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找空气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找空气》。本节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一个活动,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哨子;当学生在水里将塑料袋扎了孔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哨子、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并描述事物的特点。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做把塑料袋里的空气倒出来出来的活动,调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先我们的周围有空气,通过憋气活动体会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让学生不断在活动中感知、观察、发现。
【教学目标】
1.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 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材料: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水槽、抹布;口哨塑料袋组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把空气装进袋子里
1. 出示一个大袋子: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给你抱抱,你有什么感觉?
给你一个袋子,你能把它像这样装的鼓鼓的吗?同学们比较小,所以给大家准备了小袋子,成功的同学把袋子举起来。
2. 你是怎么把袋子装的这么鼓这么大的,能想大家介绍一下吗?
3. 教师示范,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如果再将袋子转两圈,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4. 除了在教室里能把袋子装的鼓鼓的,你还想去哪里装一装呢?
5. 注意:小组同学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装好了就立刻回到教室里来。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袋子装的最鼓保留的时间最长。
6. 说说你们在哪里把塑料袋装满的?
7. 是什么把你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多问几位同学)大家把袋子放在桌上吧!
8.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塑料袋在不同的地点兜空气,意在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可以将塑料袋撑得鼓鼓的。]
二、用多种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
1. 拎起一位同学的袋子,袋子里的空气去哪里了?你怎么知道它跑出去了呢?
2. 除了看出袋子瘪了,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气从袋子里跑出来了吗?(板书)
学生可能有的办法
教师引导策略
用力拍一下袋子,会有啪的一声。
我来试试啊!你听见了什么声音?虽然我们没有看见空气出来了,但是我们听见了它把袋子撑破的声音。这个办法不错。
松开袋口时将袋口靠近脸。
你示范一下,建议如果将袋口缩小一点,感受可能会更清晰。你可以像照片上这样两人一组做,也可以像他这样一位同学自己做。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什么拂过脸颊?
*号同学拿出你的袋子,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然后将小孔对着小组同学的脸,你们有什么感觉?
把塑料袋放在水里。
如果我们还是像刚才那样,将塑料袋的下方扎一个小孔,然后将塑料袋压入水中,你们觉得又能看到什么现象呢?请*号同学拿出塑料袋,我们试一试?你看见了什么?
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特制的袋子,袋口装了一个小口哨,如果我们挤压袋子会有什么现象呢?想不想试一试?*号同学来拿袋子试一试。听见了什么?谁吹响了口哨?瞧,我们又听见了空气。
······
3. 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办法“看见”、“听见”、“感觉到”空气。同学们太棒了,真的把空气找出来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可以用皮肤感受到、用耳朵听到、用眼睛看到“空气”。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学习一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
三、空气是生命之源
1. 看一段视频放松下!
2. 为什么游泳时要将头露出水面,大口换气呢?
3. 那同学们能离得开空气吗?
4. 我们一起做一个憋气30秒的游戏,等会儿告诉大家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全体起立,伸出右手捏住鼻子,注意要将你的嘴闭紧了,不能偷偷的用嘴呼吸哦!实在难受你就结束憋气坐下来。
5. 你有什么感受?
6. 除了游泳和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视频)
7. 出示图:那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呢?(视频)
8.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又用各种方法感受到了空气,还知道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一起继续研究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空气,好不好?
[设计意图:憋气活动以及对图片的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板书设计】
7.找空气
661035203200
8.这里面有空气吗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有空气,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瓶子、杯子、粉笔、石块中是否有空气,学生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本科围绕空瓶和空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猜测敞口的。和盖子盖上盖子的空瓶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第二个活动猜测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两个活动的猜测和验证过程是颠覆学生原有认知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我们周围有空气这一认知的过程,第三个活动是拓展活动,想办法检测空桶里是否有空气。
【学情分析】
空气覆盖在地球的表面,是一种常见的物质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的包围在空气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什么物质,还缺乏一定的认识,本课从身边的物体入手,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 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 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材料:(1)水槽、矿泉水瓶、抹布。(2)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塑料块、红豆、硬币、水罐、放大镜、托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判断开口的空瓶和盖上盖子的空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引入课题,了解到有些物体的内部空间是有空气的。
1. 上一节课我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空气?
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呀,那这个瓶子里面有空气吗?为什么这么认为?
