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叶老的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看到的是他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叶圣陶先生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几十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个性,又体现了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叶圣陶,感受他的魅力与风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
恳切(kěn) 譬如(pì rú) 朦胧(lóng)
累赘(zhui)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
打拱(ɡǒnɡ) 监督(dū) 诲人不倦(huì juàn)
丁卯(mǎo) 修润(rù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2)根据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草率)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不耻下问)
商量斟酌。(商酌)
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拖沓)
修改润色。(修润)
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学而不厌)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诲人不倦)
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南腔北调)
拖累,麻烦,(文字)不简洁。(累赘)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自作自受)
2.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3.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 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交流点拨】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种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积累下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小组中进行交流。
【交流点拨】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一起认识了他笔下的叶圣陶先生。了解到了叶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叶老的魅力。(复习上节内容导入)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内容品析
品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行的高度赞扬。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这都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2.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交流点拨】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示例:(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规范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二)关注语言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赞美叶圣陶先生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小组自主品析,然后组内展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明确:
(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交流点拨】 这句议论是对叶圣陶先生最高的评价,叶先生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2)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交流点拨】 这句话描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好客,注重礼节。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交流点拨】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两个成语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质。
(4)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交流点拨】 作者从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赞扬叶圣陶先生的律己严,工作认真。
(三)写法探究
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说说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却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四)体验与反思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交流点拨】 这是叶老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本文就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作者在列举叶老的生活小事时就用这种口语化的、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叶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过人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交流点拨】 1.标点符号方面;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14 驿路梨花
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读音,生词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整体感知全文基础上,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3.感受“梨花精神”,在生活中也做一个乐于助人、文明善良的人。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张梨花图片
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露宿(lù)
喷香(pèn) 菌子(jùn) 麂子( jǐ)
撵走(niǎn) 修葺(qì) 驿路(yì)
简陋(lòu) 竹篾(miè) 恍惚(huǎng hū)
(2)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 莹? 避 bì风 驿 yì路?
立jí 即? 竹miè 篾? 火táng 塘 ?
打rǎo 扰? 香气四yì 溢 ?
(3)形近字组词。
陡(陡峭)徒(徒然) 瓣(花瓣)辨(辨别) 篾(竹篾)蔑(蔑视)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葺:修理(建筑物)。茸,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晶莹:光亮而透明。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3.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 —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4.创作背景。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交流点拨】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修建小木屋、照料小木屋、回报小木屋,只是为了方便后来人,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得以传递。作者描写小木屋,则是为了让这种淳朴的民风、乐于助人的精神、善良的美德被更多的人知晓、学习。
2.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深层探究
1.细读课文8~12段,看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为何要这样写呢?
【交流点拨】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近看)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又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接着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 “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这些,都表明草屋主人很热心,想得细致周到。草屋应有尽有,准备周全,安排妥当。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了表现小屋主人善良赤诚之心,火一般的热情及其细心体贴。
2.“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误会作用: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总之,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3.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三)赏析语言
文中多次出现“梨花”,圈出相关语句,思考各处“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交流点拨】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交流点拨】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美的意境。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交流点拨】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交流点拨】 虚写,把梨花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在一起,人花相映,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颂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交流点拨】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文章主题,题文相映。
(四)写法探究
思考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交流点拨】 文题中的“梨花”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比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热心助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仔细读课文,想想,为修建和照料“驿路”上的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和梨花妹妹做了哪些好事?解放军做了哪些事?试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把课文缩写成五六百字的一篇短文。
【交流点拨】 附推荐作品:《驿路梨花》 《绿月亮》 《断肠草》
15* 最苦与最乐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1.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方法,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和严密性。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新课导入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老天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契约(qì) 循环(xún) 恩惠(huì)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赔礼(péi)
监督(dū) 如释重负(shì)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莫过于。(莫若)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海阔天空)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心安理得)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任重道远)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死而后已)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仁人志士)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如释重负)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悲天悯人)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创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4.回顾文体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理解文章内容,还需掌握论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 最苦与最乐。
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哪三个问题?
