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鉴赏
三轮拓展 课外古诗词曲分类阅读训练
写景抒情类
1.[2020·绍兴改编]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3分)
2.[2020·德阳]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2分)
3.[2020·凉山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晚年辞官退隐后便定居此地。
(1)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2分)
(2)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例子分析。(4分)
4.[2020·滨州]阅读古诗,完成问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 ”“ ”“ ”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3分)?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3分)
5.[2020·随州改编]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洛阳人,此诗是诗人被贬时所作。②历乱:烂漫。
(1)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B.第三句不直言愁重难遣,反怪“东风”无情,不肯吹走他的愁绪。
C.“惹”字写“春日”将诗人的“愁恨”拉长,赋予“春日”以人的情感。
D.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深愁苦恨衬良辰美景,构思新奇。
6.[2020·自贡改编]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长安春望
卢 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释]①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B.“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C.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D.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2分)
7.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春 日
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阴阴:草木繁盛。②趁:追逐。
(1)暮春时节,草木、小雨、浮萍、河滩、鹅鸭、 等意象勾勒出溪水明净、 、鹅鸭嬉戏、桃花逐水四幅图画。(2分)?
(2)诗歌三、四两句和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其异同。 (3分)
8.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期间。②鹂:一种鸟。
(1)请从颔联“乱”“平”中任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分)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托物言志类
9.[2020·营口]阅读古诗,完成问题。(4分)
社 日
王 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2分)
(2)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 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2分)?
10.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写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被贬后焦虑、失意之情。
B.第三句运用典故,用“不知”突出时间飞逝,写出诗人对人世间容易变换的感叹。
C.第四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D.四句诗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这不符合“梦中作”的特点。
(2)请说说“路暗迷人百种花”的“暗”字好在哪里。(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5分)
如梦令
苏 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释]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垦辟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②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词中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
(2)词中的两个“归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分)
1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长安夜雨
薛 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释]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请赏析诗歌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
(2)尾联中的“俱消尽”三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
13.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
(1)诗歌首句中“绕”字用得精巧,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2)本诗三、四两句运用托物言志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14.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游终南山①
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①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1)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和“拂”二字的妙处。(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行旅送别类
15.[2020·甘孜州]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6.[2020·菏泽]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
长安听百舌①
韦 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2分)
17.[2020·泸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18.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①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释]①淮阳:指西汉汲黯因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流放为黄州刺史。
(1)请说说第二句中的“霜”字有何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19.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送 远
杜 甫
带甲①满天地,胡为君②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③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①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②君:诗人自指。③关河:关山河川。
(1)请谈谈“带甲满天地”一句中“满天地”的表达效果。(2分)
(2)诗歌哪两句点出了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请进行简要赏析。(3分)
