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1: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古诗三首
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让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
4.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生平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文学成就: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梦天》等。
生平简介: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
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行事章
奏,悉合机宜,号令明审,且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
威服。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
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文学成就: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
主要作品:《除夜太原寒甚》《荒村》《咏煤炭》《入京》《采莲曲》等。
生平简介: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
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
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
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一
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
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文学成就: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竹子知识解读 竹子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很早。唐、五代纯以浓墨画竹,至北宋文同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苏轼及后朝的赵孟 、王绂等皆以此为宗,以写实为主:竹竿较粗,竹叶较细,结构比例准确。至清代郑燮为之一变,独创“板桥竹”,造型削繁就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虚心自强、劲直向上的品性,被赋予坚贞高洁的寓意。
运用:
1.那根细细的电话线成了我和妈
妈联络感情的纽带。
2.这个络子坏了,线总缠死到里
面,你拿去修修吧。
多音字辨别
正音:千锤万凿(zuò záo ) 烈火焚烧(fán fén)
辨形:锤,左窄右宽,“垂”最后一横稍短。 凿,“业”稍扁,注意下部里面不要写成“羊”。焚,上收下放,“林”稍扁,“火”的撇捺舒展。
读写易错提示



luò(联络)
lào(络子)
含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构成的四字词语:有棱有角 有模有样
风驰电掣 牵肠挂肚 争奇斗艳 察言观色
词语拓展
运用:
1.工厂改善了工人们的工
作条件。
2.侦查小组改进了工作的
方法,案情有了很大的突
破。
含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构成的四字词语:粉骨碎身、千锤万凿
特殊词语
改善 改进
辨析:都有“对旧有情况有所改变”的
意思。“改善”改变的对象是生活、环
境、条件等;“改进”改变的对象是工
作、方法等。
近义词辨析
金络脑 锤打 凿开 焚烧
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朗读背诵
阅读方法
比喻、借代、夸张、拟人
修辞手法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写作方法
其他方法
重点方法
马 诗
[唐] 李 贺
【题目解读】《马诗》同题二十三首。这组诗虽寄托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课文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①沙如雪,燕(yān)山月似钩②。(比喻)【句解】这两句写景,描绘苍茫辽远的沙漠景象。放眼望去,边陲之地平沙莽莽,无边无际。一轮冷月下,广阔的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给人清冷荒凉的感觉。??
何③当金络脑④,快走踏清秋⑤。【句解】最后两句借马抒情。写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
①大漠:沙漠。
造句:一群骆驼走进了大漠。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什么时候。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象征马受到重用。
⑤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思考: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说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画面。“沙如雪”不是指沙子真的像雪一样白,而是指边疆空旷,在月光的照耀下,沙子发出白白的光,看上去像雪一样。而一弯冷月挂在燕山上空,给人肃杀之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诗意:沙漠里的沙像雪一样发出白白的光,燕山上空挂着弯刀似的月亮。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空旷、苍凉、肃杀的画面。前两句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后两句写边塞为骏马驰骋提供了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驰骋千里,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借以抒发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愿望。本诗的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又是写景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
?思考: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诗人借马喻人,为自己渴望为国出力而又得不到重用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不平则鸣的感慨。
石灰吟⑥
[明] 于 谦
【题目解读】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赞颂石灰的广为传颂的佳作。
千锤⑦万凿出深山,(夸张)烈火焚烧若等闲⑧。【句解】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个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⑨在人间。(双关)【句解】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身碎骨”极其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个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较。??
⑥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⑦锤:捶打,敲击。
⑧若等闲:好像很普通的事情。
⑨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石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石灰,也象征高尚的节操。
?思考:读一、二两句古诗,你能体会到石灰的哪些品质呢?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思考: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石灰还受到粉骨碎身的磨难。诗的三、四句写出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特点。
?思考:这首古诗体现了诗人的哪些品质?
作者借石灰来激励自己,写出了自己对其今后人生的宏伟追求。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凿,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身碎骨,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屈服。
诗意: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志向,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 石
[清] 郑 燮
【题目解读】竹石,指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一首诗。诗人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⑩原在破岩?中。【句解】前两句写竹子扎根破岩中,根基坚固,洋溢着诗人的赞美之情。写出竹子的特点,在状物。?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句解】后两句是对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己风骨的强劲。写出竹子的精神,在言志。??
⑩立根:生根。
?破岩:指岩石的缝隙。
?坚劲:坚韧挺拔。
?尔:你。
?思考: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赏析: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不愿意妥协,坚决斗争到底的高尚节操。
诗意:竹子咬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依然坚韧挺拔。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岩竹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练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马诗》描绘了苍茫辽阔的边疆画面,赞扬了骏马渴望佩戴贵重的鞍具驰骋疆场的愿望,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表达了诗人对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无人重用的愤懑,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石灰吟》诗人赞颂了石灰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诗人也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一首赞美竹子的题画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难、刚正不阿的精神。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马诗》这首古诗写诗人胸怀凌云壮志,却无处施展,就像骏马雄姿矫健,却无法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愤恨、遗憾……多种情绪融合在一起让人伤怀,让人感叹:骏马呀,你渴望为国家建功树勋的雄心壮志,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
写作特点:《马诗》表面上是在写马,而实际上是在写人。骏马能否有奔驰千里的机会,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了。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寄托在马的身上。
仿写思路: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的练笔:写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质。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背诵指导:在熟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参考答案:(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依然坚韧挺拔。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马诗》表达了诗人对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无人重用的愤懑,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石灰吟》这首诗作者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表达了作者面对种种困难,宁折不弯,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
表达方式: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