【交流点拨】 (1)人生什么事最苦?(2)什么事最快乐?(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交流点拨】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第三部分(5、6)。
(二)深层探究
1.细读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交流点拨】 (第1段)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交流点拨】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交流点拨】 (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着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细读第4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交流点拨】 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即分论点一:背着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写法探究
1.通读全文,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每部分的论据)
【交流点拨】 (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2、3段)
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4、5、6段)。
(2)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 (第4、5、6段)。②举例论证:举了事实论据(第2、3段)。③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
(3)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通常的写法:总论——分论——结论。
本文结构有所不同:
第一部分(1~3)分论:最苦。第二部分(4)分论:最乐。第三部分(5、6)结论:苦中有真乐。
2.品味语言。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交流点拨】 语句运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贫、失意、老、死这些人们关注的事不是人生最苦的,然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在于责任未了。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交流点拨】 这些话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的道理。
(3)“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交流点拨】 作者把未尽的责任当作人生最大的苦痛,它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对国家极度的责任感。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四)体验与反思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把万事当责任来尽,便得苦中真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观点。作为学生,我们就应当把学习当作责任来尽,于尽责任中得乐趣。请据此谈谈你对“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言的看法。
【交流点拨】 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睿智、更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如果把学习当作一件责任,觉得它漫无边际,无法完成,就会感觉像背了千斤重担,自然感觉痛苦万分;如果把学习当作一个兴趣、一份责任来完成,每学到一点知识就感觉有所进步,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就感觉尽到了一份责任,你就会感到快乐的,也会真正获益的。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
【交流点拨】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罗曼·罗兰:最难忍受的痛苦,也许是想干一件事情而又不去干。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财富或荣誉,而是来自于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16 短文两篇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那些不随流俗,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章?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短文两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新课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循环往复,顺境与逆境相生相伴。在逆境中,人们将不得不面对贫穷、失意,不得不面对生活条件的艰苦、居住环境的简陋。在《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是他甘愿以贫为乐吗?显然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他被贬官的生涯中,即使是官至刺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也不得不面对陋室。那么,他的心态怎样?他的志趣又是什么?我们就一起到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2)听老师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大声读课文,画出押韵韵脚。
名、灵、青、丁、经、形、亭。
(4)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 ( 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5)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神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作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苔痕上阶绿(名词活用作动词,长到)
(6)重点词语释义。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
谈笑有鸿儒(大)
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弄)
阅金经(指佛经)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公文)
(7)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和身体;今义:形状)
(8)重点句子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德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3.创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4.文体链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文本探究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交流点拨】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 颜色:绿色,青色。特点: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 有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交流点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妙在何处?
【交流点拨】 “上”“入”两个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这是由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交流点拨】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深层感悟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交流点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交流点拨】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人品德高尚的?
【交流点拨】 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三方面。
4.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交流点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前面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奥 运 铭
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一心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土雄狮吼,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北京!