20.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宴 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田间小沟。③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1)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 ”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则暗示了诗人一片 的深情。(2分)?
(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请结合写作手法做简要赏析。(3分)
爱国征战类
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5分)
小重山①
岳 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③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朝南渡之后的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此时词人仍在抗金前线,但宋高宗和秦桧力主议和,坚决制止岳飞再与金国作战。②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③旧山:家乡的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上阕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2分)
(2)下阕中词人“欲将心事付瑶琴”,请结合全词,说说词人有哪些心事。(3分)
2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具体景象?(2分)
(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3.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登赏心亭①
陆 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释]①赏心亭:亭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②瓜步: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县。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1)请赏析颈联“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两句的妙处。(3分)
(2)全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4.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边 词
张敬忠
五原①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①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1)诗中描写五原“ ”和“ ”的景象,突出了边关春色姗姗来迟的特点。(2分)?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试作分析说明。(3分)
怀古伤今类
25.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秣陵怀古
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①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②,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十三陵:泛指明朝帝王陵墓,含南京明孝陵。②江左:指长江下游部分地区,诗中代指六朝政权。此句意为强盛的明朝最终也如六朝一般覆灭。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将景物描写与史实叙述结合,表达了对前朝政权最终覆灭的慨叹。
B.末句运用拟人,“何须怨”三字表达了诗人对王朝衰亡原因的深沉思考。
C.山色、江声、陵树、芳草,选景鲜丽,表达诗人对前朝繁华的无限向往。
D.全诗带有政论色彩,但诗人遣词造句却始终保持诗歌应有的精致和细腻。
(2)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2分)
26.阅读古诗,完成问题。(5分)
宗子相①墓
郑板桥
寥落百花洲②,老屋破还在。
远水如带环,东风吹野菜。
[注释]①宗子相:即宗臣,字子相,江苏兴化人,嘉靖时进士,文学家。②百花洲:据《兴化县志·城池图》,百花洲在兴化南关外,四面环水。又据《古迹》“百花洲”条:“明邑人宗周与其子臣读书处……臣殁于闽,归葬其下,立嗣祀之。”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绪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B.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郑谷《鹧鸪》)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请赏析诗句“远水如带环,东风吹野菜”。(2分)
【参考答案】
写景抒情类
1.(1)抒发了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解析]这道题考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阅读诗歌,抓住“景物新”“任天真”等关键词,在明确诗句叙写的内容的基础上,应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景物新”,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也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任天真”,写出了诗人面对秋景的表现,体现出诗人率直的个性。由此,可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得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真”表现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闲适,不为俗世所累,改“闲愁”为“闲乐”,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写作方法及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第一步先要理解古诗的内容:诗的前两句叙述出游的情事,后两句抒发出游的感想。前两句实写,是对“东坡语”的实践,清风明月悠然入怀,物我合一,携杖信步,其乐融融。后两句虚写,是对“东坡语”的发挥。苏轼只是泛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具体到自然景物,则认为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诗人汪琬则进一步认为,江山风月的主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员的更迭固然是变,而即使是同一人,也因心情之异而有所不同:心闲方能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若心为俗务牵累,是不可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的。第二步结合题干中的“秋”这一关键词来理解本诗的新意:“景物新”是作者表达自己对秋天景物的喜爱,与常出现的“悲秋”不同,此为一新;“天真”透露作者的率真个性,作者年迈却能率性而为,此为二新;“闲情”“闲乐”有别于“闲愁”,此为三新。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这三个方面的新意即可。
2.(1)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项,首联写的是太乙山位置和景观,没有体现“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的意境。因此A项不正确。
