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课件(共51张PPT)+教案+课后习题答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课件(共51张PPT)+教案+课后习题答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10:11:34

内容文字预览

(共51张PPT)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1.熟记“翩然”的“翩”、“农谚”的“谚”、“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资料链接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文分类
资料链接
【事理说明文】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资料链接
字词学习
翩然
簌簌
物候
载途
农谚
刺槐
连翘
孕育
衰草连天
悬殊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huái
qiáo
piān
hòu
zài

yàn
yùn
shū
yīnɡ

shuāi
自学展示
字词学习

占据

拮据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


piān
翩然

piān
篇章

piān
犏牛


销声匿迹


心怀叵测


密密匝匝
自学展示
字词学习
【萌发】: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相差很远。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自学展示
字词学习
例句:春天来了,百花齐放,草长莺飞,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例句:虽然你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婀娜,没有桃李的绚烂,但你仍然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循环往复”“终而复始”等。
【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自学展示
整体感知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整体感知
资料链接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逻辑顺序
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整体感知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精读细研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精读细研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2.读课文,找一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精读细研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导致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造成
物候现象差异
3.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精读细研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4.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
精读细研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资料链接
5.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现象——本质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逻辑顺序
精读细研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武功秘笈
第二课时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合作探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合作探究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合作探究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第七自然段
第十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合作探究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提示: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这一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合作探究
一、准确,严谨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如:

外:
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上面的特点。
合作探究
武功秘笈——说明文中词语不能删去的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一:不能删掉。“XX”一词是……的意思,删掉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答题模式二:使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武功秘笈
二、准确、生动优美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合作探究
语言生动形象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画,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
合作探究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合作探究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2.语言生动,准确严谨。
语言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一大亮点,如写大地“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回大地写得富有动感;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生动地描绘出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这样的句子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此外,本文语言准确、严谨。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用来指数量,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课堂小结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课堂小结
1.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示例: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拓展延伸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拓展延伸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3.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记“翩然”的“翩”、“农谚”的“谚”、“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有关物候图片
2.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展示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2.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3.文体知识
(1)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4.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5.字词积累(PPT)
【萌发】: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相差很远。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2.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精读细研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2.读课文,找一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3.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5.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学法指导】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3.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4.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6.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8.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二)语言特点
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这一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一)准确,严谨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上面的特点。
【学法指导】说明文中词语不能删去的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一:不能删掉。“XX”一词是……的意思,删掉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答题模式二:使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二)准确、生动优美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画,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
语言生动形象
2.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语言生动形象
3.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二、课堂小结
(一)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语言生动,准确严谨。
语言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一大亮点,如写大地“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回大地写得富有动感;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生动地描绘出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这样的句子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此外,本文语言准确、严谨。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用来指数量,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二)主题归纳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三、拓展延伸
1.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示例: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2.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3.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课的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并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不足之处: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3.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得过于草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参考答案:
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一般体现在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等。
参考答案:
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2.
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扩大阅读空间,活跃思维。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西北边塞却大雪纷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