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跳 水
众所周知,跳水是一项体育运动,然而本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所讲述的不是精彩的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它以惊心动魄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去体会吧!
1. 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会认“肆、桅”等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重点)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难点)
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
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文学成就: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肆、桅、撕、唬、咧、瞄”见“我会写的字”)
会认字
拼音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字义
组词
龇
zī
Z
齿
14画
左右
张嘴露出牙齿。
龇着牙
龇牙咧嘴
读写易错提示
正音:桅杆(wēi wéi) 龇牙咧嘴(liē liě)
瞄准(máo miáo)
辨形:撕:左窄右宽,“斯”写紧凑,注意不要写成“期”。
钩:左窄右宽,右部是“勾”,不是“勺”或“句”。
瞄:左窄右宽,“目”扁长,“苗”稍扁,不要写成“亩”。
多音字辨别
运用:
1. 我看了他一眼,他就对着我咧嘴大笑。
2. 别看他平时大大咧咧,做起事来可是粗中有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灵巧——灵活 模仿——仿照
吓唬——恐吓 瞄准——对准
反义词
模仿——创新 放肆——收敛
勇敢——怯懦 灵巧——笨拙
√
咧
liě(咧嘴)
liē(大大咧咧)
√
√
近义词辨析
灵巧 灵活 灵便
辨析:三者都有灵敏的意思。灵巧:着重指灵活有技巧。常形容手、嘴、人、手艺等。灵活:着重指善于活动或变动的,不死板,不拘泥。使用范围广,还能形容身体、脑筋、手法、方法等。灵便:着重指轻便、方便活动或使用起来不感到困难。一般只形容四肢、耳目、工具等。
运用:
1. 她想起了那个有灵巧双手的青年。
2. 张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很活跃。
3. 我的腿脚不是那么灵便了。
特殊词语
ABAC式词语:大喊大叫钻来钻去
AABB式词语:摇摇晃晃
词语拓展
ABAC式词语:误打误撞 不声不响 闲言闲语 相辅相成 自言自语
AABB式词语:风风火火 骂骂咧咧 反反复复 指指点点
大大咧咧
词语搭配
气得脸红了 气得哭了 气得病犯了 气得吃不下饭 气得睡不着觉
一艘 航行 放肆 帽子 桅杆撕扯 挑逗 吓唬 钩子 扭身
咧嘴 船舱 海鸥 瞄准
重点方法
其他方法
写作方法
以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先后顺序
对比的方法
修辞手法
对比
阅读方法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铺垫)【句解】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也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①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句解】“更加放肆”为下文猴子逗孩子埋下伏笔。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②。(动作描写)【句解】“跳”“摘”“戴”
“爬”一系列动作具体写出了猴子“放肆”的情景。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③,眼巴巴④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⑤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动作描写)【句解】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猴子,“朝着它大声叫喊”,可这样做反而使猴子“撕得更凶了”。双方矛盾的发展,让故事情节生动起来。
①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多指最上面即船面的一层)。
造句:甲板上有一只宠物狗。
?赏析: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风平浪静”与后文密切相关。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不必忙于工作,都聚集在甲板上休息;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可以顺利爬上桅杆,当孩子站在高高的横木上时,还能听清父亲的命令;因为风平浪静,孩子跳下水时才能被顺利地救起。
②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造句:有一只海鸥停歇在桅杆上。
③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造句:他经常干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蠢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动作描写)【句解】“脱”“爬”“追”这些动词真实地再现了孩子追猴子的情景。说明孩子已经恼怒了,于是不顾一切地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⑥做着怪样。(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句解】细节描写突出了猴子的顽劣,“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是对孩子的一种挑衅。这段描写表现了猴子对孩子的挑逗,引发了孩子追猴子。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侧面描写)【句解】“全都吓呆了”是站在甲板上的人的反应,有经验的水手都惊呆了,这是通过侧面描写说明孩子所处
④眼巴巴:形容急切的盼望;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造句:每到傍晚,我总是眼巴巴地盼着妈妈早点回来。
⑤吓唬:恐吓;使害怕。
造句:他胆子小,你不要吓唬他。
?思考:“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孩子的脸为什么红了?
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水手们的笑声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恼羞成怒,所以“脸红了”。
?赏析:“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你逃不了”说明了孩子生气的程度和不追上猴子誓不罢休的决心。
⑥龇牙咧嘴: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露齿。
造句:动物园里的猴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的情况绝非一般的危险。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侧面描写)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句解】孩子意识到自己身陷绝境,刚才那股奋勇劲儿顿时化为乌有,他的意志已经垮了。“发起抖来”,说明失足跌下去就在顷刻之间,事情已经到了千钧一发之际。故事推向了高潮。
?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⑦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句解】“本来是想打海鸥的”说明父亲拿枪并不是准备救儿子,甲板上的事情他完全不知道,突然见到了这样的险情,他一点儿准备也没有,没有工具准备,也没有心理准备。孩子心惊胆战⑧,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句解】“心惊胆战”说明孩子极度害怕,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对他开枪;“摇摇晃晃”体现了孩子身处危险境地。船长又喊:
?思考:甲板上的水手为什么全都吓呆了?
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没命。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赏析: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⑦瞄准:射击时注视目标,以期命中。
造句:瞄准好自己的目标就要开始付诸行动了。
⑧心惊胆战:形容十分害怕。战:通“颤”,发抖。
造句:这地方太险峻了,叫人一看就心惊胆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生命遇到危险。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句解】这两句话说明当时情况非常危急,用了一连串的感叹号,表现了父亲的焦急。透露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在当时的危险情境下,跳水是唯一解救孩子的方法。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语言、动作描写)?
【段解】孩子深陷绝境,船长举枪逼迫孩子跳水。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比喻)【句解】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孩子,喻体是扎进海里的炮弹。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段解】孩子跳水获救。
?思考:船长是中心人物,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写他救孩子的情节,却用很多篇幅写水手?
(1)这个情节虽然重要,但只是刹那间的事,船长举枪喊话同时进行,孩子立即就跳水了,这一情节前后不会超过半分钟。(2)故事情节紧张,过多的描述、铺陈会延缓叙事的节奏。(3)船长当机立断,采取了有效的营救措施。简短的描述,既救了孩子又凸显了船长的镇定、机智果断、经验丰富。
?思考:“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为什么?
时间就是生命,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时间太长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本文通过叙述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文中的船长在遇到险情时,果断采取了急救措施。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不慌张,不可以像孩子那样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
写作特点: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的作用。
仿写思路:本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具体描写,如文中描写水手的几次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只用几句话写船长救孩子的情节,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将船长的果断、从容不迫体现了出来。
我的练笔: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
参考答案:孩子爬到桅杆顶端船长命令儿子跳水,孩子得救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参考答案:“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面临着跌下甲板而粉身碎骨的危险,如果想办法在甲板上施救,如铺上厚东西,或是有人接住他等,既浪费时间,又存在
安全隐患。而跳入水中,是最为安全的,因为落入水中,对身体来说,伤害最小,而且船上的水手水性一定很好,能够快速救起孩子,不会让他在水中待很长时间。所以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