(2)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看诗句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很显然本句并没有运用任何修辞,那我们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山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然后找到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众壑”是指山中的众多沟壑,“殊”字写出了沟壑的独特形态。最后,结合上下句,分析出诗句的作用以及表达的作者情感。本句“众壑”与上句“中峰”相互照应,告诉人们感到“阴晴”的变化的原因。此句作者巧妙地用天气阴晴变化,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令人赞叹,其中饱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3.(1)春天。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者的心境。词中“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很明显是春天特有的风景,由此判断是春天。诗歌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抒胸臆,点明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接着写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春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动静结合的手法。“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结合,写出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达了词人陶醉自然,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了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然后根据本词分析并阐释其作用。词中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最后分析其作用。这样动静结合,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词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的喜悦之情。
4.(1)杨花 溪 荷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先找到本诗第一、二两句,然后找到描写的景物,根据已经给出的“径”,可知填写的应该是后面的景物,“杨花”是一个景物,“铺白毡”是对杨花的描绘,不是景物;第二句“点溪荷叶叠青钱”,“溪”是一个景物,“荷叶”也是一个景物,“叠青钱”是对荷叶的具体描写,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
(2)“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品析,一是“傍”的基本意思,“傍”的意思是“靠近、依靠”;二是从形式上或修辞角度理解运用“傍”这个字的作用,由这个字可知诗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三是对诗或作者的情感影响,这个字突出了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
5.(1)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完成此题,应从整体把握。如,三、四句中的“愁”“恨”;再如“注释”中“此诗是诗人被贬时所作”。只有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才能正确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D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诗。D项中,“以深愁苦恨衬良辰美景”表述有误,从诗句中的“草色青青”“柳色”“桃花”“李花”等美好景色,是为了突出“春日偏能惹恨长”,可见应为“以良辰美景衬深愁苦恨”。故选D项。
6.(1)C [解析]这道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逐项阅读,了解选项内容,再与对应诗句联系,思考辨别。选项A,首联写春望之景,从“东风吹雨”“青山”“却望”“草色”可看出,“东风”照应题目中的“春”,“却望”照应“望”,“千门”照应“长安”,正确;选项B,草色是“闲”的,但作者的情感是“愁”的,形成对比,正确;选项C,颔联“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是直接抒发思乡望归之情,错误;选项D,首联是实写,颔联是虚写,虚实结合,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正确。
(2)画面描述: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画面特点:由远而近,情景交融。画面表面壮阔、高远,实则萧条、衰飒。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写能力。描写画面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如“川原(家乡)”“浮云”“宫阙”“落照”,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画面的特点:可抓住“浮云”“落照”等词,可分析出壮阔、高远的特点,再结合整句内容,可知实际上表现出萧条、衰飒的特点。
7.(1)流水(小溪)[或:桃花(落花)] 小雨翻萍
[解析]这道题考查把握内容与概括内容的能力。第一处横线,结合题目给出的“草木、小雨、浮萍、河滩、鹅鸭”这些意象,阅读诗歌明确答案应在末句“争随流水趁桃花”。由此,可辨别其中的意象有“流水”与“桃花”,任选其一作答即可。第二处横线,前面“溪水明净”对应的诗句为第一句,后面“鹅鸭嬉戏”对应的诗句为第三句,由此可判别横线处对应的诗句为第二句,抓住其中“小雨翻萍”即可。
(2)同:①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②都写了春日的美妙。异:①本诗写的暮春景色,苏轼的诗写的是早春景色;②本诗情感侧重爱春、惜春之情,苏轼的诗侧重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辨别诗句的能力。“比较其异同”,即分别指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考生容易只答其中一点,这是审题时应注意的。首先阅读诗句,分别明确其内容、写法、诗人情感等,然后再进行比较,明确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答题时,要用简洁的语言分条回答,做到条理清晰,内容明确。
8.(1)示例一:“乱”含有自然、随意的意思。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示例二:“平”字含有整齐的意思,一是描述水的整齐,二是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到湖面的阔远与水的茂盛。(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审题要注意“任选一字做简要赏析”,不要两个都赏析。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其次要结合诗句,明确表达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如,“乱”含有自然、随意的意思,写出杏花随意开放的美丽景象。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把握情感与理解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把握情感,易于被诗歌描绘的早春景象所迷惑,应结合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期间”,真正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辨别表现手法,分析时要抓住美丽的景物与诗人忧郁的情感。
托物言志类
9.(1)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田里庄稼长得很好,可见当地农村丰收在望,人们生活比较富足。“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说明环境的太平安宁。
(2)侧面描写 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把握。诗人没有写社日表演的热闹场面而写社散后人们醉归的景象,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由此可知第一空的答案,“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故村民真正的心境是“乐”。
10.(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首先,要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逐项检查,将选项的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正确的一项。选项D,四种意境相互之间没有逻辑性,因此,这符合“梦中作”的特点。
