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影》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3 14: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导学案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使用时间: 审核单位: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二、学习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三、知识博览
一.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四、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踌躇( ) 迂腐( ) 蹒跚( )
颓唐( )琐屑( ) 晶莹( ) 差( )使 狼藉( )
五、探究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表达了什么中心?
三、合作探究
 1、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车站送别”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它交代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3、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四、展示提升:
体会父子深情
四次流泪:
四写背影:
五句话:
六、达标测试
一. 语言运用
1. 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
(1)变卖典 )(2)不能自 ( )
(3)触目伤 ( )(4)情 ( )于中:
二 文段阅读
我说道:……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
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_ ;穿戴的服饰是____ ;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 ;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_ 。
2. 对第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五、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文章第六段,感受父子深情:父疼子,子爱父,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探讨过程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二、重点赏析
1、感情朗读
2、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体味里面蕴含的深厚感情。
四、体会子爱父之情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睹家境 想祖母 见父亲)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四写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忍悲痛宽慰儿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口渴,体贴入微)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行千里父担忧)
“进去吧,里头没人。”(担心行李的安全)
五、拓展迁移
以小见大
体会自己父母的爱
六、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七、每课一得
见面背景:祖母死了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睹家境 想祖母 见父亲)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四写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忍悲痛宽慰儿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口渴,体贴入微)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行千里父担忧)
“进去吧,里头没人。”(担心行李的安全)
八、挑战自我
一.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
(1)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
表义( )
造句 。
(2)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
表义( )
造句 。
4. 判断正误。
(1)《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 )
(2)《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3)《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 )
(4)《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
二. 文段阅读
我说道:……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
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_ ;穿戴的服饰是____ ;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 ;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_ 。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3. “进去吧,里边没人。”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4. 对第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试题答案】一.1.(1)蹒跚 pánshān (2)簌簌 sù sù
(3)琐屑 suǒ xiè (4)狼藉 lánɡ jí
2.(1)质 抵押 (2)已 停止(控制) (3)怀 心 (4)郁 聚积
3.(1)句中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意思是幼稚无知,太不懂事。造句略
(2)“踌躇”句中是犹豫的意思。还可作得意的样子讲。造句略
4.(1)√ (2)√ (3)× (4)√
二. 文段阅读
1. 肥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蹒跚、缩、倾、攀
2. 希望尽早得到儿子的平安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3. 里面没人看护行李,怕儿子的行李丢失,怕给儿子的旅途造成不便,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