2. 盖上瓶盖,这时候瓶子里面有空气吗?
3.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究竟它们里面有没有空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第8课《这里面有空气吗》。(板书课题)
4. 谁的想法对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学生可能有的办法
教师引导策略
将瓶口对着脸捏瓶子会感觉到有风。
哦,用这种方法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将瓶口对准哨子挤压瓶子会听到声音。
用针把瓶子扎一个洞。
扎过以后瓶子上就会有一个洞,你想用它干什么?
问大家:有一个洞我们就能看到空气了吗?有办法让我们看见吗?
把瓶子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泡泡。
具体该怎么做?(根据学生回答做演示)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吧!
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PPT出示将袋子压入水中活动图片)这个活动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吧!
······
5. 实验注意事项:
(1)第一个实验是把没盖的瓶子放入水中,第二个呢?
(2)在做完第一个实验后需要将瓶子里的水倒干净,盖上瓶盖。
(3)做第二个实验时,提醒大家一定要在水中打开瓶盖,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时将衣袖拽上去,避免弄湿衣服。每组都有一块抹布可以及时地将洒在桌面上的水擦干净,下面请各组到指定地点开展活动。
6. 刚刚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7. 哎呀,原来不管矿泉水瓶盖上盖子还是没有盖上盖子,它们里面都有空气呀。(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但是遇到一些具体的情况,如空瓶中、抽屉中是否有空气,学生仍然比较困惑。所以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中有空气。]
二、猜测验证粉笔、海绵、砖块、石块、弹珠、塑料块、硬币、红豆等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了解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1. 那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
2. 我们先来看一看有哪些物品吧,请每组1号同学从抽屉里拿出托盘,大家一起看一看托盘里有什么?
3. 学生观察并汇报:托盘里有粉笔、海绵、砖块、石块、弹珠、塑料块、硬币、红豆。(板书)
4. 猜猜看,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
5. 大家想的都不一样啊,谁猜的对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学生可能有的办法
教师引导策略
方法一:
可以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有没有小泡泡,如果看到有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看到泡泡,说明里面没有空气。
(1)这么多物品是不是要一下子全部放入水里?那应该怎么做呢,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呢?
(2)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这个实验。(视频)
(3)要观察的物品比较多,我们还需要及时地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这里有一张活动记录单,你会填写吗?请*号同学领取托盘。
(4)观察时先观察一类物品,再观察另一类物品,请*号同学上台领取放大镜。
(5)学生分组活动、记录、汇报。(PPT上打“√”和“×”)
(6)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物品里面是否有空气,将他们分为两类,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中。(板书)
(7)这些物品里面都有空气,我们把它们放到一个圆圈里,把里面没有空气的物品放到另一个圆圈里。(板书)
(8)为什么有些物品里面有空气,而有些物品里面没有空气呢?真的是这样吗?(学生说到方法二,学生分组按照方法二活动)
学生汇报: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里面有空气的物品有很多孔隙,而里面没有空气的物体上没有孔隙。
(9)为什么有孔隙的物体里面会有空气呢?
(10)哦!原来空气都藏在这些小孔隙里呀!
方法二:
物品表面有小孔的就有空气。
(1)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2)哦!原来空气可以藏在这些小孔隙里呀!
(3)让我们用放大镜更仔细、更清楚的观察一下它们的表面吧。
(4)谁来说说放大镜怎么使用?(请一名学生示范:将放大镜放在你要观察物体的上方,透过它去观察物体,物体位置不变上下移动放大镜调整与物体的距离或者放大镜位置不变上下移动物体,调整至你看的最清楚的位置)请*号同学上台领取放大镜。
(5)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物品是否有小孔,将他们分为两类,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中。(板书)
(6)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介绍方法一并分组活动、记录、汇报。(观察时先观察一类物品,再观察另一类物品)
(7)总结: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跟猜想一样,空气真的藏在了这些物品的小孔隙里。
(8)这些物品里面都有空气,我们把它们放到一个圆圈里,把里面没有空气的物品放到另一个圆圈里。(板书)
······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三、拓展:判断空桶里面是否有空气并思考检测方法
1. 刚刚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空瓶子里面还是在物体的小孔隙里面竟然都有空气,是不是很神奇呀?老师还想出道难题考一考大家:这个空桶里面有空气吗?
