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3 15: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
(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 威慑(shè) 炽热(chì) 惊心动魄(pò) 邂逅(hòu)
B.渲染(xuàn) 畸形(jī) 迥然不同(jiǒng) 考妣(bǐ)
C.可恶(wù) 玷污(zhān) 杳无消息(yǎo) 晌午(xiǎng)
D. 沮丧(jǔ) 屹立(yì) 同舟共济(jì) 倭瓜(wō)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 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②经营者对稽查人员给予的处罚不服,可在限定日期内向有关部门提出 。
③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 。
A.盈利 申诉 宣泄 B.营利 申辩 渲泄 C.盈利 申辩 渲泄  D.营利 申诉 宣泄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B.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C. 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D.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年的初中生活,有人问我什么最难忘?我一时还真答不上来。
B.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C.成败与自己的想像有着直接的关联。悲观的把自己想像成失败者,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的把自己想像成胜利者,将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D.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6、将下列句子整理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乐园。
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
③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甘露的惬意难以言表。
⑤希望你也能爱语文,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A、①②③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②④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137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7、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5分)
来九寨沟旅游是十分qiè( )意的事: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如同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看那玲珑tì( )透的怪石奇峰,好像在欣赏哪位能工巧匠的作品。Chángyáng( ) ( ) 其中,你永远也不会感觉到nì( )烦。
8、默写(8分)
① ,儿女共沾巾。
② 白头搔更短, 。
③ 《泊秦淮》中“ , ”两句看似指责商女,其实这是一种曲笔,真正应该汗颜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这两句形象化的议论,表达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因而广为传诵。
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诗是 , 。
⑤《己亥杂诗》中“ , ”两句,诗人移情于物,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并用新奇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9、名著阅读(3分 )
(1)写出鲁滨孙在荒岛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1分)
(2)写出鲁智深救林冲的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2分 )
10.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针对“历史教学”问题说说你的发现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4分)
材料一:初中阶段,中国的历史课被纳入“副课”,师生们对它当然重视不够,课堂上,有些老师照本宣科,划出年代、战事、意义或教训。高中阶段,学生则死记硬背。考题中这样问道: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高考题都是“背多分”的题,学生因而忙于背诵,不去体会,不去想将来如何。
材料二:一美国历史教师一走进教室,要求学生用5美分买他的讲义,并申明与下次的考试有直接关系。学生们叫嚷着这是义务教育,不可以收费。老师说,你不愿意就不愿意。陆续有学生经受不住与考试有关的诱惑,极不情愿地拿钱去买讲义,当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这样做后,一些叫嚷着坚决不买的学生也不得不前去买讲义。当他们做好最后一题时,教师要求他们写下当时的感受。学生们都写道:面对着极不公平的事实,我真是愤怒到了极点,可是在教师的诱惑、威慑下,我敢怒不敢言。教师这时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强加给我们的“印花税”。……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真可谓“居安思危”。 (《一堂美国的历史课》
材料三: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一群看似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对面的女孩走过来”。(选自《哭泣的圆明园》)
发现:
启示: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1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7分)
(1)可现在,在月台上,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了。我们的朋友的脸出现在车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你东西都拿了吗?”我们中有人打破了沉默。“拿了,都拿了。”“你将要在车上吃午饭。”我说,尽管这个“预言”已经重复过几次。“啊,是啊!”他坚信不疑地应道,还补充说那趟车是直达利物浦的。这句相当奇怪的话使我们很吃惊,我们互相递着眼色,有人问:“它在克鲁不停吗?”“不停。”那位朋友简短地答道。他几乎变得叫人讨厌了。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之中有个人强作笑颜,对旅行者点点头,打了个哈哈,对方同样应一声,报之以点头和微笑。又一个人一阵咳嗽,打断了又一次沉默,显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过也能挨点时间。月台上的嘈杂熙攘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我们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