公 仆 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第二课时
《爱莲说》
一、新课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2)一词多义。
鲜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iān)
外中通外直(外面,外表)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不复出焉(出去)
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4)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艳丽)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5)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6)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表笔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到近处去赏玩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
【交流点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文本探究
1.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莲的特征——人的品质)
A.君子 B.自尊自爱
C.仪态庄重 D.美名远扬
E.不同流合污 F.独立高洁
G.不攀附权贵 H.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交流点拨】 A E C H G D F B
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交流点拨】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魅力莲花
1.歇后语
(1)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2)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3)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4)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5)莲蓬结籽——心连心
(6)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2.谚语俗语
(1)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2)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3.咏“莲”佳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母爱就像阳光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普照着我们。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把我们养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一日日让我们成长。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无尽的爱;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温暖的家。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孝敬父母,敬爱老人。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
3.学习制订活动计划、海报,提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是我们爱的源泉,父母是我们爱的全部。作为子女的我们,要用一颗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同时还应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老人,让孝亲敬老这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征集活动方案
1.参考“资料一”,分小组讨论制订一个“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提交班级讨论。活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活动具体步骤、日程安排和人员分工等内容。活动方案必须具体,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有实际意义。
2.各小组提交方案后,召开班级专题讨论会。大家可畅所欲言,对方案的可操作性、时间的安排、任务分工等进行讨论。对于不够合理的具体问题,可丰富、完善该方案。最后全班确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交流点拨】“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示例:
(1)指导思想
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懂得感激和报答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是自己的职责,结合日常生活,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孝敬长辈的感情,进而扩大到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进一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活动目标
①知恩: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拥有感恩的心,对有恩于己的人心存感激。
②报恩:让学生学会报恩,增强报答有恩自己的人的意识,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3)活动时间
2017年5月14日—6月18日
(4)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开悟知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为父母长辈的关心而感动,对父母长辈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恩之心。
①5月15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学生发出倡议,进行感恩父母长辈的专题教育,教育学生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与劳累,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②开展“算算亲情账,感知长辈恩”活动。
了解母亲怀孕及生产时的痛苦情形,知道自己的生日即为“父忧母难日”。
听父母长辈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下父母长辈关爱自己的感人事例,体会他们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
了解父母长辈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为家庭、为抚育自己所经历的辛苦。
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③5月15日下午班会课,初一年级利用班会课进行教育宣传,组织观看孝亲故事,结合精选学生记录的亲情故事,进行交流畅谈;召开一次“孝亲敬老”或“感恩祖国,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班会课将组织评比。
第二阶段:觉悟感恩
以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完成亲情家庭作业,为学生创造表达感恩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①组织学生志愿者慰问社区孤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修剪指甲、读报、表演节目、赠送小礼物等。
②背诵并力行弟子规,每周背诵一段。
③完成亲情作业
为父母泡一杯茶,送一句温馨的祝福;向长辈深鞠一躬,说一句“感恩的话”。
给父母长辈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次脚。
记住父母(爷爷奶奶)的生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
给父母(爷爷奶奶)写一封主题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们辛苦了”的家信。
亲手制作一张感恩卡,送给家里的长辈。
每天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
第三阶段:感悟报恩
①每位同学写一则“感恩”日记,记录“孝亲敬老”活动的实际过程和感受,也可写自己所要感谢的人。每班不少于5篇,在6月18日前投稿到德育办评比。
②向家长作“知恩报恩”承诺:
背出弟子规,努力践行弟子规。敬听父母长辈教诲,不顶撞长辈,不做让长辈担心的事;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文明有礼,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将每个双休日、节假日等定为“孝敬日”,与长辈沟通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思想情况,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每逢父母(爷爷、奶奶)生日、自己生日,给长辈赠送一份小礼物。
(二)分工合作,组织活动
1.在确定好的活动方案基础上,班内根据活动方案进行具体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2.根据活动方案制作宣传海报,海报要突出活动特色和班级特点。
3.根据活动方案,进行活动的具体实施。活动时要注意:(1)要真实地开展此类活动,把孝亲敬老的爱心传递到每个人心中,不能走过场,玩花样。(2)活动中,要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用语得体,态度真诚。
【交流点拨】 “孝亲敬老”宣传海报示例:
(三)分享体会与感受
1.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总结会。根据活动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谈谈对“孝亲敬老”的理解与认识。可口头交流,也可进行演讲比赛。要注意谈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拒绝“假大空”的口号式吆喝。
2.举办一次“孝亲敬老”征文活动。要求把此次“孝亲敬老”活动的感受和思考表述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交流点拨】 有关“孝”的名言、诗句: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三、活动总结——总结与提升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真心为父母或老人们做些事情吧!哪怕帮他们捶捶肩,洗洗碗;哪怕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哪怕给他们唱段歌曲,讲个笑话。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起将这份感恩之心延续,共同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