2. 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回去好好找一找办法吧!
3. 通过学习,我们在校园里、操场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气。我们还发现空瓶子里、物体的孔隙里面也有空气,真是太有意思啦!关于空气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下课!
[设计意图:由于空桶是大敞口,所以仍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它里面没有空气。又由于空桶体积比较大,检测难度大于前两个活动中的物品,所以将本活动作为本课的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
zhè lǐ miàn yǒu kōng qì ma
8.这里面有空气吗
yǒu méi yǒu
1221740130175259905512700021113757715252146300371475154305076835015589253962404105275422910413385081597547783757454904902200459105 有 没有
空气是什么样的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探讨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有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给不同形状的气球充气,气球是学生非常喜爱的玩具,通过引导学生在玩中思考,空气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第二个活动:包括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屑两个小活动,发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第三个活动:尽可能多的描述空气的特点,在前两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空气会流动这两个特点,空气的其他特点,如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等则可以通过与水的类比进行抽象和概括,在活动手册中,设计有有表格全面的比较空气和水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的气体,但认识还是比较浅显的。尤其是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是什么样的?这节课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比较好动,自制力差,还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时尽量是以活动为主,让学生有趣,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学习,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1. 通过玩气球的活动,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2. 通过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屑的活动,知道空气会流动。
3. 通过与水的类比,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全面的描述空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会流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水槽、矿泉水瓶、杯子。
学生材料:不同形状的气球、气筒、纸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水的观察方法、以及水是什么样的
1. 我们研究水的时候用什么来观察的?水是什么样的?(板书)今天我们用研究水的方法继续研究空气。(板书)
2. 我们在观察水的时候把水放在杯子里进行观察。观察空气,哪里有空气?(学生回答: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观察空气就很方便了。
二、观察空气的常见特点
1. 请用这些方法观察空气(师指着黑板上的观察器官图)讨论空气有哪些特点?
学生汇报。(板书)
2. 空气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继续研究
三、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1. 谁能帮我打气球?(请学生上来打气球)
2. 气球鼓起来了,气球像什么,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学生回答。
出示学习单一PPT我们可以这样把气球中空气的形状画下来。
3. 请同学们选择教室里四种不同的气球,观察气球像什么,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填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活动,汇报。
4. 好奇怪,空气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
5. 原来空气的形状是会变的。(视频)回答问题:空气有固定的形状吗?(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水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认识空气会流动
1. 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PPT)松开气球口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
2.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做一做。用气筒打气球,用手捏住气球口,轻轻松开气球口,
对着托盘内的纸屑,观察实验现象。请1号同学上来领取实验器材,认真做,仔细观察,实验结束请1号同学将实验器材归还。
3. 学生活动,汇报。
4. 松开气球口,你看到了什么?哪里的空气把纸屑吹走了。气球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把纸
屑吹走了。我们借助纸屑看到气球里的的气跑出来了。其实这就是空气在流动。(板书)
5. 出示瓶子和杯子。(教师演示)你能看到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杯子里吗?(不能)有没
有办法能让我们看见呢?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有的办法
教师引导策略
把瓶子口对准杯子,直接倒。
教师现场演示做动作,大家说说能看到空气从瓶子移到杯子里吗?
把瓶子放到杯子里。
瓶子放在杯子里了,瓶子里的空气还是在瓶子里,没有移动。
学生想到把杯子和瓶子放入水中。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做一做,一边做一边调整操作方法,让学生观察到瓶子里的空气移到了杯子里。
学生如果实在想不出来
(出示图)这个同学在做什么?对大家有没有启发?说说大家的想法。
······
6. 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一同合作完成。杯子里装满了水。瓶子的口冒出了泡泡。这个
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杯子里。(视频)
7. 小结:空气看不到,摸不着,可我们借助一些物体,能让我们到空气在流动。
[设计意图:这组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又一重要特征:空气会流动。]
五、出示课题,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空气是什么样的?同桌位互相说一说。(板书)
2. 我们用了相同的方法来观察水和空气。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3. 出示学习单二,指导学生填写。
4. 学生汇报。
5. 小结:我们用这些方法学习观察了石头、沙子、水、空气。今后继续用这些方法观察其他的物质,发现更多的秘密。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尽可能多的描述空气的特点。]
【板书设计】
9.空气是什么样的476259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