(2)“暗”字既写出了道路的昏暗,又写出了诗人内心对前途的迷茫。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词语的表面意义,要结合诗歌,紧扣主旨,理解深层含义。作答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1.(1)设问。词人自问自答,想象别后东坡此时雪压小桥、无人问津的冷清景象,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辨别修辞手法与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辨别修辞手法要从整体角度思考,如果抓住一个“压”字,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就显得较偏颇。分析表达效果,要抓住关键词,如“别后”,表现出词人对东坡的思念之情。
(2)两个“归去”,表达了词人想要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愿望,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京官生涯的厌倦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领会词人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归去”是要回到哪里。结合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明确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2.(1)借景抒情,通过对早鸦、寒鼓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凄冷萧条的氛围,衬托了诗人愁闷落寞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虚实结合、反衬、动静结合、用典、借景抒情等。颈联的意思是“树上聚集的早鸦没有飞散,寒露沾湿了传到窗前的闷重鼓声,已听不清晰”,此联通过对早鸦、寒鼓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凄冷萧条的氛围,衬托了诗人愁闷落寞的心情。所以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壮志未酬的苦闷,年华流逝的无奈(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尾联的意思是“当年的壮志豪情都以消失殆尽,(而今只余)新添的四五根白发”,“俱消尽”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诗人借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自己不能实现抱负的伤感。
13.(1)“绕”字写出池水曲折蜿蜒,表现了陂水与杏花相依相亲的状态,使画面富有动感、充满生机。(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要紧扣诗句内容。“绕”,写的是“一陂春水”,由此写出了“一陂春水”曲折蜿蜒的特点;“绕”的对象是“花身”,写出了陂水与杏花相依相亲的景象。据此,即可体会出“绕”字用得精巧的表达效果。
(2)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挫折、失意)却仍不失高远之志,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三、四两句运用托物言志之法”,这句提示语是答题的关键。要阅读三、四两句,明确托物言志之意,特别是“雪”与“尘”所表达的意蕴。
14.(1)“驱”“拂”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山高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形态;“拂”字描绘出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驱”“拂”二字把视觉和听觉统一起来了,从形和声的角度,使读者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内容。“驱”,是“长风”所为,其对象是“松柏”,由此,可想象出“驱”所展现的画面;“拂”,是“声”之所为,其对象是“万壑”,由此,可想象出“拂”所展现的画面。这样,“驱”和“拂”二字的妙处就会显现出来。
(2)表达出作者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之情;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如,从诗中“夜留景”和“即此悔读书”可知作者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两句可知作者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从“朝朝近浮名”可知作者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行旅送别类
15.(1)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画面描绘能力。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描述,描述要符合这两句诗歌的意思,要描绘出月色之美。
(2)连用五个地名营造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这五个地名出现的位置,是贯穿全诗的;然后看这五个地名的作用,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地交代了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联系诗歌的中心可知,这五个地点还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由此即可得知本题的答案。
16.(1)这首诗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抒发了远在异乡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思乡却不得回的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作答此题,可以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万里”写出了离家的遥远,“异”字不仅点出北方与江南的风景差异,还抒发了远在异乡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思乡却不得回的无奈。“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更加突出了诗人思乡却不得回的无奈。由此即可回答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2)“惊”,有惊动、惊吓之意,用来形容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到该字的语境“一鸟忽相惊”,理解其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鸟与人相互被对方“惊”到,很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然后结合上下诗句分析诗人被惊到的原因,即这个字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作者因为凝神思念家乡而被鸟儿惊吓的状态。联系此回答即可。
17.(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鸟归”“僧语”是动景,“云壑”“石楼”是静景;③以“鸟归”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石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的表达作用,可从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对比映衬、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象征、直抒胸臆等方面去分析。“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这两句为对仗句,分析时,可将“鸟归”与“僧语”,“云壑”与“石楼”,“静”与“空”放到一起进行分析。诗句中有动有静,如“归”和“语”是动景,“云壑”“石楼”是静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再结合全诗的内容,从“静”和“空”中,可分析出“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抒情方式及作者情感。结合诗句“忆在故山中”中的“忆”字,可知是直接抒情。“故山”指故乡的山、以前的山,可分析出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8.(1)“霜”点明季节,与“初冬”暗合,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凄凉。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霜”字,一方面要把握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要注意注释中“作者作此诗时,被流放为黄州刺史”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作者的心境。
