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12:4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金色的鱼钩
在苍茫无际的草地上,没有食物,也没有干净的水。一位年长的炊事班长,用满怀的关爱和一枚鱼钩,维系着三位小战士的生命。他们最终走出草地了吗?那枚鱼钩又为何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课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1.正确读记“支吾、弥漫、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的复述故事。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重点)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难点)
长 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军过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运用:
1.一个单位有时候也需要一个和
稀泥的人,这样很多矛盾容易解
决。
2.世界的和平,那是革命者付出
后的收获。
3.会上,他没有提出新的见解,
只随声附和了几句。
多音字辨别
正音:青稞面(kē guǒ) 收敛(jiǎn liǎn)
抽噎(yè yē)
读写易错提示




huò (和稀泥)
hé (和平)
hè (附和)
反义词
衰弱——健壮 低沉——高亢
艰苦——舒适 严厉——和蔼
服从——反抗 收敛——放纵
饱满——干瘪 灿烂——暗淡
浪费——节约
奄奄一息——生龙活虎
粗糙——光滑
近义词
照顾——照料 斑白——花白
厉害——严重 安顿——安置
艰苦——艰难 结实——健壮
脆弱——软弱 灿烂——绚丽
抽噎——哭泣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近、反义词
运用:
1.虽然形势十分严峻,但他却非
常镇静。
2.如果这次任务完成不了,他就
会受到严重处罚。
严峻 严重
辨析:这两个词都可作形容
词,都含有“厉害”的意思。“严
峻”着重表示“严肃、严厉”,多
用来形容人的表情和态度,也
表示“严重”;“严重”指程度深,
影响大(多指消极的),也指
(情势)危急。
近义词辨析
新鲜的鱼汤 新鲜的蔬菜 新鲜的水果 新鲜的血液
新鲜的面孔 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稻谷
金色的麦浪 金色的头发
词语搭配
AABB式词语: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风风火火 大大方方
快快乐乐AABC式词语:津津有味 闪闪发光 默默不语
欣欣向荣 楚楚动人 娓娓动听
词语拓展
AABB式词语:重重叠叠
AABC式词语:奄奄一息
特殊词语
根据人物的神态、语言等揣摩人物性格
阅读方法
夸张、比喻
修辞手法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写作方法
其他方法
重点方法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因此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句解】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老班长担负的任务。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外貌描写)【句解】通过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说明他岁数不大但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说明了这时的炊事班长虽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句解】“特别亲”说明他一向关爱小同志,可见老班长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
?思考: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
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保护三个生病的小同志过草地。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称呼的由来。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huò]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句解】“我们”本来就有肠胃病,野菜、草根没有营养,又不好消化,这使老班长很着急。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句解】“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说明老班长担心“我们”的身体,愁得睡不着觉。老班长日夜操劳,怎能不越来越瘦?这反映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句解】“喜出望外”体现了老班长因为发现鱼而想到可以钓鱼给“我们”增加营养的激动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同时点明了这个鱼钩的来历。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有调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
①蜜饯:用浓糖浆浸渍后的果品等。
造句:我最喜欢吃蜜饯了。
?品析:老舍是语言大师,“杂拌儿”这个词体现了老舍作品的口语化特点,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玩意儿、零七八碎儿、擦黑儿。
?思考:阅读第4自然段,说说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
第一件事:买杂拌儿;第二件事:买爆竹;第三件事: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①。【句解】“没有比、吃了个精光”说明“我们”的生活太苦了,一顿鱼汤成了美味大餐。??
【段解】面对饥饿的威胁,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
从那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句解】从“总能”一词可以看出老班长在每天的艰难行军后,还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去找鱼饵钓鱼,同后文中“弄鱼饵不容易”联系起来想,我们可体会到老班长每天端出鲜鱼野菜汤是多么不易!虽然我们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但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句解】老班长不吃鱼,引起了“我”的疑问,为下文“我”发现老班长背着“我们”嚼草根和吃剩下的鱼骨头一事埋下伏笔。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
?
①精光:一无所有,一点儿也不剩下。
造句:不到一个小时,球场的门票卖个精光。
?思考:没有调料的鱼汤并不好吃,可为什么“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
因为之前“我们”一直是吃野菜和草根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能喝到鱼汤已经很知足了。
?思考:老班长为什么“喜出望外”?他的心情怎样?
因为在饥饿威胁着我们的生命的时候,老班长在水塘边发现了鱼,他想,可以钓鱼烧鱼汤给三个生病的小同志吃。喝了鱼汤,就可以走出草地了。
老班长高兴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思考:小梁发现了老班长的什么秘密?老班长是怎么回答的?
