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对比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次北固山下”是指作者途中路过暂时停留在北固山。
B.“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感。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篇点题,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呼应。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前面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这两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单车欲问边”表面上写作者去西北边疆慰问崔希逸等人,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单”字也表现了诗人的形单影只,流露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B.“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半卷红旗”“鼓声低沉”这两处细节可以看出,面对战争,将士们斗志不高。
C.《使至塞上》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D.《使至塞上》的尾联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赏和对前线战事的关心;《雁门太守行》的尾联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2.有人说“归雁入胡天”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
3.李贺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感人。请简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2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黄鹤楼》中“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的使用,使得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点明了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
D.“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喜庆欢快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2.这两首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异同?(3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赏析诗词抓词眼,甲词围绕一个“狂”字展开,乙词围绕一个“壮”字展开。
B.甲词中“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其中“孙郎”指孙权,作者以孙权自比来明志。
C.乙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D.“千骑卷平冈”与“沙场秋点兵”气势恢宏雄放,体现了两首豪放词的特点。
2.“鬓微霜,又何妨”和“可怜白发生”两句中,请你结合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分析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面对以上元曲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怀古之作,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表达出作者的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C.“意踌躇”是《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曲眼,是作者的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首句中的“望”字要重读。尽量多使用拖音。
D.《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
2.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联想到的画面。(2分)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露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词“塞下秋来风景异”中以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乙词上片写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正在经历的极雄豪、壮美的事。
C.甲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D.乙词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用典贴切,寓意丰富,本词运用典故的诗句有“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2.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子都是对我方战况的描写,请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两种战况有什么不同。(3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词,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理解。“沙场秋点兵”一句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的画面,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增添了悲凉之感”描述错误。
2.《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词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勉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次北固山下》中作者在新年时不能归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但政治上不得意,虽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同时根据词牌主题名也可知作者有勉励友人的情感在其中。
二、1.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示例一:同意。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不定的内心感受。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若答“同意”可从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诗人以 “归雁”自喻是反衬,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若答“不同意”则可从写景入手,此句是作者入塞所见实景,描写了边塞景色。
3.这句诗写战争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霜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凝结在大地上的胭脂般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诗人用胭脂色和紫红色渲染出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色彩运用的角度炼字。胭脂是一种红色的颜料,这里指血迹,透过夜色,大片红色的血迹呈现出紫色,渲染出战争的残酷和战场气氛的凝重。
三、1.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词的赏析。D项,“形成了浓厚的喜庆欢快气氛”错误,《渔家傲·秋思》一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2.不同:《渔家傲·秋思》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
相同:两首诗词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词情感表达的异同。对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要有明确的理解。注意:分点作答,尽量简练,条理清晰,文字精当。
四、1.C [解析]本题考查词的赏析。C项错误,由“梦回吹角连营”可知,并非写实,作者刻画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词人的形象反映。
2.“何妨”,有什么妨碍,表达了词人壮心不已,渴望被重用,驰骋沙场,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可怜”,可惜,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重点词语理解作者情感。首先应该辨析加点词的意思,“何妨”意为有什么妨碍,在这里是反问语气,充满了豪情。而“可怜”则表现出惋惜、悲情的色彩。再结合两位词人的生平际遇,分析其情感即可。
五、1.C [解析]C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题是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因此该曲的曲眼是“百姓苦”。
2.示例: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曲语句的翻译和解读。结合曲的内容,进行拓展性翻译,并加上自己的润色即可。
3.示例一:用典。借古讽今,暗讽当今朝廷不如能与曹魏、蜀汉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示例二:曲笔。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大臣们的昏庸无能,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解析]本题答案不唯一。“用典”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作者借孙权的事迹来暗讽朝廷无能,“用典”修辞较为明显;“曲笔”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最后一句作者只说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并没有直接表达不满,但不满之情跃然纸上。
六、1.B [解析]B项,上片描写的场景是作者梦中所见,并非“正在经历”的事。
2.甲词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渲染出孤寂空旷的气氛,写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边塞状况。乙词通过比喻、夸张和用典的修辞,视听结合,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快地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写出了战斗激烈、战事顺利的战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甲词描写的是实际的战况,写出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边塞状况。乙词则是想象中的战况。
[解析]甲词通过作者的用词“雁去”“连角起”“孤城闭”“归无计”“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等,并结合词作的背景可以感受到悲壮的气氛和被动、吃紧的战事,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乙词则通过一系列动词表达了作者激昂的情绪和奋发的精神,体现了战事的顺利,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七、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这里的“少年狂”指的是中年的作者要像少年一样去“狂”一回,表现了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而非抒发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所以D项中,“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的说法有误,故选D。
2.示例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天狼”喻指西夏军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按照“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抒发情感”的模式来答题。《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典故(比喻修辞),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赏析出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过零丁洋》中最后一联,直接抒情,表达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其中“取”“照”两字也有这种表达效果,所以可以从表达方式和炼字两方面来赏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