(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或四处漂泊)的困苦,仕途不顺的愤慨(或壮志难酬的无奈)。(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领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这首诗最后的问句的意思,表明诗人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将身在何处,由此可体会到作者漂泊不定的困苦之情;再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情感。
19.(1)“满天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出征将士的人数之多,表现了战事的紧张和形势的严峻。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要结合诗句理解。“满天地”的是“带甲”,而注释指出“带甲”是“全副武装的战士”,这样即可明确“满天地”是指战士人数之多,也可明确“战士人数之多”的原因。
(2)“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寒冬季节,“草木”零落,“霜雪”飘洒,关河冷清,一片凄凉的景象;作者运用景物(环境)描写(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出自身孤寂的心境。
[解析]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即写出“远行的时间”与“征途的感受”的对应诗句,还要进行“简要赏析”。诗句很容易明确,但赏析时,不仅要体会诗句的内容,更要写出诗句透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20.(1)绿 惜别(依依不舍)
[解析]这道题结合提示内容,很容易回答。“春水特色”,即找出写“春水”的诗句“长堤春水绿悠悠”,第一个横线处要填写的是一个字,因此把握“绿”即可。“悠悠”暗示的深情,结合题目中“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可把握诗人的深情。
(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
[解析]这道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桃溪的水太浅,不能承载船只”;进而结合第(1)题“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思考,即可明白是“不能承载愁绪”。这样,从反衬修辞手法的角度即可准确加以赏析。
爱国征战类
21.(1)回想起梦中所见,再无睡意,独自起身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一轮朦胧的月亮散下淡淡的冷光。(意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画面的描述能力。“起来独自绕阶行”,写出词人梦醒后独自绕着台阶缓步而行的情景。“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写出词人独自在台阶前徘徊,看到天上的明月洒下淡淡的月光的情景。据此,用简洁语言叙述即可。
(2)①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②南渡后离开故乡时日已久,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③自己的抗金之志无人支持,孤掌难鸣;④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哪些”表明不止一点,因此答题时要做到内容全面。要结合相关词句,依次明确“心事”。如,“白首为功名”,表明了词人的志向;“旧山松竹老,阻归程”,表明词人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心事;“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明词人知音难寻的心事等。总之,完成此题,应顺着词句依次明确内容。
22.(1)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解析]这道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描写出“塞上”具体景象的诗句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其次,了解诗句的内容,明确描写了边塞将士做了什么,边塞又是怎样的景象。明确这些,再用简洁的语句叙写即可。
(2)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领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要结合诗句,明确叙述的内容,仔细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梅花落》本为羌笛曲,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诗人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23.(1)诗句连用“黯黯”“萧萧”两个叠词,写出一片萧索、凄凉的景象,烘托出诗人低沉、凝重的心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阅读诗句,明确赏析的角度,可抓住“黯黯”“萧萧”,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一方面要明确叠词表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体会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这样也就赏析出了诗句的妙处。
(2)全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渴思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悲愤。
[解析]这道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要抓住关键诗句“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明确“忧时意”是一种情感,“欲请”又是一种情感。总之,要抓住相关诗句仔细体会。
24.(1)垂杨未挂丝 河畔冰开
[解析]答题时应明确横线处应填写具体景象,因此要到诗歌中找到描写的具体景象,如“垂杨未挂丝”“河畔冰开”。个别考生写“春色旧来迟”,其实这是总写,不是具体景象。因此,要结合题意作答。
(2)运用对比,不仅写出了诗人驻守边疆的苦寒荒凉,更表达了诗人思念中原、思念京城的感情。
[解析]答题时要明确后两句的内容一是“河畔冰开日”,另一个是“长安花落时”,从而辨别出表现手法是对比。分析作用,要从“河畔冰开日”理解边塞之苦;要从“长安花落时”,领会诗人思念中原的情感。
怀古伤今类
25.(1)C [解析]选项C,“树晚萧萧”非“鲜丽”之景,此诗也不是表达诗人“对前朝繁华的无限向往”之情。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一项。
(2)示例:远处的连山模糊了颜色,脚下的江水失去了阵阵涛声。傍晚,生长在王朝帝陵中的树木,已是一片冷落凄清。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明确写出“山色江声”的“寂寥”,写出“树”的“萧萧”特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绘,做到内容明确,画面感强。
26.(1)C [解析]首先,要阅读诗歌,把握“寥落”,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情绪是抒发悲慨凄凉之情。然后,再逐项阅读,体会其情感。最后进行比较,从而明确不相同的一项。选项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表达的是喜悦之情。显然与这首诗表达的情绪是不相同的。
(2)远处的河水如同一条玉带环绕,东风吹动百花洲上的萋萋野草。以比喻句写河水,借远水、东风、野菜等景色,抒发了悲慨凄凉之情。写景角度上采取远视角,大量留白,呈现出空灵的画意。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远水如带环”的“如”,表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此体会写出“远水”的特点;“东风吹野菜”的“吹”,写出风吹菜动的景象。同时,要结合诗句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