
展示图片膈肌的运动
吸气时,我们的膈肌在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同理,呼气时怎样?
播放视频呼吸时膈肌变化。
刚才提到的吸气时,胸廓会扩大,呼气时,胸廓会缩小。那么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了吸气还是吸气导致了胸廓扩大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一下。
展示模型
谁能说说这个模型各个装置分别代表了什么?
下面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注意在呼吸过程中,胸腔的体积变化,思考肺内的气压有什么变化,气体又是怎样运动?
模型演示呼吸。
下面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刚才的变化。我拉动橡皮膜向下时,代表了膈肌的收缩,这个时候胸廓的体积扩大,肺也会随之扩大,这个时候肺内的气压如何变化?
大家设想一下,假设你是这里面的气体分子,你所在的环境空间变大了,你觉得压力会如何变化呢?
所以肺扩大引起了肺内气压减小,相比外界没有变化的气压,现在气压是外高内低,气体又会如何运动呢?
因此随着肺内气压的减小,气体会被从外压向肺内,也就是吸气。
那么我将橡皮膜向上推时,变化如何?
所以,是胸廓扩张导致了吸气还是吸气导致了胸廓扩张?
接下来看看大家能不能完整的描述出胸廓扩张导致吸气的完整过程,并且说明胸廓扩张的原因。
以上是我们学习到的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那大家能说说实现气体交换的动力是什么吗?
很好,那我们再来通过视频看一遍我们身体在呼吸中的变化。
播放视频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
看图片认识
体验呼吸,并说出肋骨及胸廓的变化。
理解运动的过程
跟着老师一起总结。
观看视频
看图片听老师描述吸气时膈肌变化,并试描述出呼气状况。
说出模型各装置的代表
观看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学生回答
观看视频
学生自己体验了解呼吸时身体的变化,参与性强。
视频是具象的变化,能加强感性认识
通过看模型来理解有更形象的直观感觉。
让抽象的气压原理用更生动的想象来感受。
学生做类比推测。
将一系列变化联系起来。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了肺,会到达支气管末端形成的肺泡,然后气体又这样被呼出去了吗?下面让我们看看一组数据,看看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上有没有差别。
展示数据图
为什么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
大家觉得氧气去了哪里?多出来的二氧化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同学们是知道的,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在细胞的生活中,细胞怎样获得能量?
展示呼吸作用公式
也就是说,究竟是谁在哪里利用了氧气?
组织细胞是直接从肺泡这里交换到氧气的吗?
所以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气体交换,下面我想让同学们给我说说这里的气体流通情况。
在这讲到的两次气体交换是怎样实现的?大家先不着急回答,我小小提醒下大家,大家肯定就能回答的又好又准确。想想大家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离你较远的地方喷了香水,可是你和周围的人都能闻得见,这是怎么回事?
气体相对比喷香水的人这里,远处的你周围的气体浓度要低,而气体会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同样的,在我们肺泡当中,氧气含量如何?所以氧气为什么会交换到血管中?
所以肺泡和血管、血管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组视频加深印象。
播放肺泡的气体交换视频
刚才说肺泡这里会发生气体交换,那为什么是这里,肺泡有什么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
观察数据,说出差别
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组织语言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
观看视频
观察图片自学回答
?通过数据对比得出具体结论
联系细胞的生活,使知识连贯起来。
结合经验轻松理解难点。
利用自学图片重点
4、梳理总结
到这里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气体进出人体的全部过程,大家下面就梳理思路,试试看能不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整个过程。
学生分组总结
串联知识点
5、练习
下面我考考大家的实践应用能力如何,一起来看课后题,谁能答得又好又快。
学生练习
巩固实践
6、课堂小结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并谈谈你觉得在本科内容中重点是什么。
学生谈收获
知识汇总建立体系
7、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试着完成课后技能训练:肺活量的测定。
记作业并课后完成
?练习巩固
?
六、教学设计说明
在本课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通过3D动画演示视频、图片的播放帮助学生更好的在课堂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