小梁:从来没见老班长吃过一点儿鱼。
老班长: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句解】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鱼骨头和草根十分难以下咽,可老班长却自己吃这些来充饥,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比喻)【句解】这是“我”发现老班长不喝鱼汤,却嚼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后不禁失声说出的话。“万根钢针”反映了“我”对老班长的怜爱和心中的难受。??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②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③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句解】“猛抬起头”说明老班长没有注意到“我”,自己的做法被别人发现后一惊。“支吾”“怪可惜”说明老班长还想隐瞒下去。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②目不转睛 :连眼珠都不转地看着。形容聚精会神地看。
造句: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发射塔,等待火箭升空。
③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造句:这个人做贼心虚,在警察面前支吾其词。
?思考:第8自然段中对小梁和老班长进行了什么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从小梁的表情、语言、心理和老班长吃鱼骨时的神情的描写,我们既感受到老班长吃这些草根和鱼骨头是多么的困难和痛苦,又表明小梁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
【段解】老班长让我们吃鱼汤,他自己却吃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句解】老班长劝“我”不要把实情告诉别人。“搂、轻声说”表现了老班长对小战士的疼爱,不想让另外的小战士知道这件事。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④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⑤,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④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造句: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无数英雄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⑤无边无涯:无边无际,没有边际。涯,水边,泛指边际。
造句: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是无边无涯的。
?思考:怎样理解“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这句话?
这是指导员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指明了老班长肩负的三重责任。是“上级”,因此要负责领导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是“保姆”,指三个小战士又年轻,又是病号,对他们的照顾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周到;是“勤务员”,指照顾病号要全心全意。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啊!”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撑不住的。”【句解】写“我”想帮老班长一起找鱼饵、挖野菜,老班长不同意,他一心只替别人着想。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句解】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①蜜饯:用浓糖浆浸渍后的果品等。
造句:我最喜欢吃蜜饯了。
?品析:老舍是语言大师,“杂拌儿”这个词体现了老舍作品的口语化特点,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玩意儿、零七八碎儿、擦黑儿。
?思考:阅读第4自然段,说说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
第一件事:买杂拌儿;第二件事:买爆竹;第三件事: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段解】老班长为了让我们三个走出草地而宁愿自己受苦。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张)【句解】这句话是当“我”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是老班长为了救我们忍饥挨饿弄来的后,我不忍心自己喝鱼汤。“千斤重”是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反映了“我”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不忍心自己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⑥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神态描写)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⑥收敛:减弱或消失。本课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造句: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敛。
?思考:“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为什么“我”会这样?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思考:“‘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说说此时老班长心里想什么?“我” 心里又在想什么?
老班长:小梁,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你一定要把鱼汤喝了,才有体力走出草地。
小梁:老班长把鱼汤都给我们喝了,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弱,担心老班长走不出草地,心里万分沉重。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神态描写)【句解】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比喻)
【段解】长老班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我们喝点鱼汤。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句解】即将走到草地边缘,三个病号病情却越来越严重,这无疑给老班长增添了压力。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句解】“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说明老班长身体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饱满的情绪”说明老班长一直用精神支撑着大伙。表现了老班长的革命乐
?思考:让战士喝鱼汤时,老班长的神情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笑着说→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一开始“笑着说”是安慰大家,不让大家了解钓鱼难的事情。他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老班长护送病号。
观主义精神。 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了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段解】快走出草地了,老班长却昏迷不醒。
我们都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思考:接近草地边沿时,小病员是怎样的情形?老班长呢?
小病员: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思考:老班长怎么对小病员说的?大家心情怎样?
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
思考: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
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句解】三个感叹句写出了“我”当时想要挽救老班长的迫切心情,也表达了“我”对老班长无限的尊敬。可是,等了好久,还不见鱼上钩。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还是空的……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⑦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无力地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⑦奄奄一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一息,表示只有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
造句:那天出门,凡凡看到路边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流浪猫。
思考: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是不喝鱼汤?
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铭记党交给他的任务,没有喝一口鱼汤,把鱼汤留给了病员,一定要让三个小病员走出草地。
思考:从老班长不喝鱼汤中,你体会到老班长身上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老班长的品质:舍己为人、默默无闻、忠于革命。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失声地叫着。但老班长,还是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句解】“老班长!”这是撕心裂肺的呼唤,“我们”想把老班长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但是一切都晚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⑧着,很久很久。
【段解】老班长不喝“我们”给他做的鱼汤,最后壮烈牺牲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⑨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句解】“金色的光芒”,是指从这鱼钩上看到的是老班长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交给他的任务,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因为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的高贵品质。
⑧抽噎:一抽一抽地低声哭泣。
造句:在戏剧结尾时,有些观众抽噎起来。
⑨瞻仰:仰望,恭敬地看。
造句:同学们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思考:“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里。”“我”为什么这样做?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革命事业的成功、为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思考: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鱼钩是老班长留下的,而且整个故事围绕鱼钩展开,鱼钩作为整篇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而且金色作为一种光亮、神圣的颜色,正是老班长舍己救人,不惧牺牲,革命奉献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老班长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我们永远怀念老班长。
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赞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像老班长这样的革命前辈。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写作特点:神态描写就是描写人物脸部细微的表情。我们从老班长的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
仿写思路:①描写人物神态要和动作、语言等描写相结合。②要注意通过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的心理。③神态描写要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我们在习作中要学习运用这种描写方法。
我的练笔:观察自己周围的人,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