(2)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到他在说些什么,我断定他正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致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1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局促不安:
嘈杂熙攘:
做作:
14、以上两段分别写了两种送别,请你简单概括出来:(4分)
第一段写
第二段写
15、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课文却写出了“礼多人也怪”,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为朋友送行常常会成为“一出滑稽戏”?(4分)
16、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这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4分)
17、古诗文中,写送别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句。(2分)
(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8分)
音乐之伴
张抗抗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年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 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祗,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18、音乐是有年龄的。作者用了不同的比喻来描绘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感受。根据下列提示,找出相应的比喻。(3分)
幼年:
少年:
老年:
19、“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此处的“包容性”具体含义是:(3分)

20、作者开始说“音乐是有年龄的”,后面又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21、作者为什么认为音乐在青年时代“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 请结合全文比较分析。(4分)


22、“音乐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运用比喻来表达了她对音乐的感受,请具体分析这种表达的妙处。(4分)
(四)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共17分)
甲文:一位母亲给世界的信
亲爱的世界:
我的儿子今天就要上学读书。一时之间他会感觉新奇有趣。但愿你能对他温柔些。你瞧,到现在为止,他一直是家中的宠儿,后院的王者。我总是忙着为他治疗伤口,慰藉他的心情。
但是现在不同了。今天早晨,他就要走下前门的楼梯,冲我挥挥手,开始他的伟大历程。期间或许有争斗、不幸或伤害。在将来的生活里,他需要信心、爱和勇气。
所以,世界,我希望你能时不时牵起他的小手,教导他应知之事。教导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存在;每有奸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让他看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教导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更荣耀;教导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导他,可以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导他置群氓的喧嚣于不顾,在正确时要挺身而战。请温柔地教导他,世界,但是不要娇纵他,因为只有烈火的考验才能锻炼出真钢。
世界,请尽你所能。
一位母亲
×年×月×日
(选自《北方晨报》2004年4月9日)
乙文:环境与人的性格(节选)
细心的人往往发现,南方姑娘和北方姑娘有着明显的差别:南方姑娘往往温柔、活泼、精明、灵巧;北方姑娘常常大方、开朗、坚强、勤劳。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气候条件对性格的形成有影响,特别是对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共同性格特征影响较大。
地理气候条件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个要素,从个体性格形成的角度看,一个人自幼生长的环境对他的性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林黛玉是南方闺秀,刘三姐也是南方姑娘,她俩的性格却截然不同。住在潇湘馆里的林姑娘只能哭哭啼啼哼着葬花词,在山川中荡舟的刘三姐却高唱出曲曲山歌,把一个个秀才驳倒。
近来,儿童的居住环境对其性格发展的影响,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在城市单元楼里长大的少年,在性格上常常有孤僻、自私的缺点;在大杂院里成长的幼儿比囚于单元楼的幼儿善于与人交往。
环境与心理的关系,不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也应当是环境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应当开展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建立我国的环境心理学体系,用以指导我们的环境建设,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04年11期)
23、甲文中的“世界”和乙文中的“环境”各指什么?以下两种不同理解,哪一种比较合理?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
A、 两者完全一样。
B、 甲文的“世界”主要指社会,乙文的“环境”主要指人们的居住环境。
24、甲文中,“母亲”为什么希望“世界”让“儿子”“看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3分)
25、下面哪些现象能用乙文中的原理来解释,哪些不能?逐一回答并简述理由。(4分)
(1)宇航员在万籁俱寂的太空封闭系统里生活,会得一种“恐寂病”,产生心理的障碍。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孟子幼时,母亲为了他一连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一家学堂旁边才安居下来。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6、结合乙文介绍的知识,阅读甲文,根据“母亲”的要求,针对“儿子”的实际,你作为“世界”的一员,能为“儿子”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3分)
27、对甲文表达的观点或乙文说明的道理,你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4分)
三、作文(60分)
星星与月亮在一起,夜空更加璀璨;小草和鲜花在一起,在地更加缤纷;心与心在一起,牵挂更加浓烈;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生活更加丰富;与书籍名士在一起,思想更加深刻……
请你以“在一起”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