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
2
节
弹力
第七章
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弹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并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01
02
弹力
弹簧测力计
目录
新课导入
视频:中国女选手撑杆跳精彩瞬间回顾
新课导入
做一做
想想他们有什么区别?
压缩弹簧
拉橡皮筋
压橡皮泥
压面包
恢复到原来形状
没有恢复到原来形状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
一、弹力
一、弹力
1.物体受力时一般都会发生形变,有的发生弹性形变,有的发生塑性形变。
2.不同物体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就能发生明显的形变,但用同样大小的力压桌子时,桌子只发生非常微小的形变,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
特别提醒!
一、弹力
3.弹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还有我们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皮球等都会产生弹力。
一、弹力
4.弹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
②接触处相互挤压或拉伸而发生弹性形变。
从产生条件上分析,我们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支持力
F
拉力
压力
如放在水平面上的A、B两球虽然相互接触,但是没有相互挤压,所以A、B间没有弹力,但A、B和水平面之间存在弹力。
思考讨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吗?
不一定产生弹力,如相互接触但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一定不会产生弹力。
A
B
一、弹力
一、弹力
5.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该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量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弓拉的越满,弹力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的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3.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两种弹簧测力计
二、弹簧测力计
使用前:
(1)观察量程:待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之内。
(2)明确分度值:知道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使用前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若没有,要调节至对齐。
(4)沿弹簧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零刻度线处,以防止弹簧卡壳。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弹簧测力计
使用时:
(1)测量: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避免因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
(2)读数:应让视线垂直于刻度盘表面读数,在记录数据时要带上单位。
(3)待测的力(物体)一定要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一端,严禁倒挂。
二、弹簧测力计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读数练习:读出下面各弹簧秤的示数
0.4N
1N
1.4N
二、弹簧测力计
课堂小结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弹力
弹簧测力计
弹性和塑性
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等
构造
原理
使用方法
其他测力计
1.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
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D
课堂训练
2.(2020春·凉州区校级期中)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了形变就一定有弹力
B.人坐在椅子上时人和椅子都受到弹力作用
C.地球对月亮的吸引力是弹力
D.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使弹簧伸长的力是物体的重力
课堂训练
B
B
B
B
B
3.如图所示,一位同学在弹簧测力计的两端沿水平方向各施加6
N的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
0
B.
3
N
C.
6N
D.
12
N
课堂训练
播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