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36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8: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主席少年时代写的一首立志诗。后来,他的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在朝鲜战场,并且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关于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1. 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谋、瑞”等1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主席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
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难点)
3.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
毛岸英(1922—1950),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的长子。8岁时随母被捕入狱。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不仅我国人民激动自豪,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也高兴万分。可是,一向推行强权政治的美国却坐立不安,妄想把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6月,美国公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1950年8月,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战争中,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主席心爱的长子——毛岸英。
(“彭、拟、谋、赴、殊、革”见“我会写的字”)
会认字
拼音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字义
组词

chóu
C

14画
左右
【踌躇】:①犹豫,拿不定主意。
②得意的样子。
踌躇不决

chú
C

18画
左右
见【踌躇】。
踌躇满志

àn
A

21画
左右
阴暗;灰暗。
黯淡 黯然
读写易错提示
正音:拟定(nǐ yǐ) 奔赴(pù fù)
踌躇(chú zhù)
辨形:瑞:左窄右宽,“王”末笔变成提,“山”稍扁。
炼:左窄右宽,“火”末笔变成点,右部不要写成“东”。
眷:上部撇捺舒展,“目”稍扁,不要写成“日”。
多音字辨别
运用:1. 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2. 保护海洋环境,禁止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的废弃物。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踌躇——犹豫 眷恋——留恋
拟定——制定 慰问——安慰
悲痛——悲哀 尊重——尊敬
反义词
悲痛——欢喜 繁忙——悠闲
分离——相聚 踌躇——果断
危险——安全
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辨析
安慰 劝慰
辨析:安慰和劝慰都有使人宽心的意思。区别在于:安慰侧重慰问使人舒心,可以通过言行进行;劝慰侧重在劝解,使人解忧消愁,只通过语言进行。另外,安慰还可以作形容词,指心情安适。
运用:
李智没考上重点中学很难过,爸爸的劝慰给了他很大的安慰。
特殊词语
AABB式词语:平平安安 千千万万
词语拓展
AABB式词语:吞吞吐吐 隐隐约约 含含糊糊 恍恍惚惚
兢兢业业
词语搭配
心爱的长子 心爱的礼物 心爱的书包 心爱的姑娘
心爱的女儿 深沉的父爱 伟大的父爱 厚重的父爱
如山的父爱 感人的父爱
彭德怀 拟定 谋划 祥瑞损失 锻炼 眷念 奔赴搞定 特殊 尊重 签字皮革
重点方法
其他方法
写作方法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修辞手法
——
阅读方法
找出深受感动和最能表现毛主席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再去感受感受。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
? 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①的电报。
【段解】场景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动作描写)【句解】表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句解】这几句话概述了毛岸英与毛主席的几次分离及其原因,也写出了毛岸英的成长经历。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
①拟定:起草制定。
造句:情况发生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拟定规章制度。
?思考:从这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怎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
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整整一天……吸着烟”,从正面表现出主席的悲痛心情,“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从侧面表现出了主席的悲痛心情。
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②的眉头,情不自禁③地喃喃④着。(语言、动作描写)【句解】毛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主席此时已经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段解】毛主席得悉电报内容后,内心无比悲痛。

? 秘书走了进来。
?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段解】毛主席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毛主席不由自主⑤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⑥。(动作、神态描写)【句解】结合上文可以看出,毛主席当时正在思考是把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
②紧锁:指皱起,扣在一起。
造句:这个人常常紧锁眉头,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③情不自禁:感情自然流露而无法控制自己。
造句: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泪。
④喃喃:象声词。低语声。
造句:在路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喃喃自语。
?思考:从第4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中,你体会到毛主席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几次分离,岸英都平安地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一位父亲的真情流露。一个省略号,更是突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⑤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造句:她受了很大的委屈,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得知死讯,极度悲痛。
鲜。这句话是对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对爱子无限的思念,也表明了毛主席此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心理描写)【句解】这是一种常人的情怀。运用心理描写,说明毛主席强忍丧子之痛,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宽广、豁达的胸怀。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句解】伟人的胸怀。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⑦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⑧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神态、动作描写)【句解】这句话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此时仍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进一步突出了毛主席不愿

⑥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造句:生在海外,他时时眷恋着祖国。
?思考:“‘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种矛盾的想法表现了什么?
想要见见儿子的遗骨是父亲对儿子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决定把儿子葬在异国他乡是伟大父爱的延续,这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⑦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造句: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也仅是踌躇了一会儿,便立刻找到了答案。
⑧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造句:和您的宝贝放在一块,我这个真是黯然失色,不值一提啊!
让自己 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 。 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流露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
【段解】描写了毛主席对爱子的思念,理智地做出抉择。
?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⑨还。【句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语言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段解】做出批示,显示了毛主席博大的胸襟。
⑨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英勇杀敌,战死沙场。
造句: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思考: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矛盾斗争,艰难抉择。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忍痛批示,彰显胸怀。
这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毛主席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他像所有的父亲一样眷恋着自己的孩子,在痛苦与矛盾中作出艰难的抉择:将爱子葬于异国他乡……他的伟大源于他那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写作特点: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动作,以及景物片段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仿写思路:本文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毛主席在听到儿子毛岸英殉国的消息时的状态进行了描写。
我的练笔:我的练笔:请你以“难忘”为题,选择身边的人物,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得知毛岸英死讯的极度悲痛心情。
第二部分写了毛主席对毛岸英是否回国安葬的矛盾心理,最后艰难抉择,忍痛批示,彰显了一代伟人博大的胸怀。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参考答案:示例:动作描写: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动作、神态描写: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语言、动作描写:“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语言描写: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朗读提示:朗读课文时,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体会毛主席沉痛的心情。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烈士既然将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祖国,那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