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方向与位置(第三课时)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方向与位置(第三课时) 北京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23 10:4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方向与位置(第三课时)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上册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7
月第1版
2020

7
月第7次印刷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和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经历探索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发展空间观念。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习难点:体会在平面上确定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8
分钟
一、
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创设情境,引入“数对”
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大家看,这是一幅教室的座位图,班长坐在哪里?同学们给出了一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确定班长的位置吗?
资源1:班长坐在我的后面。
资源2:班长坐在第3组。
(2)问题: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上如何完善就能确定班长的位置了?
预设:班长坐在从左边数第4组,从前边数第3个。
(3)小结:看来要想确定班长的位置,只说方向是不行的,只说第几行也是不行的,要像第三位同学那样,既说清楚班长在第几组,还要说清楚班长在第几个。
(4)出示学习任务。
请你描述出李强的位置。
(5)分享资源,组织研讨。
问题:李强的位置没有动,为什么他们描述的却不一样呢?
预设:他们数的方向不同,而且他们用的名称也不同,这样表述很不方便,容易产生误会。
2.探究新知,建模“数对”
介绍列和行。
为了便于交流,需要把表述方法统一。在数学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问题:现在该如何正确的表示李强的位置呢?
预设:李强坐在第3列,第4行。
李强的位置在第3列与第4行的交点处,可以用这样的方式(3,4)表示。你知道这里的3和4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3表示在第3列,4表示在第4行。
建模“数对”。
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数对。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写3,表示第3列,再写4,表示第4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同时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这是一个整体,两个数共同表示一个位置。
出示学习任务。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王亮的位置吗?在学习单上试一试。
分享资源,组织研讨。
问题:你同意谁的想法?
提升认识。
数对中的两个数,第一个表示列,第二个表示行,所以要先关注列,再关注行,不能把行和列弄反了。
提问:(1,5),(5,1)这两个数对都有1和5,它们表示的位置为什么不同呢?
5
分钟
二、
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上的位置
1.由实物图抽象到方格图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每个人看成平面上的点,把列想成竖线,行想成横线。就成了这样的方格图。
2.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请你试着用数对表示出这三位同学的位置。
3.在方格图中标出地点的位置
(1)问题:这是阳光小学的平面图,在图中用点标出以下地点的位置。
教学楼用数对表示是(5,4);食堂用数对表示是(2,5);图书馆用数对表示是(8,6)。
4.体会平面上任意点都可以用数对表示。
(1)问题:学校准备再扩建一个风雨操场,你能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吗?
(2)请你们先想象一下,在头脑中不断的把方格继续往外画,风雨操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可能是什么?
(3)问题:通过解决风雨操场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4)提升认识。
当我们确定好行数和列数后,平面上所有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表示。反过来,只要有一个数对也都能在平面上找到它的对应点。
3
分钟
三、
渗透文化,品味数对
1.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最早是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传说,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笛卡尔便把蜘蛛的位置作为开始,标为(0,0),便用数对表示出了蜘蛛网上的所有交叉点。于是笛卡尔在蜘蛛的启示下,创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生活中的数学。
(1)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例子吗?
预设1:电影院的座位。
预设2:门牌号码。
预设3:火车上的座位。
预设4:飞机上的座位。
(2)问题: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是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如果去掉一个数据,行吗?
1
四、
回顾反思
提问:请你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1:平面上的点可以用两个数据刻画位置。
预设2:约定好从哪开始数很重要。
预设3:平面上所有的点可以用数对表示。
疑问:已知两个数据就能确定生活中所有物体的位置吗?
30

五、
布置作业
数学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
数学书第53页练习六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